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自平  邹国荣  龙敏 《山东医药》2009,49(39):90-9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4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应用盐酸纳洛酮0.3mg/kg,输液泵24h持续静注,3d后减量为4.8mg/d,连用7d后停药。10d后比较两组头颅cT脑水肿程度、GCS评分、3个月后GOS、KPS和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头颅CT脑水肿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GCS、GOS、KPS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拮抗继发性病理损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4h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水肿程度及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脑水肿程度及3个月的GO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以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残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急性脑损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2次,疗程14 d。两组患者伤后3个月根据格拉哥昏迷(GC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脑水肿改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为57.5%,预后改善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两组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依达拉奉对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硫酸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承居  冯延江 《山东医药》2007,47(31):105-106
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首先15min内静脉滴注2g硫酸镁,然后7.8g硫酸镁加入液体24h持续静注,连用3d;对照组除硫酸镁外其他治疗完全相同。住院期间监测患者血清镁和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含量,伤后2周记录患者GCS评分。结果治疗组NSE含量低于对照组,GCS评分好于对照组。认为硫酸镁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刘明华  刘涵  张渝  田君 《山东医药》2009,49(40):83-84
目的探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组(n=36)和常规对照组(n=24),观察两组清醒人数、觉醒时间、GCS评分的变化、治疗1个月后的GOS评分、病死和植物状态人数之比,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清醒人数所占比例升高,觉醒平均时间缩短,GCS评分和1个月后的GOS评分升高,植物状态及死亡率降低。结论早期行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和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治疗1、2、3周Glasgow昏迷评分(GCS)及3个月后Glasgow预后分级(GOS)。结果治疗2、3周,两组患者死亡率和GCS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治疗组GOS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8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后治疗组重度脑水肿发生率(21.74%)较对照组(47.62%)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大脑中动脉(M CV)平均血流速度(Vm)降低,血管搏动指数(P I)及颅内压(ICP)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治疗10 d后治疗组GCS分值较对照组提高,神经功能缺失(NFD)评分较对照组降低。随访2个月GOSⅤ级者占69.57%,而对照组为47.62%,P〈0.05。认为GM-1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程度,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供血,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脑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40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酸镁2.5g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输注30min滴完,随后15g硫酸镁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由输液泵24h维持,以后每24h使用15g硫酸镁连续(7~10)d。3d后查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个月后测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结果治疗3d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NSE分别为(29.6±14.2)μg/L和(16.6±13.8)μg/L;治疗2周后GCS分别为(9.18±2.69)分和(10.49±2.73)分;治疗3个月后GOS分别为(2.57±1.74)分和(3.31±1.6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应用硫酸镁,可使颅脑损伤后的病残程度降低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内皮素1(ET-1)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治疗组用亚低温治疗仪将患者急性期7 d内的肛温持续控制在36-37℃;对照组未控制体温,当体温超过38℃时予常规方法降温。收集两组入院后第1、3、7天的血清标本,用放免法检测NSE和ET-1水平。结果治疗组第3、7天的NSE和ET-1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伤后3-6个月的GOS评分,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温控制在36-37℃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NSE、ET-1浓度,降低其预后不良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对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高压氧(HBO)辅助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GCS、GOS评分明显升高,证实HBO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有明显疗效,可降低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红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水肿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尼莫地平加红花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体积的变化;结果 尼莫地平加红花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水肿体积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尼莫地平组(P〈0.01)。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红花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朱俊卿  王玉轩 《山东医药》2009,49(30):57-58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养血清脑颗粒的疗效。方法将伤后24 h内入院,GCS 5~8分,选择保守治疗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42例)和B组(40例)。A、B组均行常规保守治疗,A组24 h后经鼻饲管给予养血清脑颗粒首次8 g,以后4 g/次、3次/d。分别观察治疗7 d时再出血发生率、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治疗30 d时GCS升高值和治疗后3个月GOS。结果A、B组治疗7 d时,再出血发生率相近(P〉0.05),A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B组(P〈0.05);治疗30 d时GCS升高值和治疗后3个月GOS A组均高于B组(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金林  崔建忠 《山东医药》2009,49(23):60-61
目的 进一步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及机制。方法将同期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观察组12例,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尼莫地平静滴。两组均持续监测氧分压(PbtO2),伤后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判定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4、48、72h观察组Pbt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伤后3个月GO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改善患者PbtO2,提高疗效;PbtO2监测利于判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疗效及预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联合颅内压监测,观察两组的GC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GCS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颅内压监测,不仅可以加速患者康复,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伤后1个月内血清皮质醇变化与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9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按照伤后1、14、28 d进行检测,与30例门诊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伤情严重程度采用GCS评分,预后采用伤后1个月GOS评分,对皮质醇变化与GCS、GOS的关系进行临床相关性研究;部分患者行头颅MRI检查,了解下丘脑-垂体区影像学改变与皮质醇变化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结果颅脑损伤后第1天所有患者皮质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型组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在伤后1个月的时间窗中,皮质醇异常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预后按GOS评分,预后不良组伤后第1、14天的血清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早期头颅MRI发现下丘脑-垂体区异常改变者皮质醇持续异常。结论颅脑损伤后皮质醇均明显升高,损伤越严重,升高越明显,故可用来判断受伤的严重程度;在预后GOS评分中,预后越差,皮质醇升高持续时间越长,可用来进行预后评估。颅脑损伤患者下丘脑-垂体区影像学改变与皮质醇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中枢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并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48例重型颅脑损伤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患者,比较在出现潜在的呼吸衰竭前和后,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办学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后一个月的生存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4.5±2.5)天,短于晚期治疗组(8.6±4.7)天,脱机率为70.8%,一个月后生存率为75%,GOS评分优于晚期治疗组。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可尽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低氧血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und概念指导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5年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Lund概念指导下进行ICP、CPP监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入住ICU时间、甘露醇用量,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3个月后预后。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甘露醇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癫痫、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神经源性肺水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Lund概念指导下进行ICP、CPP监测有利于减轻重型颅脑损患者脑水肿,降低患者ICP,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成分,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炎性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1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山东医药》2009,49(30):53-5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96例颅脑损伤患者按GCS分为重型组(GCS≤8分)和轻中型组(GCS 9~15分),分别于伤后第1、3、5、7天采集静脉血2 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ET-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轻中型组血浆ET-1水平在伤后第1、3、5天逐渐升高,第7天略有回落;重型组在第1、3、5、7天持续升高。血浆ET-1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P〈0.05)。结论血浆ET-1参与脑外伤后的病理发展过程。血浆ET-1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伤情密切相关,应用ET-1受体拮抗剂、ET-1合成抑制剂等可减少ET-1的产生和其毒性作用,有助于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