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胰腺导管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曾称绒毛状或乳头状肿瘤、产粘蛋白肿瘤、胰管扩张型粘液样囊腺癌,所谓乳头状囊性肿瘤现正名为实质性假乳头状肿瘤,与IPMN无关和无相同处。导管内肿瘤细胞乳头状肿瘤与IPMN很相似,但其肿瘤细胞形态学是不同的。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其乳头状形式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Ohhashi报告第一例胰腺导管内产粘蛋白肿瘤以来,一组胰腺肿瘤已命名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肿瘤(IMPT),因肿瘤主要位于胰腺主导管或侧支导管内,所产生的粘蛋白或乳头状生长引起导管梗阻,由此发生腹痛或胰腺炎症状,在1996年为止仅有104例见于文献报道,其他更多见于摘要,作者复习近8年来自己诊治的33例IMPT,回顾了其临床表现、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CT扫描、组织学病理以及远期随访结果。33例病人的平均年龄为65岁(31~80岁),女性占58%。在19例良性病变中,组织学提示导管内粘液样增生10例、导管内腺…  相似文献   

3.
自1984年Ohhashi报告4例粘蛋白分泌型胰腺肿瘤以来,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肿瘤(PIPM)的报道例数日见增多,其隋性性质和良好预后是其特征。日本Chiba大学医院于1982~1997年曾收治36例PIPM肿瘤,计主胰管型8例和分支型28例,后者多呈囊性病灶。导管内乳头状腺癌分为非浸润型和轻度浸润型两类。全部病例均行内锐逆行性胰管造影(ERP)、超声扫描和CT扫描,21例还进行了内镜超声检查,13例施行了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统计分析行X’试验和Wilcoxon试验,累积生存率由KaPfan-Meter法算得。结果8例主胰管型PIPM肿瘤病人平…  相似文献   

4.
分泌粘蛋白的胰腺囊性肿瘤分两种类型,一型为粘液性囊性肿瘤(MCN.粘液性囊腺癌和粘液性囊腺癌),圆形或卵圆形.体积大,单房或多房,表面光滑.有一厚的纤维被膜,囊内充满大量粘液。另一型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腺瘤和腺癌).主胰管或其分枝扩张,囊内有粘蛋白分泌,肿瘤向管内扩展。两型肿瘤中都排列有分泌粘蛋白的柱状上皮,并常呈乳头状生长。本文主要研究两型肿瘤中临床病理、影像学、预后的不同,旨在为选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病人与方法1980年至1996年共收治46例胰腺囊性肿瘤,所有病人都行手术并且有确定的病理诊断,18…  相似文献   

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肿瘤(IPMN)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产粘蛋白、胰管囊性扩张和导管内乳头状生长的肿瘤,其病理有轻度粘液样增生至浸润性癌等不同的发育不良变化?为了阐明与其结果有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以及完全切除肿瘤后的自然史.作者复习纽约Sloan—Kettering医疗中心外科于1983~2000年收治的63例IPMN,计男31例、女32例,平均年龄70岁(41~87岁)。18例曾患有胰腺外恶性肿瘤史,至少49%第一代家族中患有癌肿,与嗜烟(45%)、酗酒(49%)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肿瘤 (IPMN)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产粘蛋白、胰管囊性扩张和导管内乳头状生长的肿瘤 ,其病理有轻度粘液样增生至浸润性癌等不同的发育不良变化。为了阐明与其结果有关的临床和病理因素 ,以及完全切除肿瘤后的自然史 ,作者复习纽约Sloan Kettering医疗中心外科于 1 983~ 2 0 0 0年收治的 63例IPMN ,计男 3 1例、女 3 2例 ,平均年龄70岁 ( 4 1~ 87岁 )。 1 8例曾患有胰腺外恶性肿瘤史 ,至少 49%第一代家族中患有癌肿 ,与嗜烟 ( 4 5 %)、酗酒 ( 4 9%)习惯有关。(一 )临床表现  5 1例有症状 ( 81 %) ,以腹痛 ( 3…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IPMN)曾称绒毛状或乳头状肿瘤、产粘蛋白肿瘤、胰管扩张型粘液样囊腺癌 ,所谓乳头状囊性肿瘤现正名为实质性假乳头状肿瘤 ,与IPMN无关和无相同处。导管内肿瘤细胞乳头状肿瘤与IPMN很相似 ,但其肿瘤细胞形态学是不同的 ,含有丰富的线粒体 ,其乳头状形式也较复杂 ,有内皮的腔形成。胰腺粘液囊性肿瘤 (MCN)多发生在女性 (>90 %)和 5 0岁左右 ,多见于胰尾 ;而IPMN则主要见于老年男性 (平均年龄 68岁 ) ,80 %位于胰头。MCN形成厚壁多房性囊肿 ,与胰管不沟通 ,囊壁围有间充质的基质 ,类似卵巢基质 ,雌激素、孕…  相似文献   

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诊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自1993年5月至2000年8月共收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3-72岁,平均54岁,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5例发现胰头囊实性占位,5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粘液溢出者3例,血清CA19-9值6.5-108U/ml(平均66.88U/ml),CEA值有1例为32.2ng/L,其余均为小于15ng/L。结果 8例患者中只有3例在入院时诊断为IPMT,除1命名中层得拒绝手术外,7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癌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1例、胰头导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2例,术后患者均健在,最长1例已6年,结论 胰腺有囊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患者应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有粘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术前要鉴别良恶性较困难,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是一种产黏蛋白、胰管囊性扩张和导管内有乳头状肿物生长的肿瘤。1982年日本学者Ohashi等[1]报道了四例胰腺癌患者,他们共同点包括胰管扩张、产生大量粘液、Vater壶腹扩大,随访发现他们的生存时间都超过3年。当时这种肿瘤被看成是胰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直到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IPMT,2000年重新命名为IPMN沿用至今[2, 3]。  相似文献   

