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1996年1月~12月收治的1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胸壁切线野放疗的摆位及照射技术进行探讨。方法:将乳腺癌治疗特制固定架置于治疗床上,采用(60)Coγ线或6MV X线行胸壁切线野定角照射。结果:对17例患者随访1年~3年,随访率100%,5年存活率为58.3%(10/17)。结论:乳腺癌术后胸壁切线野放疗是目前综合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放疗摆位及照射技术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术后胸壁辅助放疗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技术与传统的胸壁切线野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择需要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例,左右侧各5例,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传统的胸壁切线野与容积弧形调强两套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DT50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心脏和肺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等参数的差异。结果:2种技术均能满足胸壁靶区剂量分布要求。与常规切线野相比,容积弧形调强技术使左侧乳腺癌患者的心脏平均V30由15.87%减少到1.58%(P=0.00),心脏平均V10由22.41%增加到37.82%(P=0.00);左肺平均V20由25.72%减少到11.35%(P=0.00),左肺平均V30由22.79%减少到4.23%(P=0.00)。右侧乳腺癌患者右肺平均V20由28.23%减少到13.55%(P=0.00),右肺平均V30由25.31%减少到5.77%(P=0.00),右肺平均V10由33.26%增加到42.08%(P=0.01)。无论左、右侧乳腺癌,容积弧形调强技术对于身体的低剂量照射范围均大于传统切线野。结论:乳腺癌术后胸壁辅助放疗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胸壁切线野,能明显减少心脏和肺的高剂量受照体积,却增加了低剂量区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放疗设野的临床意义.方法:1997至1999年122例乳腺癌患者行胸壁切线、锁骨上野照射,部分行内乳野、腋锁野照射.结果:放射性肺炎多发生在行腋锁野照射的患者.结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腋锁野照射和照射的体积有关,放射时应尽量减少肺的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疗效、疗程和副反应。方法60例乳腺癌术后需放疗病例随机均分为大分割放疗组(HOFRT组)和常规放疗组(CRT组)。两组病例根据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等设内乳野、锁腋野、胸壁野。HOFRT组的胸壁野照射采用切线对穿照射,HOFRT组第1、3天为5.0 Gy/次,第15、17天为6.5 Gy/次,共23 Gy分4次17 d完成。CRT组2.0~2.5 Gy/次,共45-50 Gy分20~25次4-5周完成。HOFRT组10例和CRT组9例腋窝后野加量10-15 Gy分5~7次5~7 d完成。HOFRT、CRT组总疗程分别为3.1~3.4、4.7-6.0周。结果HOFRT、CRT组10年总生存率分别接近56%、39%,Ⅲ期10年生存率分别接近41%、52%(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接近13%、10%(P>0.05)。HOFRT和CRT组放疗晚期损伤导致的患肢淋巴水肿、活动受限发生率分别接近23%、3%和11%、7%(P>0.05)。HOFRT组急性2 3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显著低于CRT组(10%:43%,P<0.01)。结论大分割放疗是一种短疗程、安全、有效的乳腺癌术后放疗方案,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晚期副反应与常规放疗无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X线切线野放疗计划和电子线单野放疗计划肿瘤靶区与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分布差异,探讨最合适的照射方式.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有胸壁照射适应证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两种不同的胸壁放射治疗计划:X线切线野计划和电子线单野计划,胸壁处方剂量均为50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两种计划中临床靶区(CTV)和心脏、同侧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左侧胸壁切线野计划和电子线野计划肿瘤靶区的最大剂量(Dmax)分别为5306±17cGy、5536±301cGy(P=0.02);右侧胸壁Dmax分别为5228±136cGy,5554±253cGy(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计划肿瘤靶区其余指标(Dmean、D90和V105%、V110%以及不均匀指数HI)均无统计学差异.