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下肢X射线测量及CT三维重建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都有助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者更精确地安放假体。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前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置入点对置换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32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前进行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置入点的18个病例(CT三维重建组),其余病例术前未进行CT三维重建(对照组),在置换后3个月、1年、2年定期随访。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1年、2年随访与对照组比较,CT三维重建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总体功能和单纯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增高(P均 < 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前行膝关节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进入点有助于在置换中正确插入股骨髓内定位杆,更准确地进行股骨端的截骨以及膝关节假体的安放,能够更好地恢复下肢力线和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膝关节的解剖形态个体差异显著,而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定位力线方法复杂,不能准确预测术中患者的力线位置、假体大小及截骨量。 目的:探讨基于医学图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以及3D打印制造的个性化手术导航模板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CT或者磁共振扫描设备对患者进行扫描,获取患者医学图像数据;采用二维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骨骼的三维重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导航模板的设计;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手术导航模板,并进行临床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采用影像学评估术后效果。 结果与结论:Arigin 3D Pro(昕健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能够准确重构出患者下肢骨骼三维模型,自主研发的三维设计软件Arigin Surgical Templating(昕健医疗)能够精确定位包括下肢力线、股骨旋转轴等在内的下肢相关轴线及截骨参考点。该组研究设计和制作的个性化膝关节手术导航模板,术中和股骨髁与胫骨平台骨性解剖结构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力线偏差小于3°。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虽然后稳定型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用于外翻膝关节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髁限制性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后稳定型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中期随访效果。方法:纳入2006年2月至2013年11月于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患者33例(35膝),均采用髌旁内侧入路,通过精确的截骨纠正下肢力线,对外侧软组织进行选择性松解,最后置入相同型号的LPS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zimmer,美国)并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最大屈伸角度的差异以及X射线片观察结果。并记录置换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感染、髌骨弹响、膝关节不稳、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0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3例置换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过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术后半年恢复。2例出现置换后膝关节不稳,经过支具外固定1个月后改善。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溶拴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由置换前(51.85±4.15)分上升至末次随访(85.77±2.50)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优20膝,良11膝,优良率达89%。膝关节假体X射线片影像学随访下肢力线明显纠正,假体位置良好,未见假体松动。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采用髌旁内侧入路,通过精确的截骨纠正下肢力线以及对外侧软组织进行选择性的松解,并结合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修复膝关节外翻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膝关节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手术入路、术中截骨、软组织松解顺序、方法及程度、软组织平衡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42例(48膝)严重膝关节疾病合并畸形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由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获得膝关节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并进行HSS评分、WOMAC 评分。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84个月,平均35.5个月。所有患者置换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度、HSS评分、WOMAC评分较置换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硬、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说明成人严重膝关节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常用的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器械操作难度较大,截骨和假体安装的准确性欠佳。目的:评估自制组配式截骨器械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采用自行研发设计的微创器械对45例(49膝)患者行8-10 cm QS切口微创全膝关节置换。并根据完成截骨后,拉钩暴露术野,安装假体需延长的切口长度,将49例膝分成切口延长1.0 cm组(16例)和切口延长1.0-2.0 cm组(33例),比较两组中影响切口长度延长各因素(体质量指数、下肢长度、髌腱长度、髌骨厚度、髌骨纵径、髌骨横径以及假体型号)的差异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自行研发设计的微创器械皆能完成截骨,但需延长切口完成假体安装,最终切口长度(10.3±1.2)cm(9-12)cm。切口延长1.0 cm组和切口延长1.0-2.0 cm组中,体质量指数、髌腱长度、髌骨厚度、髌骨纵径、髌骨横径以及假体型号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些因素的增大均会影响切口延长的长度;但两组下肢长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自制组配式截骨器械,操作简单,能较好的完成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并且降低了微创手术风险,减少了置换后并发症,但受患者体质量指数、髌腱长度、髌骨厚度、纵径和横径以及所使用假体型号的影响,需延长切口长度以完成假体安装。