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瓣修复胫骨上端感染创面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胫骨上端感染创面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1~60岁,平均34岁。应用改进的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瓣修复,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肌瓣表面行Ⅰ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仅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换敷料逐渐愈合。所有患者肌瓣和其上植皮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3个月~4年,平均21个月,供区愈合良好,未发现明显功能障碍。结论: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瓣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肌瓣较薄的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胫骨上端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3.
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观察带血供肌瓣复合BMP和单纯BMP组修复骨缺损时的成骨情况,对四种不同载体的成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以指深屈肌支为蒂制备的带血供肌瓣复合BMP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单纯BMP组.带血供肌瓣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复合BMP组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它载体.结论带血供肌瓣可作为BMP的良好载体,带血供肌瓣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作BMP的载体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4.
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血供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观察带血供肌瓣复合BMP和单纯BMP组修得骨缺损时的成骨情况,对四种不同载体的成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以指深屈肌支为蒂制备的带血供肌瓣复合BMP修得骨缺损,效果优于单纯BMP组。带血供肌瓣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复合BMP组修得骨缺损,效果优于其它载体。结论:带血供肌瓣可作为BMP的良好载体,带血供肌瓣联合纤维蛋白粘合剂作BMP的载体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5.
带肌瓣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形成骨桥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带筹办共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前肢指深屈肌转位对桡骨下段12mm骨缺损区,分带血供肌瓣复合BMP组和单纯BMP组进行观察检测。结果:以带血供肌瓣复合BMP修复骨缺损,3周时肌瓣内可触及串状团块,有大量软骨细胞生成,沿肌间隙分布。6周时骨桥已与宿主骨紧密结合软骨溶解区有大量编织骨形成,已出现骨髓腔并与宿主骨髓腔再通,肌纤维被增殖的间充质 相似文献
6.
7.
8.
指背岛状筋膜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并扩大其应用范围。方法利用指掌侧动脉与指背侧动脉系统之间的动静脉吻合网,形成指背岛状筋膜瓣,修复同指背侧软组织缺损;将其与同指指动脉神经蒂岛状皮瓣串联后可修复手部其他部位软组织缺损。结果 手外伤急诊应用39例,效果良好。结论 指背岛状筋膜瓣是Ⅰ期修复同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与同指指动脉神经蒂岛状皮瓣串联可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10.
感染缺损性创面岛状皮瓣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探讨皮瓣修复感染性创面机理,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选用兔侧胸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皮肤、肌肉、骨骼缺损性创面。通过接种不同浓度绿脓杆菌混合液,观察修复后创面渗出液、皮瓣深浅层组织细菌数变化以及血流量改变,结合皮瓣成活、组织学检查等观察。结果:岛状皮瓣修复感染性创面在创面细菌数高于107个/ml时,皮瓣难以成活。结论:岛状皮瓣修复感染性创面与血供及白细胞吞噬功能存在密切关系,移植皮瓣修复感染创面是有一定限度的,且皮瓣深浅层抗菌力是不同的,以深筋膜层较强。 相似文献
11.
肌瓣和皮瓣对肢体骨折抗感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新西兰白兔作为动物模型,对比肌瓣和皮瓣的抗感染能力,为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选择一种良好的修复瓣。方法自2003年3~5月,以20只新西兰白兔作为动物模型,随机分为肌瓣修复组和皮瓣修复组,每组各10只。切除兔的股四头肌和其下前半侧骨膜,暴露股骨干,用电踞切下4.0mm×15.0mm的皮质骨,浸泡在0.2ml浓度为5×105CFU/ml的细菌盐水溶液中,30min后骨块回植原位。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腹直肌肌瓣和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下腹部皮瓣,转位修复兔的大腿创面。结果术后皮瓣组骨块感染的白兔为8只,肌瓣组感染的为1只。血中白细胞水平,经重复设计的方差分析得出两组间P<0.001。说明肌皮瓣在控制骨块感染方面优于皮瓣。结论肌瓣在四肢骨外露和感染创面的修复中,具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在肢体开放的粉碎性骨折中,采用肌瓣修复其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带血管蒂肌瓣转移用于胫腓骨骨肉瘤保肢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报告四肢恶性肿瘤广泛切除保肢手术,应用带血管蒂肌瓣修复和重建软组织成功的经验。方法 广泛切除小腿骨肉瘤及瘤周软组织,得用人工假体或吻合血管游离腓骨和移植等方法重建骨骼,局部转移带血管蒂的腓骨肌或比目鱼肌肌瓣,欠组织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7例,带血管蒂的肌瓣成活良好,无切口并发症,膝关节活动度提高,假体表面皮肤移动性良好。结论 带血管蒂的肌瓣在胫腓骨恶性肿瘤的保肢术中,对于重建软组织缺损和保证切 相似文献
13.