1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tumors of the pancreas,IPMT)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外分泌肿瘤,但与同样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导管腺癌不同,IPMT有着较好的预后.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1]首先报道了4例能够分泌黏液的胰腺癌,此后又有多例相同的报道,由于当时对本病的认识不清,在形态上和影像学上肿瘤又多表现为囊性的肿块,所以此后文献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性质多归类于一般的囊腺瘤或囊腺癌.  相似文献   

1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肿瘤(IPMT)是与胰腺粘液样囊性肿瘤和胰腺导管腺癌载然不同的肿瘤,但有恶性变趋向。鉴于K-ras突变是胰腺癌中常见的现象,作者检测不同病理期IPMT的K-ras突变现象,用以阐明其肿瘤发生的演变过程。取16例IPMT病人的切片标本,经两位病理学家确诊,并注意其中良性、腺癌性和恶性上皮的比例、粘液样间变和导管内粘蛋白的程度和数量,分出低度(腺癌)和高度(原位癌)发育不良。重作5~10mm显微解剖新切片,脱蜡后用蛋白酶K消化过夜,提纯基因组DNA,经多聚酶键反应(PCR)放大,用AB1373a序列剂作D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腹部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黏液非囊性癌1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例失访.黏液性囊性肿瘤术后1例因复发转移死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出现复发转移死亡;黏液非囊性癌失访2例,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期lO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疗效满意,胰腺黏液非囊性癌预后差,生物学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自1982年Ohhashi等首次报道胰管内乳头状粘蛋白瘤(IPMT)以来,已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然在文献上曾使用过管内乳头状肿瘤(IPN)、粘蛋白管状扩张(MDE)等较混乱的命名;长期以来对IPN和MDE是同种肿瘤还是两种不同的肿瘤尚有争论。为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作者对1988.1~199612期间诊断IPMT的3O例进行了分析。作者发现无论从影像学或组织病理检查都可根据肿瘤累及的是主胰管或分支胶管而分成两个临床亚型:主胰管肿瘤(MDT=13例)和分支胰管肿瘤(BDT=17例人比较两型的异同,结果如下:①临床特征,两型相似的是多发于老年男性…  相似文献   

15.
高度分泌粘蛋白的胰腺导管内肿瘤(MHIP)是相对近期发现的.1982年Ohhashi等首先收集了4例,并描述其特点为:(1)扩张的主胰管;(2)导管中有稠厚的粘蛋白分泌;(3)开口的壶腹可见粘蛋白;(4)粘蛋白分泌型乳头状导管肿瘤。作者报道了20例MHIP.其中14例为男性,全组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9±11岁。均主诉剑突上腹痛,5例放射至背部.12例平均消瘦30磅.17例有胰腺炎反复发作史。15例曾接受过腹部手术,如胆囊切除或括约肌成形术等。入院后14例进行内镜超声扫描,显示胰腺肿块43%、扩张胰管21%、胰腺囊性病灶14%和胰腺不均匀区7%…  相似文献   

16.
即使在治愈性切除 (R0 )后 ,胰床常是胰腺癌局部复发的场所。如能及时发现该处局部复发 ,可随加放疗或其他局部区域治疗以防其发展超越胰床区。作者试行评估术后胰床引流液的细胞学检查作为预测R0术后局部复发的标志 ,过去无类似的报道。收集日本Osaka癌肿和心血管疾病医疗中心外科等单位于 1 996~ 2 0 0 1年施行的 94例良恶性胰腺肿瘤手术资料 ,计良性肿瘤 1 2例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 4例 ,实质性和乳头状瘤 3例、胰腺炎 3例、良性胰岛细胞瘤 2例 ) ,非浸润性或轻度浸润性癌 1 7例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1 5例、非浸润性囊腺癌 2例 ) ,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及分析无症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4年1月至2008年6月126例经手术治疗的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126例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人中,60例无症状,其中56例为良性,28例为浆液性囊腺瘤,25例为黏液性囊腺瘤,3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为恶性,3例为黏液性囊腺癌,1例为侵袭性导管内黏液性肿瘤。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性别,肿瘤大小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包括实性成分和主胰管扩展)在胰腺良、恶性囊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在恶性肿瘤中显著多于女性(P=0.01);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是常常是判断肿瘤恶性可能的独立因素。对于直径<3cm的肿瘤,无症状的胰腺囊性肿瘤更多见于良性肿瘤。结论 在无症状胰腺囊性肿瘤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比较低,尤其对于肿瘤直径<3cm的无症状囊性肿瘤,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内无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突起,胰管不扩张者,可采用保守观察的方法,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是较少见的肿瘤,术前常难于确诊,常见的几种肿瘤为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发病率以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最高,浆液性囊腺瘤次之。近年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或称囊实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文献报道增多。熟悉这几种肿瘤的临床特点,特别是影像学特征,能提高诊断准确率,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为胰腺囊性肿瘤之一,特点为囊肿与胰管相通,伴胰管扩张。病理表现为囊肿分泌大量粘液及囊壁结节堵塞胰管,导致胰管扩张。文献报道临床以腹痛发病最为常见,本病例以少见的胆管炎表现起病,现报告并作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IPMN)是用来区分一类特殊胰腺肿瘤的一个新术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内窥镜检查方法的文献上最初描述了此类胰腺肿瘤,特点是在内镜下可见Vater壶腹漂浮出大量黏液性物。1982年,Ohhashi等报道4例胰腺产黏液性肿瘤。1986年,Itai等报道一大类胰腺黏液性肿瘤,并命名为导管内黏液囊腺瘤和囊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