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22-4023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退变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患者68例。采用1.5TMRI磁共振成像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MRI临床表现。结果经MRI诊断,68例患者中有30例(44.12%)患者表现出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多发13例,104个终板受到累及,L4~S1受累及的椎体终板一共52例。分型为:Ⅰ型31例(45.59%)在T1WI上呈现出低信号,在T2WI呈现出高信号;Ⅱ型23例(33.82%)在T1WI和T2WI呈现出高信号;Ⅲ型14例(20.59%)在T1WI和T2WI均呈现出低信号。MRI能够准确的诊断出腰椎间盘退变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且病变部位、形态改变和信号明确,是该病变最佳检查方法,并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对终板倾斜角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1-30岁正常人和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各40例,将其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 Scan Pro 5软件测量C3~C7终板倾斜角,比较其差异。结果: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均明显〉21~30岁正常人组,且差别显著(P〈0.01)。结论: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随颈椎退行性改变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对椎间盘退变大鼠的软骨终板凋亡的影响,探讨TGF-β3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作用,探索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新思路。方法:取87只新生SD大鼠,采用双后肢直立法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饲养18个月后,处死5只SD大鼠,行HE染色,光镜下见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退变,证实造模成功。随机选取存活大鼠中的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0.9%氯化钠液组及TGF-β3组,每组20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0.9%氯化钠液组及TGF-β3组分别于腰3、4节段间软骨终板处注射0.9%氯化钠液和TGF-β3,每周1次,共3次。3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腰3、4节段椎间盘制成切片,行Tunel染色,计算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后肢直立法成功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0.9%氯化钠液组的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3组的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指数低于0.9%氯化钠组(P0.05)而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GF-β3可以抑制椎间盘退变大鼠的软骨终板细胞的凋亡,具有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90例(196例次)腰椎间盘退变同时合并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结果按Modic分型,I型112例(57.1%);Ⅱ型25例(12.8%):III型59 例(30.1%)。病变好发下腰段,累及椎间盘双侧面多见,伴椎间盘变性突出167 例(85.2%),骨质增生173例(88.3%),椎管狭窄170例(86.7%)。结论低场MRI能清楚的显示腰椎间盘退变及终板骨软骨炎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特点,较具一定特征性,准确诊断有助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腰椎MRI 终板形态的分布规律,分析终板形态和椎间盘突出、Modic 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0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腰椎MRI。根据正中矢状面T1像将终板形态分型。根据Pfirrmann 法评定椎间盘退变等级。结果下腰椎终板最常见形态为凹面型。随着节段的下降,平坦型终板逐渐多见,L5~S1节段主要为平坦型。不规则型终板最少,且主要集中在L5~S1节段。终板形态由凹面型到平坦型再到不规则型,对应的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加重(P<0.05)。椎间盘突出节段以平坦型和不规则型终板多于凹面型多见,无突出节段则以凹面型多见(P<0.01),而平坦型和不规则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不规则型终板比凹面型和平坦型更容易伴发Modic 改变(P<0.01),凹面型和平坦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终板形态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椎间盘突出时间盘的退变情况。不规则型终板更容易伴发Modic 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电针夹脊穴对兔退变的腰椎间盘中二聚糖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36只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椎体间压力诱导椎间盘退变的模型,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每组内又分为3个时间点:术前、术后28d、56d;取出椎间盘组织,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二聚糖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28d,模型组、治疗组二聚糖蛋白免疫荧光平均光密度均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均P<0.01);术后56d,治疗组二聚糖蛋白免疫荧光平均光密度较术后28d时明显升高,且较模型组术后56d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可使二聚糖阳性表达下调,电针夹脊穴可以通过增加二聚糖的阳性表达,纠正基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失衡,达到防治椎间盘退变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兔椎间失稳软骨终板Ⅱ型胶原变化的相关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兔软骨终板Ⅱ型胶原在椎间失稳环境下的退变过程及机制,加深对椎间盘退变的认识。方法:选取48只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为(2.5±0.2)kg,均在相同条件下饲养,随机进行分组,分为正常对照组21只兔、实验失稳组27只兔;先将实验失稳组27只兔进行L6~7椎间手术失稳;均分别在术后2、4、6个月取材。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的Ⅱ型胶原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检测,用JD801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以综合判断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及机制。结果:(1)在自然增龄短期过程中,软骨终板的Ⅱ型胶原无明显变化;(2)椎间失稳可导致椎间软骨终板Ⅱ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结论:(1)在自然增龄过程中,软骨终板Ⅱ型胶原的无明显退变;(2)椎间失稳能明显导致椎间软骨终板Ⅱ型胶原的退变。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间失稳能导致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基础环节。目的:观察退变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后,椎间盘软骨终板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预防组和治疗组。所有兔均建立L5~6,L6~7椎间失稳模型。预防组在完成椎间失稳建模后立即于损伤侧L5~6,L6~7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治疗组于椎间失稳建模后3个月行相同方法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与结论:建模后3,6个月,预防组较对照组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分布均匀,潮线清晰。Mankin评分降低(P〈0.05)。建模后第6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软骨终板表层光滑,细胞排列均匀,潮线清晰,染色均匀,Mankin评分降低(P〈0.05)。结果证实,在兔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延缓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兔腰退变椎间盘肌动蛋白(actin)、微管结合蛋白(tubuli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夹脊穴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模型组、电针组4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采用轴向加压法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电针组给予L_4、L_5双侧夹脊穴电针治疗28d。各组于术后第28天和56天取出椎间盘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椎间盘细胞中actin、tubuli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术后第28天、第56天及电针组术后第28天actin、tubulin表达与正常组及假模型组术后第28天、第56天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电针组经电针治疗56d后actin、tubulin表达与该组术后第28天及模型组术后第56天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可通过上调模型兔退变腰椎间盘细胞中actin、tubulin的表达,促进退变腰椎间盘细胞骨架恢复,从而起到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切口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窗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3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小切口手术,采用联合阻滞麻醉,经常规腰椎间盘手术器械去除上位椎板下缘及下关节突内侧,切除黄韧带,开窗至10mm×8mm大小,用神经剥离子或神经拉钩保护或拉开神经根,取出突出间盘组织,摘除髓核组织,同时对其疗效做出评价。结果322例患者随访2—16个月,平均4.5个月。优135例,良169例,可16例,差2例,优良率达94.4%。全部患者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手术出血50~150ml,平均65ml;术时间40—90min,平均60min。结论小切口开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T2*map成像技术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可行性。 方法 青年志愿者40名(均无腰痛和腰椎部畸形、外伤、手术史),接受L1~S1椎间盘常规T2WI和T2*map扫描,生成T2*伪彩图(T2*map)。在L1/2~L5/S1的各个椎间盘髓核内放置5个感兴趣区(ROI),测量T2*值。分析并比较腰椎间盘内与盘间的髓核T2*值的差异。 结果 髓核内T2*值在同一椎间盘内的不同区域或在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2和L2/3椎间盘后点ROI的T2*值明显增高,L4/5、L5/S1位于髓核中央的ROI的T2*值升高最明显(P<0.05);T2*值在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随解剖位置的降低而规律性递增(P<0.05)。 结论 髓核T2*弛豫时间值的空间变化可能量化反映椎间盘退变早期髓核的生化状态。T2*map成像技术可以为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Effect of the L2 ramus communicans on the nociceptive pathway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in rats
