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白塞病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塞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7例白塞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白塞病中口腔溃疡发生率100%,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者占83.8%,生殖器溃疡56.8%.皮肤损害占81.1%。本组30例用激素治疗,病情严重者合用免疫抑制剂。结论:白塞病的临床特点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多见,早期合理应用激素对防止内脏损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76例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3月~2007年6月本院住院的7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肾损害相关因素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男性患儿42例,占55.26%。②所有患儿均出现皮肤紫癜,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11例(15.28%),以关节症状为首发者2例(2.78%),出现肾脏损害25例(34.72%)。经综合治疗,76例中有54例(71.05%)治愈,22例(28.94%)好转,无一例死亡。结论:①以腹痛作为HSP首发症状的患儿,在典型皮肤紫癜出现之前,常需与急腹症相鉴别,不宜急于行腹部探查手术。②以消化道、关节症状为首发者易误诊。③肾脏受累的程度决定患儿的病程及预后。应每周查尿常规1~2次,直到起病后3个月,若紫癜迁延不愈,应延长尿常规的随访时间,时间不少于1年,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提高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72例HSP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出现皮肤紫癜,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11例(占15.28%),以关节症状为首发者2例(占2.78%),出现肾脏损害25例(占34.72%)。经综合治疗,68例治愈,4例好转,无一例死亡。结论以消化道、关节症状为首发者易误诊。肾脏受累的程度决定患儿的病程及预后。应重视紫癜性肾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肺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5例MP感染致肺外系统损害的患儿资料。结果:MP感染可引起神经、血液、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统及皮肤黏膜、肌肉和关节等多系统损害,经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几乎全部治愈出院,仅1例出现运动障碍。结论:MP感染除了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可并发肺外多系统、器官损害,甚至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预防、预后及早确诊,减少误诊。方法:对1998年1月1日~2006年8月30日4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多数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皮疹、腹痛、关节痛、尿检查异常,皮肤表现者误诊为肾炎2例,单纯性荨麻疹3例。以消化道为首发的误诊为胃肠痉挛3例,胃炎、肠炎各2例。肠系膜淋巴结炎、胰腺炎、胆道蛔虫各1例。以关节为首发症状者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1例。结论:单纯皮肤紫癜诊断并不困难,而先于皮肤紫癜出现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皮肤血管神经水肿者极易导致误诊。大部分预后良好,部分可病情反复、迁延甚至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儿童过敏性紫癜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68例HSP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出现皮肤紫癜,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9例(占13.2%),以关节症状为首发症状者2例(占2.9%),出现肾脏损害者21例(占30,9%)。经综合治疗,64例(94.1%)治愈,4例(5.9%)好转。结论以消化道、关节症状为首发症状者易被误诊。肾脏受累程度决定患儿的病程及预后。应重视紫癜性肾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已广泛用于某些皮肤病的治疗。使用不当,引起原皮肤损害加重及新的皮肤损害,临床上经常碰到。我们称这些由外用激素制剂加重的原发皮损及继发损害为激素皮炎。所遇51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皮肌炎患者皮肤、肌肉损害症状,肌电图和肌肉活检的改变,探讨其在皮肌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皮肌炎患者的皮肤与横纹肌损害所致的临床特点。结果 57.4%的皮肌炎患者因皮肤损害而就诊,因肌肉和关节症状而就诊者只占28.4%。皮肤损害以面、颈部和四肢较常见,皮损的常见类型是紫红斑。但肌肉和关节损害的发生率最高(87.4%),其中33.3%的病人合并吞咽困难。肌电图和肌活检的异常率分别为85.7%和85.9%。结论 皮肌炎患者多因典型的皮肤损害就诊;肌肉损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和肌肉活检对皮肌炎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50例,对其临床表现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7岁以上儿童40例,占80%。68%患儿春秋季发病,上呼吸道感染等为主要发病诱因。90%的患儿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极少数以肠道及关节症状首发,先出现肾损害而后出现紫瘢者罕见。结论:过敏性紫癜为儿童常见病,且有基本临床特征及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56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56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12岁儿童是过敏紫癜的高发群体,男多于女,秋冬季是其高发季节,以双下肢、臀部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占45例,达80.4%;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者9例,占16.1;以关节为首发症状的1例,占1.8%;以肾脏表现为首发症状的1例,占1.8%.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多样,皮肤型紫癜较为多见;腹型、关节型、肾型过敏性紫癜较少见,且首发症状常因缺乏皮肤紫癜表现而易造成误诊,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5例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包括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和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收集其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比较各型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发病年龄分别是28岁和62岁,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结节性皮肤样丘疹,随访生存率为100%;3例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7岁、54岁、70岁,临床特点为结节肿块伴有溃疡形成,随访生存率81.0%。结论: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疾病及分型的病理表现、临床治疗、预后均不同,在临床确诊时需做好鉴别诊断,明确疾病分型,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21例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 《河北医学》2004,10(11):1013-1015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分析21例重症MPP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在219例MPP患儿中,X线胸片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大叶肺实变,合并中至大量胸腔积液5例;起病急,高热,咳嗽剧烈,X线胸片表现为大叶肺实变,对阿奇霉素治疗无明显反应6例。21例MPP中出现闭塞性支气管炎。结论:肺炎支原体(MP)可引起重症肺炎,对于临床上有上述表现的重症肺炎应考虑到MPP的可能性。根据发病机制,对MPP患儿除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外,可并用利福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5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勒雪氏病(LS)16例,韩雪工综合征(HSC)2例,骨嗜酸性肉芽肿(EGB)4例,难分型者2例。同时具临床、X线片的理诊断者16例(占66.7%),诊断后给予放、化疗。2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7例好转出院后失访,4例自动出院,5例坚持治疗至闻程结束,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重视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Hu Z  Yang Q  Li J  Zeng S  Wu X  Cao L  Yang L  So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7):453-455
