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深入探讨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的各个环节,提高全科医师骨干的培训质量。方法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围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理论课授课方式、临床轮转方式、培训及管理评价、学习保障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对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3届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毕业学员进行调研。通过访谈探讨全科骨干培训中的优点及不足,为下一步改进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共收集27份调查问卷。学员对培训管理和学习条件保障等评价满意率达到80%以上,同时对培训计划和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通过研究,我们对理论知识授课方式、临床轮转方式进行了完善和改进。结论对3届全科医师骨干培训,质量管理卓有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应该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细化培训过程管理,继续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病人对全科护理的需求,涮查护士培训情况,探讨基层护士培训模式。对10所一级医院731名护士进行了基础培训(急诊、内科、外科轮转)和专科进修情况调查。结果各医院护士基础轮转培训率为7.9%~22.4%,专科进修率为15%~37.3%,护龄5年以上护理人员基础培训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医院尚未规范各层次护理人员临床实践培训,护士培训现状与病人埘全科护理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基层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提高规范化护士专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培训方法。方法2008年1月-2011年3月采用自制教学进度调查表,对在入科轮转的69名规范化护士进行儿外科护理知识技能了解,并制定个体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培训质量。结果学员满意度达91.4%、下一轮转科室老师对学员工作质量满意度达84.9%,规范化培训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可为临床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技术水平的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肿瘤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对专科护士培训的需求,为合理设置肿瘤专科护士的培训形式与内容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索肿瘤专科护士合理的培训方案做准备.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方法对2016年8~11月参加该省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班的7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0.00%的学员认为肿瘤专科培训有必要,约50.00%的学员认为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各为1个月为宜;88.73%的学员倾向于多媒体授课, 98.59%的学员认为应在省级综合或者专科医院进行实践;50.00%的学员认为应轮转3个肿瘤相关科室,培训内容更注重临床实用性.结论 肿瘤专科护士培训意义重大,应尽快在专科护士的背景下建立一套特色化、完善的培训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病人对全科护理的需求,调查护士培训情况,探讨基层护士培训模式。对10所一级医院731名护士进行了基础培训(急诊、内科、外科轮转)和专科进修情况调查。结果各医院护士基础轮转培训率为7.9%~22.4%,专科进修率为15%~37.3%,护龄5年以上护理人员基础培训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医院尚未规范各层次护理人员临床实践培训,护士培训现状与病人对全科护理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基层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临床骨干护士在ICU轮转培训期间的需求及顾虑,为科学制定和实施ICU轮转培训计划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骨干护士ICU轮转培训需求调查表对已接受培训的56名骨干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骨干护士认为最需要的培训内容包括危重患者抢救的组织管理、病房危重患者抢救的配合、简易人工呼吸器的使用及心肺复苏技术等;最愿接受的培训方式是教员边操作边讲解、学员边操作教员边指导以及抢救结束后及时小组讨论等;大部分骨干护士在培训期间存在能否胜任ICU工作的顾虑.结论 对临床骨干护士进行ICU轮转培训应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以切实提高各科室骨干护士抢救和护理危重患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医学检验进修教育是毕业后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进修学员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对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近两年进修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医学检验进修学员的学习需求已从单一的临床技术技能学习向检验报告解读、临床沟通、实验室管理、医学检验科研等方面全面延伸。同时,不同亚专业、不同层次的进修学员的学习需求与重点也各不相同。教学单位应根据进修学员的层次水平、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实现进修学习需求和教学单位培训内容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三级医院麻醉护士的配置、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为麻醉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麻醉专业护士培训需求问卷,对2012年参加广东省麻醉专业护士培训的58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员对30项培训内容进行了重要性评价,100%的学员认为专科培训有必要轮转科室,100%的学员认为有必要进修。结论:开展麻醉专业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有重要意义,应规范培训内容,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师制在手术室腔镜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12月28名手术室轮转护士和教学基地培训学员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传帮带模式;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32名手术室轮转护士和教学基地培训学员作为观察组,在原有带教基础上由手术室腔镜专科组长制订培训构架并实施,每个亚专科设立1名导师,培训周期为6个月,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考核方式为导师考评和学员自评,每半月记录学员考评表总分。结果:观察组在理论与操作成绩、腔镜医师满意度评分、学员教学满意度评分方面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科学、严谨、规范、实用的手术室腔镜专科护士培训构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促进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针对到超声科轮转的不同专业背景学员,设计不同考核量表,应用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对其进行出科考核,改进并丰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超声教学的考核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1.