Jindong Chen Shuxun Hou Baogan Peng Wenwen Wu Yamin Shi Li Li Yi Yang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08,12(6):798-803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discogenic low-back pain is unclear.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is type of pain by the segmental innervation theory because the groin area is innervated by the genitofemoral or ilioinguinal nerves, which are the 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L1 or L2 spinal nerves. Recently, some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sympathetic trunk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iscogenic low-back pain. However, sympathetic trunk resection can severely affect the function of the abdominal organs and lower extremities and may cause retrograde ejaculation in human beings. This study was initiate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elective transection of the L2 ramus of the nociceptive pathway in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in rats, by using the fluorogold (FG) retrograde transport method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substance P (SP). Of the FG-labeled neurons in the L2 and L5 dorsal root ganglia (DRGs),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P-immunoreactive (ir) neurons ranged from 210 to 1140 μm2; the mean cross-sectional area was 652 ± 320 μm2. We demonstrated that FG-labeled SP-ir neurons in L2 DRGs decreased when FG was applied to the ventral or dorsal portions of L5–6 dis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2 ramus communica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fferent pathway of both the ventral and dorsal portions of the L5–6 disc. Nociceptive information from the L5–6 disc may be transmitted mainly by L2 DRG neurons through the L2 ramus communicans. 相似文献
14.
牵引加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评价牵引加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与单纯牵引相比较。方法 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为牵引加微波治疗组和单纯牵引组,腰椎牵引采用Fowler体位,间歇和脉动式牵引方式。微波疗法使用脉冲式微波,与腰椎牵引同步在局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的得分,对其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腰椎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评分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牵引加微波治疗后腰椎功能改善优于单纯上治疗。2组治疗后评分均与其疗前评分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牵引加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牵引疗效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药磁腰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 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3 0例。对照组采用 :①腰椎牵引 ;②中频电疗法 ;③推拿按摩。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药磁腰托治疗 (腰托内含磁片和中药 )。治疗前和治疗后 2周左右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t检验 )。结果 治疗后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大多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P <0 .0 5或P <0 .0 0 1) ;但 2组间比较 ,试验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药磁腰托能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血液粘度 ,改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分成观察组(体外冲击波治疗+常规治疗,n=50)和对照组(常规治疗,n=50)。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比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两种评分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能够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一种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慢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5例ModicⅡ型患者的腰椎终板面积改变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估慢性下腰痛的程度。结果所有45例ModicⅡ型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后,统计得出Modic改变率为(15.13±10.75)%,计算VAS评分为(3.90±0.40)分, ModicⅡ型患者的面积改变率与VAS评分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性(r=0.31,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 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慢性下腰痛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即终板面积改变率越大,患者下腰痛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射频热凝术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本科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射频热凝消融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将2013年4月至9月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及内容实施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后2组患者平均手术耗时、术中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护理工作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平均手术耗时、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健康教育知晓率、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射频热凝消融术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缩短手术用时及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还可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成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腰椎间盘髓核组织退变的关系。方法 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观察组),取手术摘除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8例腰椎骨折患者(对照组),取手术摘除非明显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端粒酶阳性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端粒酶、Ⅱ型胶原纤维、硫酸软骨素相对表达量,Spearman相关法分析观察组端粒酶与Ⅱ型胶原纤维、硫酸软骨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髓核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率(2.1%)低于对照组(4.3%)(P<0.05),髓核组织端粒酶、Ⅱ型胶原纤维、硫酸软骨素相对表达量吸光度值(7.62±0.98、59.45±6.32、3.31±0.38)低于对照组(15.52±0.94、69.33±5.86、4.64±0.29)(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端粒酶与Ⅱ型胶原纤维(r=0.488,P<0.001)、硫酸软骨素(r=0.673,P<0.001)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端粒酶参与了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的退变过程,且端粒酶表达下调,Ⅱ型胶原纤维、硫酸软骨素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循证护理在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治疗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0%,总有效率为82.0%,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0%,远小于对照组患者,均有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使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更好,解决患者术后护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