左侧胸壁切线野计划和电子线野计划同侧肺平均剂量分别为1095±243cGy和1723±624(P=-0.001),肺V20分别为21±5%和36±13%(P=0.001),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指标(心脏的平均剂量、V30)无统计学差异.右侧胸壁两种计划所有正常组织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x线切线野放疗比电子线单野放疗有一定的剂量优势,可以减少胸壁的最高剂量,左侧胸壁能减少同侧肺受照射的体积和剂量,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6.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美容效果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放疗的美容效果及较远期疗效。方法进入研究的条件为单一病灶,肿块最大直径≤3 cm,显微镜下手术切缘阴性,腋窝淋巴结清扫为阴性。排除炎性乳腺癌和男性乳腺癌。42例0、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使用6 MV X线切线野常规分割照射,全乳房照射50 Gy,局部瘤床区电子线补量照射10 Gy。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第3-5年每6个月、之后每年随访1次,观察治疗和美容效果。结果全组病例随访19-90个月(中位随访56个月),2例分别在治疗后16、36个月因远处转移死亡,CT确诊。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均超过93%。无一局部复发,局部控制率100%。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8%。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6 MV X线切线野照射疗效可靠、美容效果良好且急性和晚期毒性作用小,因此更有利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诱发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探讨放疗设野的临床意义。方法:1997年至1999年122例乳腺癌患者行胸壁切线、锁骨上野照射,部分行内乳野、腋锁野照射。结果:放射性肺炎多发生在行腋锁野的患者。结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腋锁野照射和照射的体积有关,放射时应尽量减少肺的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8.
影响乳腺癌术后精确放疗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精确放疗的实施有赖于定位、计划及治疗实施等多个步骤的协作完成.本研究探讨乳腺癌切线野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摆位误差对精确治疗的影响.方法:共入组50例改良根治术后或保留乳房术后乳腺癌患者,放疗靶区主要为患侧胸壁和(或)乳腺.放射治疗技术以切线野等中心治疗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采用半野照射或MLC多叶光栅照射技术.患者治疗时仰卧于MED-TEC250型乳腺托架,治疗设备为Eleckta Precise加速器.在患者每次治疗过程中在摆位完毕后,按内切野治疗前-内切野治疗后-外切野治疗后顺序分别记录加速器所显示X、Y、Z读数,X代表左右方向的移动度,Y代表头脚方向的移动度,Z代表腹背方向的移动度.结果:最大的平均位移差值为第1周,在Z轴、Y轴、X轴方向分别为2.55、3.96、0.58 cm.3个方向中,随时间推移Z轴方向移动最大.从其他影响因素考虑,发现上肢活动情况及托架位置对患者治疗的移动变化影响大.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切线野放射治疗中,内切野治疗后患者的移动度较外切野治疗后大;从不同轴向而言,X方向(左右方向)移动明显小于Y方向(头脚方向)和Z方向(腹背方向);从整个疗程而言,前2周中患者的移动度较大,而从第3周起,患者移动度变小并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持续化疗与不同放疗方案的最佳组合,以求在不影响全身治疗和局部复发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放疗的肺损伤和其他毒副反应。方法:临床病例选择后,根据不同的放化疗过程分为4组(A组:化疗 锁骨上野、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同时放疗 化疗组;B组:锁骨上野、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同时放疗 化疗组;C组:化疗 锁骨上野、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同时放疗组;D组:化疗 锁骨上野、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分阶段放疗组),并进行随访追踪。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均随访3~5年。