赵光斌  林敏  朱艳 《华西医学》2014,(5):803-805
目的通过对中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培)制度现状的调研,为政府管理机构完善全科医生规培制度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和访谈方式对中国东、西部地区25家规培基地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师资(456人)、学员(281人)、教学管理(166人)人员就规培制度和教学方法满意与否进行调查。结果师资、学员、管理人员对规培制度的满意度分别为76.2%、71.3%、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2.372,P〈0.001)。调研对象对规培模式、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安排、考试制度、培训质量、配套政策等满意度分别为95.7%、92.1%、73.8%、65.7%、72.5%、86.8%、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3.196,P〈0.001)。师资、学员和管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分别为81.1%、74.4%、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59,P〈0.001)。结论教师、学员和管理人员对全科医生规培制度及教学法满意度较低。主要存在教材实用性不强,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专科化,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临床护生在临床的实习效果,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工作质量。通过变革理论在临床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将以往培训的单一性、被动性转变为多样性、科学性的培训模式,变革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地指导护生的培训工作,提高护生的临床培训质量,为医院培养出实用型的护理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及培训效果,为更好地开展培训提供依据。【方法】对参加湖南省2012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进行培训前后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基本情况、培训意愿,并对培训基地课程设定以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培训前问卷发放1238份,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为80.78%;培训后问卷发放1238份,有效回收123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参加培训的医生年龄差距较大,以中青年医生为主;男女比例差异较大,以男性为主;职称较低,以初级为主;学历不高,以大专为主(均P<0.05)。学员培训后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85.9%的学员对培训表示满意。【结论】2012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效果明显,学员满意度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以提升叙事护理能力为主导的临床护士人文关怀培训模式,并探讨其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2名叙事护理执行水平相近的临床科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础理论课程与叙事故事共情理论教学相结合,结合嵌入临床实践体验、总结反思写作以及参与人文素材开发创作的沉浸体验式培训方式。比较培训前后护士在叙事能力、共情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结果:培训后护士的叙事能力明显提高(P<0.05);共情能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均显著提升(P<0.05),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也明显增强(P<0.05)。有95.1%的学员认为培训方案科学合理、易于接受,并具有实用性。结论:以提升叙事护理能力为主导的人文关怀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临床护士的叙事护理能力,提升其人文关怀素养。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市中心医院在2012年获得江苏省首批心血管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资质,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完成了首批学员的培训任务。该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场所及时间的安排、指导教师选拔、各临床科室教学内容、临床实践手册设计几方面介绍心血管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培训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首批18名学员各项考试成绩达标,全部一次通过毕业答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提高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急救气管插管水平的教学模式。方法参照"理论讲授+分项急救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注重情景模拟示教、演练和临床实践的环节,并优化教学流程。结果利用挪威Laerdal公司产LF03699u型急救气管插管头部模型情景模拟考核全部合格,平均(93.36±2.19)分。培训后能独立进行气管插管操作者达100%。结论采取情景模拟急救培训与临床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急救专科护士临床急救气管插管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DDIE教学模型在循证护理培训中的设计及实施效果.方法 2019年11月,选取揭阳市人民医院48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护士的循证护理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和循证护理实践障碍,设计出"夯基础、强实践"的培训,开发所需的教学资源后实施培训并进行评价,对比培训前后护士的循证护理实践障碍评分、循证实践知识、态度、...  相似文献   

18.
"示教病房"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应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示教病房"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至2009年选取实习的高等职业学校护生210名作为实验组,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其他同等学历院校的护生210名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示教病房"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实行培训基地-示教病房-带教病房一体化的临床教学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段式带教模式.比较2组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示教病房"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得到了患者、带教老师和护生的认可,提高了实习质量,值得在临床教学医院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amless training model of "demonstration unit" on nursing teaching. Methods 210 nursing students from high professional schools from 2006 to 2009 were s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10 nursing students of the same education backgroun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seamless training model of "demonstration unit",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segmental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heoretic test results, ope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testing results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with the teach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The seamless training model of "demonstration unit" is approved by the patients, teachers and nursing students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teaching. It should be used widely in clinical nursing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As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d the physiotherapy profession address the need for culturally competent services in multicultural Britain, there is a clear need for training programmes for postgraduate physiotherapists. One service serving a diverse community in inner London modified a contemporary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mpetence to provide an in-house training programme. The emphasis of the programme was on enabling staff to explore their own values, beliefs and ideas, and examine their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with clients. It achieved this by encouraging participants to examin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ethnocentricity as well as organis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care.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articulate concerns about limitations in knowledge or confidence that may contribute to culturally insensitive care, and to generate new ways of tackling issues that had been raised.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legacy of this training will encourage health professionals who participated to continue to question and learn through the experience. It is hoped that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on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a training programme for frontline practitioners will assist other physiotherapy services in developing their own initiatives around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