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测量截骨技术和间隙平衡技术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最常用的技术,各有优缺点:间隙平衡技术通过调整截骨角度可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松解,得到更平衡的屈伸间隙,临床效果更优,但缺乏工具的间隙平衡技术,易受术者手术经验及主观判断影响,存在更多的误差;测量截骨法学习曲线短,但依赖解剖标志,容易定位不准而出现多种并发症。近年来,许多器械公司相继研发并推出了间隙平衡工具以期提高手术质量,但目前关于该工具的相关报道仍较少。目的:对比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与传统测量截骨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以探究间隙平衡器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44例采用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B组41例采用测量截骨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估结合间隙平衡器的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1)8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提高(P <0.05),且A组较B组改善更明显(P &l...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最近的数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被广泛地应用于晚期膝关节病变,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创伤性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截骨方法、软组织平衡以及假体旋转定位一直是争论和探讨的问题。 目的:探讨晚期膝关节病变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修复效果。 方法: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31例(31膝)晚期膝关节病变,其中骨关节炎26例26膝,类风湿关节炎5例5膝。所有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屈曲挛缩畸形,最大屈曲畸形角度均小于25°。分别对患者在置换前和置换后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所有31膝均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无早期感染,无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置换后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屈曲和内翻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置换前为(46.4±5.3)分,置换后6个月为(84.6±10.5)分,优良率为84%。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修复晚期膝关节病变效果确切,但操作较复杂,技术要求精确。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畸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颗粒性与结构性植骨处理内侧平台骨缺损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3例13侧膝内翻(>25°)畸形伴内侧平台严重缺损(AORI Ⅱ型9例、Ⅲ型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彻底松解获得内外侧间隙平衡的前提下,外侧截骨厚度为9~11 mm,截骨后遗留骨缺损6~19 mm,利用外侧平台截下骨板为结构性植骨、股骨和平台剩余骨修剪松质骨粒,移植处理内侧平台缺损,常规或延长胫骨柄假体置换。结果术中内侧平台缺损处理良好,有效地承载平台假体,术后假体位置良好,力线偏离<2°,骨缺损消失。平均随访63个月,随访时未见骨吸收和假体松动现象。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由术前平均42.3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2.1分。结论在严重膝内翻畸形内侧平台骨缺损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内外侧韧带获得平衡的前提下,利用截骨获得的结构性和颗粒性植骨材料打压植骨处理内侧平台缺损,避免过多截骨而保留平台骨量,能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仿真力学具有可重复性和对模型无损伤性的优势,加上个性化结构模型提高了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选择虚拟置换后对膝关节的力学分析不失为一种优化尝试。 目的:通过膝关节置换虚拟手术,用有限元法全面分析术后的膝关节接触面的受力状况,为下一步“手术规划”实验提供客观资料。 方法:CT/MR扫描患侧膝关节,激光扫描假体,经逆向软件数字化重建假体、膝关节及其韧带并测量下肢力线, 根据膝关节置换标准,用Mimics中的Simulation性能模拟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截骨、置入假体之后, 再将所得的模型导入ANSYS划分网格、材料赋值、施加载荷,以有限元法分析接触应力分布。 结果与结论:获得最佳的全膝关节置换后3D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测得的力学数据与前人在力学实验中对假体直接测试所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以有限元方法分析出虚拟置换后膝关节的结构形变、应力分布、内部能量变化等情况,有利于寻找假体置入的最佳位置、优化截骨、预见手术结果,成为手术规划不可缺少的数据。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患肢股骨侧及胫骨侧分别安装红外线反射球,通过红外线原理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里面,通过计算机重建患者的下肢力线及空间结构,从而指导医师正确截骨。该系统能降低医生的主观判断产生的失误,能够提高假体植入的准确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提高假体使用寿命。 导航的优势: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术后下肢力线的准确性;能够有更好的伸屈间隙平衡;且术中不要打开股骨髓腔,减少了术后引流量。 背景: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能够使假体植入更加准确,获得有更好精确的下肢力线,但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Aesculap 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至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导航组在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辅助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非导航组进行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每组2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2个月拍摄负重X射线片,观察下肢机械轴线、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下肢力线偏差>3°的患者数量,同时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非导航组(P < 0.05),术后引流量少于非导航组(P < 0.05);②术后12个月,导航组下肢机械轴线、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分离变量的误差均小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分离变量与下肢力线>3°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12个月,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的准确性、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及膝关节活动度,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其利弊。 