结果:A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最高,而D组发生率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D组与A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3、0.011和0.000,D组与B、C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5和0.007;4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5年生存率及骨髓抑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皮炎发生率A组最高,D组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D组与A组比较,P值分别为0.033、0.042和0.014,D组与B、C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3和0.019。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同时设野分阶段放疗可明显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及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且不影响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25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放射治疗为胸部恶性肿瘤常见有效治疗方式之一。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引起的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本院5a来260例胸部肿瘤中发生放射性肺炎25例,现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9岁,平均62.2岁。其中肺癌15例,乳腺癌5例,食管癌5例。肺癌采用6MV、15MV-X射线2野对照,45Gy左右,缩野成角投照60Gy~70Gy,食管癌采用6MV及15MV-X射线3野成角投照,2例4野投照,总量60Gy~70Gy,乳腺癌采用6MV-X射线胸壁切线照射32Gy~36Gy后,10Mev电子线照射10Gy~18Gy。2例乳腺癌胸壁复发照射达60Gy收稿日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氧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皮肤保护作用和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自1992年3月至1995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58例。Ⅱ期91例,Ⅲ期67例。随机分为低氧放疗组85例,常规放疗组73例。应用电子线照射锁骨上、腋窝、胸壁和内乳区。低氧放疗组在放疗开始前吸入10.5%的低氧3~5min直至照射结束。总剂量50~55Gy/25~27次。结果:低氧放疗组照射野内的急性皮肤反应明显较常规放疗组轻,而且出现的晚,但照射野内的后期皮肤改变两组无明显差别。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和94.5%,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氧放疗对正常皮肤有明显保护作用,而对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放疗胸壁切线野等中心照射,确定等中心的定位方法.方法: 利用三角函数定位法,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等中心照射的中心点.结果: 可以等中心定位,原点位于射野中心轴线的中点.结论:利用三角函数定位法行乳腺癌胸壁切线野放疗定位,可以快捷、准确地将射野参考点(即机器)等中心置于照射野中心轴线的中点,保证治疗的有效深度.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多采用切线野照射技术。在乳腺癌的切线野放射治疗时,放疗技术员必须合理的摆放病人的体位,准确地给照射角度、对准照射距离及射野面积,才能使靶区的剂量准确和病人的正常器官和组织得到保护。文献所提出的乳腺癌切线野摆位技术,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胸壁及腋窝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胸壁、腋窝的临床意义。方法 资料完整 ,经过随访病例 14 6例 ,其中ⅡA4 7例 ,Ⅱb5 3例 ,ⅢA38例 ,Ⅲb8例。合并胸壁放疗组 4 6例 (胸壁组 ) ;放疗锁骨上区、内乳区 5 0例(2野组 ) :放疗锁骨上区、内乳区及腋窝 5 0例 (3野组 )。每野照射剂量 5 0 - 5 5GY ,5 0~ 5 6周完成。结果 1、3、5年局部控制率 (包括胸壁、锁骨上区、内乳区腋窝 ) ,胸壁组分别为 98 0 %、95 5 %、95 5 % ;2野组分别为 87 8%、82 4 %、79 4 % ,3野组分别为 91 5 %、84 2 %、80 8%。胸壁组与 2野组比 χ2 =4 5 2 4 (P <0 0 5 ) ;胸壁组与 3野组与 χ2 =3.4 86 (P =0 .0 5 6 )。胸壁复发率 :胸壁组为 2 2 % ,未照射胸壁 (2野组 +3野组 )者为13% ,χ2 =4 2 5 9(P <0 0 5 )。腋窝复发率 :2野组不照射腋窝 ,3野组照射腋窝 ,复发各为 8%、2 % ,(P >0 0 0 5 ) ,患侧上肢水肿发生率各为 14 %、38% ,(P <0 0 1)。 