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究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三组: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倍他乐克组(口服倍他乐克)和联合用药组(同时口服胺碘酮和倍他乐克)。根据治疗前后1周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评价三组疗效,统计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QTd值变化情况和的疗效评价结果。结果治疗前三组QTd值无差异,治疗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用药组的QTd值和改善值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和倍他乐克组;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用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胺碘酮组的77.78%和倍他乐克组的8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和倍他乐克两药合用的药效明显大于单独用药,这对于临床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方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盲选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8例,采用美托洛尔治疗)和观察组(38例,采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动态心电图改善的情况以及LVEF和LVED改善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美托洛尔方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和倍他乐克联合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 3 5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给予胺碘酮和倍他乐克口服治疗 ,并对 QTmax、QTmin、QTd进行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治疗后 ,总有效率为74.3 % ,QTmax由治疗前的 (4 11± 3 6) ms延长到治疗后 (4 15± 42 ) ms(P>0 .0 5 ) ,QTmin由治疗前 (3 12± 3 3 ) ms延长至 (3 5 1± 41) ms(P<0 .0 1)。QTd由治疗前 (96± 3 2 ) ms缩小至 (64± 2 1) ms,无心功能恶化。结论本方法疗效确切 ,且方便、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CHF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组(治疗组32例)与美托洛尔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心律失常好转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抗心律失常有效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使用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32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6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P-R与Q-T间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后壁厚度(LVWP),并统计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率均明显降低,P-R与Q-T间期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心率、P-R间期和Q-T间期较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LVD、LVEF、LVWP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LVD、LVEF和LVWP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χ2=4.247,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慢心率,恢复正常射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小剂量美托洛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21%,高于对照组(63.16%);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6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R、LVEDV分别为(67.26±21.08)次/min、(128.67±22.58)ml,均低于对照组;LVEF为(42.36±5.54)m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胺碘酮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辅以小剂量美托洛尔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患者左室重构及QTd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0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左室重构及QT离散度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LVEF水平为56.60±8.47%,高于对照组的48.19±7.91%;LVEDD为48.21±6.19mm、LVESD为38.26±4.58mm、LVEDVI为61.58±7.33ml/m2、QTd为66.12±3.87ms、QTcd为70.89±8.21ms,低于对照组的55.38±7.09mm、45.60±5.51mm、72.42±8.68ml/m2、74.79±4.02ms和78.45±9.1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律失常患者左室重构及QT离散度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组(治疗组)48例,治疗3mo,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9%,对照组总有效率79.4%,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9.
张辉 《新医学》2008,39(3):184-185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QT间期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10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予胺碘酮(负荷量600 mg/d治疗7日,再给予400 mg/d治疗7日,其后用200 mg/d治疗2周,继以100~200 mg/d治疗4个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QT间期延长与抗心律失常有效率的关系及其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高达95%,其维持量小(100~200 mg/d),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QT间期延长者较QT间期不延长者效果好.对负荷期末QT间期不延长者,延长其用药负荷期后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疗效.结论:胺碘酮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QT间期延长者较不延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患儿采用胺碘酮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对其心功能与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胺碘酮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联合普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心电图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LVESD、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大心率、最小心率以及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均低于对照组,QT间期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小儿室性期前收缩,可有效改善患儿心功能,阻止室性期前收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卡维地洛对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云红  徐超  陈兰姣 《临床荟萃》2009,24(3):201-20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卡维地洛对其的作用。方法入选48例患者,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性20例(梗阻组)争非梗阻28例(非梗阻组),正常对照组20例。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卡维地洛,在给药前、1个月和3个月后复查以上指标。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卡维地洛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用药前(84.2±27.1)ms vs(46.5±20.7)ms,用药3个月后(49.8±19.2)ms vs(41.3±16.3)ms(P〈0.05或〈0.01)。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卡维地洛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心肺复苏过程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6例,分别给予胺碘酮(n=38)和利多卡因(n=28)治疗,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判定疗效。【结果】胺碘酮治疗组显效20例(52.6%),有效10例(26.3%),无效8例(21.1%),总有效率78.9%。利多卡因组显效7例(18.4%),有效8例(28.6%),无效13例(46.4%),总有效率53.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邬德朔 《医学临床研究》2012,(11):2141-2142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方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9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5例(A组),对照组130例,后者又分为对照组1(B1组)和对照组2(B2组),A组给予口服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方案治疗,B1组单用倍他乐克治疗,B2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A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均显著高于B1组和B2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1组总有效率高于B2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较单联用药更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TWA)对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测量和计算65例HCM患者早期的TWA,结合心脏彩超各项指标,分析TWA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恶性心律失常和非恶性心律失常两组之间的TWA有显著性差异(P<0.05),TWA>60 μV预测H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和86.7%.结论:TWA对预测H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均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基础上,实验组给予胺碘酮、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d后QTd、P.R间期和LVEF值进行比较,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93.02%(40/43),对照组76.74%(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入选83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4粒,每日3次,疗程8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3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2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92.3%(24/26),对照组总有效率69.6%(16/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88.2%(15/17),对照组总有效率70.6%(11/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短轴缩短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常规西药,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减少期前收缩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杨艳芳  陈素 《新医学》2014,(2):116-118
目的:探讨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e)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AMI 患者(AMI 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100名,AMI 患者又分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对比分析AMI组和对照组及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Tp-e和Tp-e/QT。结果AMI 组的 Tp-e、Tp-e/Q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QT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QT比健康对照组延长,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