ORCID: 0000-0003-1243-9574(江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股骨外旋截骨:因为胫骨平台正常解剖有大约3°的内倾角,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平台截骨面是垂直于下肢力线的,故相应的股骨髁假体需要放置在外旋3°的位置,这样才可以保证屈曲间隙的内外侧平衡和良好的髌骨轨迹。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将会导致膝前痛、膝关节屈曲失衡、活动受限、髌骨轨迹异常等问题。 测量截骨:胫骨和股骨截骨相对独立,完成截骨后再进行软组织平衡以达到对称且平衡的屈伸间隙。测量截骨法参考股骨解剖标记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这些解剖参考物主要是股骨通髁线,后髁连线和Whiteside线。这种截骨方法容易操作,手术时间较短,但依赖于正常的解剖标识。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经典截骨方法包括间隙平衡技术和测量截骨技术。这2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术中将两者混合使用以期能取长补短,使关节置换效果达到最佳化。目的:探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联合使用在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外旋截骨中的应用操作以及早期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伸直间隙优先法,术中联合使用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46-81岁;骨关节炎伴膝内翻24例,膝外翻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膝外翻4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解剖股胫角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骨折等早期并发症发生;②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30个月;③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股胫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④提示医生需对全膝关节置换中测量截骨和间隙平衡技术熟悉掌握,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术中联合使用,以期获得更佳的软组织平衡和假体位置。联合技术易于掌握,可以使用传统截骨工具操作,从而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ORCID: 0000-0002-6122-082X(陆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近端截骨后常出现胫骨截骨面与进口假体覆盖无法令人满意的结果。除了手术技术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根据西方人群解剖学特征设计的胫骨金属假体与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在形态学上存在差异。目的:对正常中国成年人膝关节胫骨近端截骨面进行形态学测量,分析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相关的截骨面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90例单侧膝关节疾患的正常中国成年人,按身高分为151~160cm组、161~170cm组、171~180cm组,对双膝关节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CT断层图像上测量健侧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前后径/左右径值,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比较胫骨近端截骨面前后径/左右径值与常用进口假体金属托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随着身高的增加,男女性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左右径也相应增加,但其比值相应减小。胫骨近端截骨面前后径与左右径呈直线正相关,前后径/左右径值与左右径呈直线负相关。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前后径/左右径值较目前常用进口假体胫骨托前后径/左右径比值大。提示国人胫骨近端截骨面形态上具有其自身特点,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特征的胫骨假体时,应适当增大前后径/左右径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膝外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很大,涉及面多,争议亦颇多。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对12例15膝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置换前后测量胫股角,并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HSS评分。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6个月。置换前胫股角平均21.47°降低至置换后的5.47°(P < 0.01),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81.33°提高到121.07°(P < 0.01);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5.47分提高到89.87分(P < 0.01)。置换后1例出现关节积液较多,2例出现膝关节内测不稳。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提示成人膝外翻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普遍,置换技术及假体设计理念均获得极大改善和提高,但尚无截骨顺序方面的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截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60例患者的6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原发疾病包括骨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均为后稳定型膝关节,应用强生PFC-Sigma PS型假体或LINK Gemini PS型假体。在极度屈膝下,先行股骨截骨,包括股骨远端前方后方斜面截骨(某些类型还包括股骨髁间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再行胫骨平台截骨。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6,12周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1.3±12.5) 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302±39) 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 < 0.01)。2例患者置换后1个月出现低度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为胫骨的操作获得更大的空间,方便切除半月板,并可安全地进一步松解周围软组织。操作简便,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出一种组合式个性化人工膝关节假体结构,解决膝关节股骨肿瘤保肢手术由于截骨位置差异性较大,很难采用标准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方法 首先将患部关节区域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MRI增强扫描技术建立肿瘤的三维模型,再通过肿瘤模型与患部关节模型进行位置匹配,在三维模型上确定手术截骨位置,根据截骨尺寸设计个性化的股骨柄与标准股骨髁假体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一种组合式个性化人工膝关节假体。结果 根据本文设计方法的结果加工成型,骨科临床医生分析膝关节假体结构与人体膝关节生理结构相符,达到个性化假体设计要求,能够重建患者膝关节功能。