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4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二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P2>A2.超声检查:①大室缺(左向右分流)、卵圆孔未闭、肺动脉高压;②降主动脉离断要考虑.MRI扫描见降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交界处信号局限性中断(图1),左、右心室增大,室壁增厚,室间隔上部见信号连续性中断,其内径约为1.2 cm,MRA心脏电影动态观察显示血液未能经过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相连(图2),主肺动脉明显扩张,其宽径约为3.2 cm,左矢状面及轴位像上在降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可见一段管状低信号影,直径0.7 cm.  相似文献   

2.
3.
我院1988年至1996年共在体外循环下周期手术治疗VSD合并PDA患者12例。术中应用带气囊导管先堵住PDA的肺动脉端口,然后恢复体外循环流量,闭合PDA及修补VSD,使低流量时间缩短,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的综合分析,指出:该复合畸形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极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体格检查、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及心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尽量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思考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的综合分析,指出:该复合畸形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极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体格检查、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及心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尽量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报告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14岁,平均为8.5岁。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确诊者8例,术中探查发现者4例。本组病例均行一期手术治疗,其中4例在作好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后,游离主肺动脉至左、右肺动脉分叉处,再解剖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14例室间隔缺损合动脉导管未闭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一期完成未闭导管和室的修复,8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6例在中低温停循环下缝合动脉导管。结果 全癌症锟右心房修补室缺、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7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提出两者并存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若术前不能确诊,往往给手术带来很大困难,并可危及患者生命。这种动脉导管未闭不论在临床、心电图、X线检查上都很不典型,甚至右心导管检查也不能确诊,而称为“哑性动脉导管未闭”。因此,术前充分认识和及时发现这种复合畸形甚为重要。为了便于讨论,现将我院近年经手术证实且资料较全的3例病案简要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87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经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3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30例,男13例,女1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深低温低流量结合中度血液稀释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在小儿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鼻咽温降至 2 0℃± 2℃ ,动脉灌注流量 (0 .8± 0 .4 )L/ (min·m2 ) ,稀释后的红细胞比积 (0 .2 0± 0 .0 3) %。结果 采用此种CPB方法 ,术后肺部并发症明显降低 ,无死亡病例。结论 此种CPB方法适用于小儿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1例经手术证实的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作一分析。一、资料和方法本院统计1981~1989年间经2~DE诊断的49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119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其中有15例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 例,死亡2 例。术中防止灌注肺,严密修补室间隔缺损和闭合动脉导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7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6年入院。查体:T36.4℃,P88次/分,R20次/分,BP12/8kPa,无紫绀及杵状指(趾),未见颈静脉怒张,锁骨上窝触及震颤,双肺呼吸音清,胸骨左缘1肋间闻及以收缩期为主的连续性杂音,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收缩早期喀喇音及Ⅱ~Ⅲ/6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间,胸骨左缘4肋间闻及Ⅱ~Ⅲ/6级返流性收缩期杂间,心尖部闻及舒张期流量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强度正常有分裂。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股动脉枪击音阳性。辅助检查: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两肺血略多,心影增…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一例报告闫德民(第一临床学院心脏外科)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左上腔静脉畸形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常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等心内畸形同时存在,尚未见到与动脉导管未闭合并的报道,我院于1992年11月收治1例,...  相似文献   

18.
心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我科于1990年7月至1993年5月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6、8、16岁。3例均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触及震颤,并闻及Ⅲ~Ⅳ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1例伴有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可闻及短促舒张期杂音,P:亢进。脉压大于4kPa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率为6%.我院1997年至2004年收治VSD合并PDA患者26例,疗效满意.现对此疾病护理方法做一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需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为结扎34例,从肺动脉腔内缝闭2例(术前漏诊)。结果:无住院死亡病例。ICU停留时间3~20 d,平均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25 d,平均10 d。并发症为灌注肺1例,肺不张6例,气胸3例,肺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而导致灌注肺,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不是手术禁忌证,只要加强围术期管理,仍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均可以正中切口一期完成,并行循环下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明显优于经肺动脉腔内缝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