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读者来信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后方小关节突绞锁时,治疗相对困难。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均一期行后路经椎旁肌入路复位绞锁关节突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近期临床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5例;年龄19 ~74岁,平均40岁;损伤节段:C3.4 2例,C4.5 8例,C5.6 6例,C6.7 4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5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5例;同时伴关节突骨折或椎板骨折7例;术前脊髓损伤情况采用改良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10例,D级2例.19例骨折脱位处无椎间盘突出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绞锁复位的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未复位者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侧块钢板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同定术,1例C6.7骨折脱位者C6.7椎间盘突出并且位于上位椎体后侧,行C6椎体次全切除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均获复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4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除完全脊髓损伤的3例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他患者脊髓损伤均至少有1级以上恢复:5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D级1例,10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6例、E级4例,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后前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类型、颅骨牵引复位与否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能量损伤致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绞锁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实施同期前后联合手术,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1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实施前、后路或前后联合手术。新鲜脱位并绞锁者采用同期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复位,全椎板切除减压,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椎体骨折并脱位或病程超过两周的陈旧性颈椎脱位并绞锁者采用同期后路关节突切除复位,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3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本组11例获得了13~29个月随访,平均为16.8月,术后大部分患者(11/13)神经功能改良ASIA分级上升。住院时间平均19天。结论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行同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联合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7例,7例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后路切除部分小关节突,撬拨复位,植入后路侧块钉棒内固定系统,再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及钢板内固定。结果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脱位均完全复位,植骨全部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均获得良好的重建和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平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具有容易复位、充分减压、术后即刻稳定的优点,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脊髓损伤的方法。方法: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脊髓损伤32例。结果:经3~26个月平均11个月的随访,临床效果按(A-SIA)神经功能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后路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Ⅰ期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28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10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8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4例,D级6例;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平均为(7.2±2.4)分。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血管、喉返喉上神经及食管等周围组织损伤,复查X线片显示脱位完全复位27例,不完全复位1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的内固定物均未出现断裂、松动,植骨愈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重建及维持。ASIA分级及JOA评分基本均有所提高,其中A级1例,B级4例,C级8例,D级6例,E级9例;JOA评分平均为(15.7±3.0)分。结论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前后充分减压,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绞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种早期经后路切开复位完成下位颈椎稳定手术的方法,以解决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复位的问题。方法 14例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其中6例前后路手术一次完成,后路手术切开复位,前路椎闻植骨,钛合金自锁钢板(CSIJ)内固定;其余8例先行后路切开复位、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择期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14例脱位颈椎全部达到解剖复位,使脊髓受压迫状态解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提高l~2级。结论 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早期切开复位是可行的,对解除脊髓的压迫状态,挽救脊髓残留的神经功能,促进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牵引复位前路减压固定或前-后-前路联合复位固定治疗下颈椎新鲜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2例。结果植骨均在3~5个月内融合,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4级。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及关节突交锁的治疗关键是复位、减压、固定。前后路手术可及时复位,解除椎管压迫,使受伤节段脊柱达到即刻稳定,方便护理,有利于加强功能锻炼和脊髓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推送螺钉及改良撑开复位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关节突绞锁性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8例关节突绞锁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67例采用推送复位,61例采用撬拨复位,复位后均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1-1534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术中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均43岁;C_(4~5)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例,C_(5~6)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7例,C_(6~7)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1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1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见植骨全部融合,无钛板、椎间融合器、钛网、螺钉松动及脱落。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3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有所下降,运动、感觉较术前好转;2例B级恢复至C级;其余6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已恢复至E级。[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是可行的,具有减压彻底、颈椎固定牢靠、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早期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27例,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棒,运用“弓弦原理”,采用CD旋棒技术恢复颈椎的序列,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27个月,平均11.6个月。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除5例A级、2例B级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外,其余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8级,其中5例患者达到E级。[结论]颈椎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完全恢复颈椎序列,复位良好,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为一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占蓓蕾  叶舟 《中国骨伤》2009,22(8):583-58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2000年2月至20108年2月手术治疗5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男45例,女12例;年龄18-73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5例,坠落伤17例,压砸伤5例。骨折脱位节段:C3-C4 4例,C4-C5 13例,C5-C6 32例,C6-C7 8例。骨折脱位类型:单侧小关节脱位3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5例。神经损害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9例,B级17例,C级19例,D级12例。手术入路:14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32例前后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效果按神经功能(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新鲜骨折脱位,颈椎牵引容易复住者或爆裂性骨折、严重成角畸形,选择前路手术;颈椎椎板或关节面骨折,压迫以后方为主或多节段颈椎损伤,选择后路手术;对于脊髓受到前后夹挤性压迫时,宜选择前后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3.