结论 这种膝关节假体结构有利于降低个性化膝关节假体设计加工成本,缩短设计加工周期,有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背景:基于三维CT数据的个性化定位导板可提高后稳定型假体关节置换的精确度,但基于三维CT扫描数据的骨性结构重建忽略了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将影响个性化截骨导板使用及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骨科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1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使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随机分2组进行手术,试验组58例在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完成膝关节截骨,对照组52例采用传统髓内、髓外定位方法完成膝关节截骨,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复查X射线片,并评估膝关节协会功能KSS评分与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①110例患者获得6-10个月随访,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②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③术后1个月X射线片显示,试验组术后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论设计值的偏差均小于对照组(P<0.01);④试验组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K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能有效提高假体安放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该方法安全可行,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Posterior Stabilized Total Knee Prostheses PS)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 Total Knee Prostheses CR)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lasty TKA)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种假体在TKA术后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骨关节炎、并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6位患者资料,其中PS假体30例,CR假体36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周、1年、3年的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评分、髋膝关节炎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WOMAC,Osteoarthritis Index)。结果 PS组的术中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大于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周PS组膝关节ROM、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明显大于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年、3年的随访数据中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无严重畸形的初次膝关节置换,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降低膝关节疼痛评分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个性化3D打印截骨模具在伴关节外畸形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4年6个月至2016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7例(8膝)关节置换伴关节外畸形,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模具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男1例,女6例;年龄54~85岁,平均65岁;单膝7例,双膝l例。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胫股角、膝关节活动度、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本组7例(8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7年。X线片复查示,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现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胫股角为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步态正常。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屈110~130°,平均115°,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直0°,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3D打印截骨模具在伴关节外畸形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可获得理想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以及早期优良的临床疗效,远期疗效仍需长期的临床结果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假体旋转稳定性与髌骨轨迹的关系,阐明CT技术检测假体轴向旋转稳定性的优越性。方法:28例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单纯髌股关节并发症的患者进行膝关节轴位CT扫描,选择股骨髁上轴和胫骨结节作为CT扫描的参考标志来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角度,分析旋转稳定性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全关节假体(股骨假体 胫骨假体)旋转角度存在过度内旋,内旋的角度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存在对应关系。轻度(1°~4°)内旋对应髌骨轨迹不良髌骨翘起,中度(3°~9°)内旋对应髌骨半脱位,重度(6°~18°)内旋对应早期的髌骨脱位和晚期的髌骨假体失败。结论:假体的内旋可能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出现髌股关节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使用CT技术可以确定人工关节假体是否存在旋转不良,提示进行单一假体翻修或全关节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良好非常重要,研究显示后髁角度是确定力线的重要依据,后髁角度为股骨后髁轴与股骨手术髁上轴之间角度,MRI测量可清晰显示后髁软骨、外上髁突起及内上髁凹陷,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 目的:测量保定北部地区人群中膝关节后髁角度,为临床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机对入选中青年人群膝关节进行扫描,取膝关节伸直中立位,扫描平面垂直于膝关节机械轴,选择T1像上最佳膝关节轴位平面,由两名观察者独自分析图像,通过Bravo viewer 6.0影像软件观察股骨内上髁存在率,画出股骨髁上轴线及后髁线并测量两条轴线之间角度,即股骨后髁角度。 结果与结论:入选人群男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73±1.28)°,女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35±1.37)°,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MRI测量股骨后髁角具有较大优越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髁上轴线变异性较小,可参照后髁角度定位安装股骨假体,避免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