颏下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因创伤、瘢痕或痣切除所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10例 ,皮瓣面积最大者 10cm× 5cm ,最小者 5cm× 3cm。 10例皮瓣均完全成活 ,面部形态满意。颏下岛状皮瓣是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肱骨骨不连是骨科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方法较多,效果较好。但对于一些复杂类型的肱骨骨不连,如合并感染的肱骨骨缺损,肱骨双节段骨不连等,治疗比较困难。2001年6月-2005年6月,采用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13例肱骨骨不连骨缺损,取得良好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4~56岁;左侧8例,右侧5例。肱骨粉碎性骨折术后骨不连、碎骨片坏死9例(开放性7例,闭合性2例),其中采用钢板固定5例;钢板加钢丝捆扎固定4例,有2例演变成骨髓炎。肱骨血源性骨髓炎形成慢性骨髓炎骨缺损合并窦道形成3例,肱骨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再次摔伤致钢板… 相似文献
15.
《整形外科手术图谱》出版由著名整形外科专家张涤生、辛时林、易传勋等教授主编,国内十余所医学院校的二十余位专家教授共同编著的大型专业参考书《整形外科手术图谱》已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其普及性与实用性为特点,通过近3000幅精细逼真的线条图和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一种用于修复肘后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 以骨间背侧动脉为蒂设计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顺行转移修复肘后创面。结果 6例病人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至2年,皮瓣色泽、质地、弹性及感觉良好,肘关节功能正常,无不适感。结论 该皮瓣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是修复肘后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失神经肌瓣营养的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bFGF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1)、bFGF全身用药对照组(对照组2)。建立腓肠肌瓣模型、保留动静脉带,离断支配神经然后行端端吻合,bFGF实验组术后从肌瓣基底留置硅管注射bFGF20 U(稀释于0.1ml生理盐水中),同时对照组1从硅管内注入0.1ml生理盐水,对照组2从健侧肌肉内注入等量bFGF20 U(稀释于0.1ml生理盐水中),每天1次,连续2周,分别于12周后行腓肠肌湿重、超微病理结构、肌瓣肌肉内神经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bFGF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及bFGF全身用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生理盐水组与bFGF全身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增加局部bFGF浓度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而加强肌肉营养防止肌萎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作未成年兔的股骨远端中心型骺板缺损模型,观察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充填骺板缺损后对骨桥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3.5mm克氏针造成兔一侧股骨远端中心型骺板缺损,另一侧作正常参照.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用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填塞骺板缺损;B组用游离脂肪筋膜瓣填塞;C组不做任何填塞,为单纯缺损组.20周后,取3组手术侧股骨长度、膝关节外翻角与健侧的差值进行比较,评价股骨的畸形.并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观察骨桥形成及骺板自身修复情况.结果 3组的手术侧股骨长度较对侧正常股骨短,A、B、C组短缩的程度分别为(1.73±1.37)、(3.89±1.49)、(6.52±1.62) mm,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侧股骨与健侧对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外翻畸形,外翻角的差异分别为A组(3.73±3.41)°,B组(6.34±6.07)°,C组( 18.38±10.65)°,C组外翻畸形明显,而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A组脂肪筋膜瓣未被吸收,并有较规则的骺板再生;B组脂肪筋膜瓣大部分吸收,与骺板之间有骨桥形成,骺板再生不规则;C组有明显骨桥形成.结论 带血供脂肪筋膜瓣对中心型骺板缺损后的骨桥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能减小骺板缺损后股骨的畸形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皮瓣I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针对各类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无合适局部带蒂皮瓣可供利用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大小设计应用耳前皮下蒂侧颌颈岛状皮瓣、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内眦动脉岛状皮瓣、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及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皮瓣等进行I期修复。结果共48例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上述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5例患者随访1~36个月,均获得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结论上述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肤色质地好,供区多较隐蔽,手术操作也较为简单,安全快速,是I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