目的:探讨中国人巨细胞动脉炎(GCA)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诊断对GCA的16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颞动脉活检,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以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GCA诊断标准作参考。结果:16例患者被诊为GCA,其中13例符合ACR的GCA诊断标准。发病年龄平均43.1岁,男:女为15: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颞动脉异常,视力障碍,发烧;非常见临床表现有下颌关节间歇性乏力,易疲劳,晕厥,轻偏瘫等;红细胞沉降度升高11例,颞动脉活检发现炎性细胞浸润11例,内弹力膜断裂16例,纤维素性坏死3例,平滑肌细胞病变10例,腔内血栓形成5例,从发病到怀疑GCA或颞动脉活检的平均时间5.5个月,初诊的误诊率达87.5%,结论:中国人中GCA可能不是一种少见病,发病年龄相对较轻,男性为多,其临床特征尚未得得到广泛认识,延误了恰当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王建  姜建渝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1):1362-1364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总结分析诊治经验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预后.结果 30例重症病例中治愈出院21例,好转5例,死亡4例,其中后遗症5例.发现早期皮疹不典型导致误诊、误治未及时综合治疗而导致死亡的病例增多;经及早应用丙球(2 g/kg,分1或2次)和甲强龙冲击治疗3d(10~20mg/kg.d分3次),早期呼吸机支持及内科综合治疗均存活,预后良好.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早期呼吸机支持、监测心血管功能及对症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早期梅毒1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对188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8例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64:1,年龄主要集中在21~50岁,传播途径以卖淫嫖娼及其他非婚性接触为主。一期梅毒74例(39.36%),均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硬下疳;二期梅毒55例(29.26%),以掌跖梅毒疹、扁平湿疣、斑疹样皮损为主;一、二期梅毒同时存在5例(2.66%),表现为硬下疳合并其他皮肤黏膜损害;早期潜伏梅毒54例(28.72%),临床无任何症状。完成随访的98例患者中,15例(15.31%)患者在随访结束时表现为血清固定。结论早期梅毒有一定的临床特点。早期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误诊、漏诊。潜伏梅毒相当常见,所以对高危人群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ANCA相关血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武彬  吴晓丹  刘建  朱静  周彬 《四川医学》2009,30(5):642-644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56例确诊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活检病理及治疗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有呼吸系统症状34例;肾脏损害42例;21例出现皮肤损伤;28例有骨关节肌肉病变;消化道症状16例;11例出现神经病变;5例视力下降,6例听力下降。心脏亦可累及。48/50例ANCA阳性。有32例活检病理支持诊断。所有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ANCA相关小血管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累及呼吸系统、肾脏、骨关节肌肉及皮肤粘膜。ANCA及病理活检有助于本病诊断。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107,自引:4,他引:107  
目的 总结马兜铃酸肾病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表现,进行分型,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经中日友好医院治疗的58例马兜铃酸肾病病人进行了肾功能、电解质、尿酸化功能检查,并做肾穿刺进行了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并对部分病人所服药物的马兜铃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薄层析扫描法)。结果 根据临床-病理表现特点,马兜铃酸肾病可分为3型:(1)急性型(4例):病理呈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衰竭;(2)肾小管功能障碍型(7例):病理呈肾小管变性及萎缩,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Fanconi综合征;(3)慢性型(47例):病理呈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衰竭,部分病例肾损害进展迅速。用类固醇激素对本病部分病人进行治疗,前二型个别病例病情好转。药物分析已证实马兜铃酸存在。结论 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确可引起肾小管-间质肾病,此病至少可分为3种临床-病理类型,各项预后不同。类固醇激素是否对此病确具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朱平  宋治远  舒茂琴  柴虹  李华康 《重庆医学》2012,41(12):1178-1180
目的了解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探讨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7例急性酷似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17~70岁,平均41岁,住院0.5~25d。结果入院时,7例患者心肌坏死标志物明显增高,心电图呈多导联的ST段抬高,住院期间,6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例患者经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经积极纠正心力衰竭、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等措施,治愈5例,死亡2例。结论部分重症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和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关键在于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激素冲击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运用诊断标准对确诊为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11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双肺多发病变3例,单肺多发病变5例,单肺孤立病变3例。其中:肺内肿块型5例,肺炎型4例,既有肺内胂块又有斑片影的2例。8例行增强CT的均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病灶内未见明显坏死液化区;伴有胸腔积液的有2例,胸膜增厚的2例。11例患者中有3例行开胸手术,术后病检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另外8例均行OT导向下穿刺活检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结论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其中以结节肿块型和肺炎实变型最常见,结节肿块周围出现磨玻璃影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