1、3、5年生存率 ,胸壁组分别为 97 8%、85 1%及80 3% ;2野组分别为 95 1%、83 4 %及 71 7% ;3野组分别为 93 8%、82 9%及 6 5 7%。胸壁组与 2野组、3野组相比 ,P均 >0 0 5。远处转移 ,胸壁组 10 8% ,2野组 8 0 % ,3野组 10 % ,P均 >0 0 5。结论 胸壁放射治疗 ,可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自制乳腺癌术后放疗稳定器达到摆位的质量控制。方法:要求体位为仰卧位(相当于立正位)分别按常规组和稳定组以不同的摆位进行测量;自制稳定器板置患者背后,稳定器手柄与患者上肢垂直并使患侧上肢外展90°,记好相关标记,弯曲肘关节,手握稳定器手柄;模拟定位机定位,确定放疗界线,水平仪确定前胸向上水平位以内线确定移位状况,把放射用角尺短臂按要求置于体下,长臂紧贴体侧,用带标记线向健侧延伸,用小米尺测量超过切线外健侧。头部按摆位要求确定角度并固定,用角尺(带活动卡者)将头按要求卡在短臂与活动卡之间,卡外靠8cm×8cm×8cm大小的铅块。常规组:胸壁患侧手抱头或抓耳,患侧锁骨上、下、腋下野,双手置于双侧髂前上脊上,头不作固定,测量方法同稳定器组。结果:胸壁切线野:常规摆位3min后即100%出现明显的射野误差,随时间的延长越明显,10min后患者出现自主移动。而稳定器组则无1例出现。结论:1、常规摆位很难保证乳腺癌术后60CO放疗摆位的质量控制2、自制稳定器可较好的保证乳腺癌术后60CO放疗摆位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复发占10%左右,治疗及时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局部复发的治疗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常规方法是化疗或局部的再次放疗。由于我国部分地区购置的加速器不具备电子束照射功能,利用X线切线野照射胸壁时存在着剂量不均、射野衔接困难、肺脏受量过多等诸多问题。即便有电子线设备,由于复发面积较大,剂量很难均匀。近年来我们采用后装贴敷技术治疗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向调强技术结合ABC系统对乳腺癌放疗的使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患者对治疗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有学者提出采用正向调强放疗技术代替传统的切线野技术照射全乳,其目的在于得到更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和降低心肺等重要器官的放射损伤.目前影响乳腺癌及其他胸部肿瘤摆位误差有诸多因素,其中呼吸运动而引起体位的移动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随着自由呼吸心脏部分体积会周期性的引入照射区.  相似文献   

18.
在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中,乳腺胸壁和内乳区通常作切线照射,以减少肺的受照射容积,切线野的定位技术比较复杂,照射野间如何避免重叠或遗漏,是乳腺癌放疗技术的关键之一.目前大多数放疗中心采用模拟定位机定位,下面介绍一种在模拟定位机下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等中心半野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采用共中线同中心缩野技术放疗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共中线同中心缩野放疗技术治疗的15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访其生存状况及放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3、5年总生存率为100.0%、93.6%、75.6%;1、3、5年无瘤生存率为100.0%、87.2%、71.2%。局部复发率为1.3%(2/156),未发生有症状的放射性肺炎病例。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共中线同中心缩野放射治疗临床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适合乳腺癌的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化疗后动态调强放疗的疗效和美容效果.方法 117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先行4~6周期化疗再三维适形(6例)和动态调强放疗(111例).化疗分别采用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AC(多柔比星+环磷酰胺)、TA(紫杉醇+多柔比星)、NE(长春瑞滨+表阿霉素)、TX(紫杉醇+卡培他滨)方案.放疗采用6 MV-X线全乳腺调强放疗50Gy,瘤床电子线外照射加量10 Gy;其中68例患者锁骨上预防性照射50 Gy,42例肿块位于内侧象限的同时照射内乳淋巴引流区,锁骨上区、内乳区及胸壁均包在一个靶区里.雌、孕激素受体阳性加用内分泌治疗.治疗结束后6~12个月由2位医师评分评价美容效果.结果 随访至2009年9月,随访率为94.0%,随访满3、5年者分别为114、91例.全组3生存率为99.1%,5年生存率为96%,5年无瘤生存率为88%,局部复发率为3.6%,美容效果满意者为100%.放疗中及放疗结束后未出现明显放射性心肺等重要脏器损伤.结论 乳腺保乳术+化疗后胸壁动态调强放疗使靶区得到更均匀照射,有望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