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钢丝或椎板夹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 ,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 9例 ,随访 4~ 2 1个月 ,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 ,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后 ,损伤节段稳定 ,无须外固定 ,脊髓功能平均提高 1 2级。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严重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 ,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 ,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后前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后前路减压、前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42岁.颈椎屈曲牵张(distraction-flexion stage,DFS)损伤3型24例,4型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用后前路手术减压解除绞锁,然后复位、前路融合并行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以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组(NASCIS)和国际截瘫学会(IMSOP)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定位标准,判断颈椎脊髓损伤的平面.ASIA分级判断脊髓恢复情况.术后每个月摄X线片和CT扫描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骨融合后每半年摄片一次.结果 手术时间为(4.5±0.5)h,术中出血200~500ml(平均360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相邻节段固定为23例,跨节段固定13例,1例为四节段固定.术后随访16~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X线及CT检查示植骨均在4-8个月内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加重和ASIA分级的下降,感觉恢复7~20(平均12.7)个平面,脊髓功能平均提高一级.结论 后前路减压、解除绞锁,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保留脊髓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strategy of decompression via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 in treatmen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bilateral facet joints dislocation.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37 cases of low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with bilateral joints dislocation. There were 21 males and 16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2 years (19-58). Distraction-flexion stage 3(DFS 3) were found in 24 cases and DFS 4 in 13 cases. All the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X-ray, CT and MRI and confirmed during the surgery. Decompression via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 had been adapted as the surgical strategy. The NASCIS and IMSOP standard were applied to definite the level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The ASIA grading was used for evaluation the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the recovery rate. The X-ray and CT were used to observe reduction and bone fusion.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4.5:±0.5) h, and the mean amount of blood loss was 360 ml (200-500 ml). All the incision healed. The two segments fixation was used in 23 cases, 3 segments fixation in 13 cases, and 4 segments fixation in 1 case.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32 months (16-45 months).Postoperative X-ray and CT showed that bone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within 4-8 months, without graft displacement, or failure of implants. Spinal cord function did not aggravate, and sensory recovery ranged from 7 to 20 levels (averaged, 12.7). The ASIA grade were improved with an average of one grade. Conclusion To trea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bilateral facet joints dislocation, the posterl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fusion was benefit to preservatio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相似文献   

15.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Jin DD  Lu KW  Wang JX  Chen JT  Jiang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03-1306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29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7例,单侧小关节脱位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5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21例,B级5例,C级22例,D级6例。43例采用前路手术,11例采用后路手术。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意外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96.3%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但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1986~2004年,笔者手术治疗累及颈椎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27例。结果 本组27例中椎管内韧带骨化18例,脊髓损伤的原因依次为韧带骨化所致的椎管狭窄,椎间盘损伤和椎体后骨刺及椎间不稳定。术前均为不完全性损伤,非手术治疗不提高脊髓功能。术后脊髓ASIA分级平均改善1级。后路手术椎板切除率、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不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前路手术可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一般为不完全性损伤,损伤的内因依次为椎管内韧带骨化所致的椎管狭窄、椎间盘损伤、椎间骨赘和椎间不稳定。适当的手术可改善脊髓功能。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治疗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或后路减压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以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6个月。56例患者均损伤节段稳定,植骨愈合良好,无内置物并发症,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提高5.78分,取得满意疗效;前路术式与后路术式在改善脊髓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和后路术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能使损伤节段获得即刻、坚强的稳定,解除颈髓压迫,为颈髓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节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最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