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院1994年7月~1999年4月开展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椎体间分段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为C3-74个节段椎间盘病变。男29例,女13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82岁。X线平片均不同程度显示椎间盘退变。椎体后缘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颈前路多节段环锯法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探讨其在治疗多节段退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1例行前路多节段环锯法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多节段退变(≥2)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Odom’s法和JOA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定,以颈椎X线显示融合区骨小梁的形成,屈伸位融合区无活动作为植骨融合的标准。结果术后随访2月-48月,平均13.5月,有效率为97.10%(234/241),优28.63%(69/241),良54.36%(131/241),可14.11%(34/241),差2.90%(7/241);JOA评分:术前平均8.4分,术后平均14.8分;植骨融合率93.36%(225/241),植骨于10-24周达骨性愈合,平均14周;颈椎生理弯曲接近正常者28.87%(70/241),生理弯曲减弱49.25%(120/241),曲度消失17.26%(42/241),反曲4.52%(9/241)。结论前路环锯法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肯定,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操作简便,费用低,主要问题是颈椎生理曲度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57-758
对比两种不同颈前路减压重建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选取78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多节段CSM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A、B组各39例。A组行分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即颈前路多节段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DF)或单椎体次全切除术,B组行长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即至少两椎体次全切除钛笼置入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CC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融合节段Cobb角。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JOA评分、Cobb角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多节段CSM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及活动度,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颈前路长节段减压植骨重建术。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院为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5例,男53例,女22例,39~71岁发病史30d~15年,病变累及2个椎体的38例,累及3个椎体的37例,17例肌力减弱,25例感觉障碍,8例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脱出或骨嵴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表现为: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不能快步,手握力差,持物易坠落,有时感四肢麻木,脚落地似踩棉感,有的感胸或腰部有束带感或负重感。重症出现行走困难,二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自1989年以来我科应用环锯法前路减压加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2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在多节段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前路分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应用改良JOA评分法评估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或者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2月。患者术前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改良JOA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13.8分,平均改善率59.4%,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颈椎畸形矫正后基本恢复至正常的曲度,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椎间植骨融合率高、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1例MCSM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14例)和B组(17例)。A组行多间隙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B组行颈前路混合式减压融合术(ACHD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脊髓功能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失血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1年,平均(15.7±5.8)个月。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前柱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MCSM的早期效果相似,但多间隙ACDF+Zero-P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节段颈椎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前路长节段减压存在着手术创伤大、难度高、植骨融合率低等的不足,影响术后疗效。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式的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1999—06/2003—06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三间隙连续节段病变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5~62岁;病程3~26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多节段颈椎病;均不伴有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骨化;患者及家属均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 方法:所有病例植骨均采用自体骨植骨。取自体髂骨或将咬除椎体的松质骨填充入钛网或Cage内,所用钛网或Cage为钛材质,具有强度高,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按照手术方式分为3组:①长节段减压组11例,其中4例为长钛网植骨,7例为自体髂骨植骨。行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②分节段减压组16例,其中12例为钛网+Cage植骨,4例为自体骨+Cage植骨。行单间隙减压+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③三间隙减压组9例。不作椎体的次全切除,仅行多个椎间盘切除减压,减压后,应用3个cage内填充人工骨或自体骨植入。 主要观察指标:所有病例于术后1周内及3,6,12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片。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该评分总分17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好。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分数。术后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观察。 结果: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分节段减压组和三间隙减压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短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分节段减压组、三间隙减压组和长节段减压组术后JOA评分提高分数和植骨融合率相近(P〉0.05)。 结论:综合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多种因素,3种术式中以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为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分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分期进行颈椎前后路手术,即首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行前路短节段经椎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手术前后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进行评分,随访12~120个月。通过JOA评分的改善情况,Odom’s分级随访结果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三方面对比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前后路联合组第1次术后JOA评分为(12.40±0.65)分,第二次术后JOA评分为(14.05±0.19)分,改善率为7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4,P0.05)。分别对比三种不同方式术后Odom’s分级进行评价,前后路联合组优良率为80.9%,三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24,Z0.05)。结论分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充分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得到比单纯前路及后路手术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避免了单纯后路减压破坏整体脊柱的稳定性和单纯前路减压整体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卢静  孙红霞  任静  郑圣鼐 《全科护理》2010,8(28):2543-2545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内固定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7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日本矫形外科学学会(JOA)评分提高;植骨均骨性融合,椎体高度和曲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加强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并给予完善的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护理,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脊髓神经压迫症状和神经损伤并发症,加强饮食指导、体位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术期,术后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结论:重视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992年9月~2001年1月的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后的疗效及常见影响因素作一分析。结果病程及年龄与疗效有关,手术范围及融合方式与疗效无关。结论建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确诊后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减压范围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采用颈前路减压并植骨内固定术,围术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骨性融合为82%~93%,其中23例为双手肌力得到明显改善,占34.33%,44例四肢肌肉麻木感及无力感明显缓解,占65.67%;术后64例为一期愈合,占95.52%,3例为二期愈合患者,占4.48%,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且进行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地保证手术的质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扩张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颈椎骨折脱位患者2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8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观察组(1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后路微创扩张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两组患者JOA评分明显比术前高,且患者JOA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增加,观察组JOA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微创扩张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对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JOA评分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效果,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cervieal interbody fusion cage,CIF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并对其术前、术后相关的康复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CIFC共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康复组(42例)及对照组(40例)。其中康复组患者共有56个椎间隙发生病变,于术前、术后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及训练;对照组共有51个椎间隙发生病变,不进行相关的系统康复指导。术后2组患者定期随访并拍摄X线片以观察手术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融合情况,并比较2组间疗效。结果 2组患者(共有107个病变椎间隙)术后有98个病变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6%,其中康复组56个椎间隙中共有51个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1%,对照组51个椎间隙中共有47个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2.2%,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术后2年的JOA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该病的恢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能使患者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围手术期间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脊髓手术减压疗效,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