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随机选取单供者机采血小板20U在(22±2)℃条件下振荡,并低温保存24~96h后。使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过滤,分别检测机采血小板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浓度、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单位容量、白细胞量、血小板膜表面CD 62P表达率、血小板凝血指数MA值,并计算白细胞去除率和血小板损失率。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机采血小板残留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滤前白细胞计数(P0.05),白细胞去除率达到了99.87%。血小板损失率为(8.02±4.12)%,明显低于20%的国家标准规定(P0.05);过滤后的血小板膜表面CD 62P表达率出现轻度下降(P0.05),但滤盘灌注液内血小板膜表面CD 62P表达率却明显高于滤前(P0.05);过滤后血小板MA值出现轻度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可以有效去除机采血小板中混杂的白细胞,使血小板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且对于血小板凝血活性影响较小。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机采血小板达到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及HLA同种免疫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栓弹力图(thm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功能的变化。随机选择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单供者机采血小板12个单位并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1、2、3、4、5天检测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α角(ANG)和最大振幅(MA),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低渗休克反应(HSR)水平、CD62p阳性率及凝血酶激活CD62p再表达率的变化,综合评价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体外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平均血小板体积随保存时间延长而轻度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P〈0.01);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p〈0.01);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在1-5天无明显变化(P〉0.05);R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明显延长(P〈0.01),K值无明显变化(P〉0.05),α角虽呈轻度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MA值在保存1-4天无显著变化,保存5天时仅有轻度下降(P〈0.05)。结论:虽然血小板随保存时间延长激活率明显升高,但反映血小板综合凝血功能的最大振幅(MA值)和HSR水平在整个保存期内并无显著变化,说明保存期末的血小板仍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血栓弹力图参数MA值可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用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3.
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对比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差异。将15袋(2单位/袋,400ml全血制备)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和15单位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在制备后1小时检测血小板浓度、体积、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残留量;分别在血小板保存的0、1、2、3、4、5天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pH值、乳酸浓度、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结果显示:二组的血小板得率、红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残留量都分别达到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但在达到相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下,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的红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残留量明显高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二组的乳酸、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二组间比较,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CD62p表达率在保存0-5天均高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二组的pH值、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二组间比较,2-5天白膜法组pH值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0-5天白膜法组CD62p再表达率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在0-5天无明显变化,而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保存1-5天时均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结论: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质量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质量,其制备工艺有待改进和优化,以降低红细胞、白细胞残留量和活化血小板水平,提高其血小板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常温保存3天后再进行-80℃冰箱内冷冻保存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进行了计数,并检测聚集力、黏附力以及CD62p的表达,并通过可对比性病例观察保存3天后再冷冻与当天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保存期3天之内血小板数量、低渗性休克反应、黏附功能无显著差异性改变(P〉0.05),但聚集功能和CD62p的表达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天保存并冷冻的血小板与保存3天后再冷冻的血小板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CD62p的再表达率(CD62p凝血酶激活后阳性率-CD62p激活前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51.1±4.5和51.1±4.4(P〉0.05)。临床应用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的CCI值分别是48%和4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保存3天后可以再-80℃冷冻保存,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当天冷冻血小板比较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活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及其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按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清蛋白尿(NA)组、微量清蛋白尿(MA)组、临床清蛋白尿(CP)组三组,分别用流式细胞术、血液聚集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内“一颗粒膜蛋白(CD62p)、溶酶体蛋白(CD63)的表达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平均体积,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水平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或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CP组CD62p、CD63的表达水平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显著高于NA组(P〈0.01)和MA组(P〈0.01),MA组又显著高于NA组(P〈0.01或P〈0.05)。结论:CD62p、CD63的表达及聚集功能和平均体积的测定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指标,对判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7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8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PAC-1、CD62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重型〉中型〉轻型,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PAC-1、CD62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观察尿苷二磷酸半乳糖(UDP-6ai)糖基化修饰人血小板的稳定性、理化指标及体外功能变化。实验分为室温对照组、冷藏对照组以及修饰组(U+4组和4+U组)。机采人浓缩血小板悬液,4℃保存前或后添加适量UDP—Gal,进行糖基化修饰,分别于0、1、3、5、7、14天,通过荧光标记识别血小板膜糖蛋白末端半乳糖残基的凝集素(FITC—RCAⅠ)检测糖基化修饰效果;pH计检测血小板悬液pH值;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CD62P、血小板膜蛋白CD42b及Ps的表达。结果表明:保存14天时,修饰组血小板RCAⅠ结合率是室温组的5—6倍;修饰组血小板悬液pH低于室温组,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14天时室温组和修饰组血小板平均体积分别为10.6±1.9fL和11.14±1.1f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体外聚集活性在保存过程中均逐渐下降,但修饰组优于室温组(p〈0.05);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保存1—5天修饰组CD62P、CD42b和Ps表达的阳性率与新鲜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保存14天时,CD62P和Ps表达的阳性率升高,CD42b表达的阳性率降低,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在修饰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糖基化修饰的效果稳定,修饰血小板的pH和平均体积均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聚集活性良好,优于室温保存组,但在保存5天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保存前白细胞过滤与保存后白细胞过滤对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及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FNHTR)发生率的影响。【方法】46例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分别输注保存前过滤单采血小板(保存前组)与保存后过滤单采血小板(保存后组),输注后1h及24h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殖(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考查FNHTR发生率。【结果】保存前组与保存后组其1h及24hCCI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保存前组FNHTR发生率要明显低于保存后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制备的单采血小板均能有效地治疗血小板减少,但保存前过滤能更有效地减少FNHT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以400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7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测定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的抗低渗休克反应(hypotonicshock response,HSR)等指标.结果 血小板去白过滤后,血小板回收率为(87.46士3.56)%,白细胞去除率(98.61±1.03)%.CD62p+过滤前后分别为(9.63±3.86)%和(9.72士3.91)%(P>0.05),最大聚集过滤前后分别为(57.44±12.58)%和(59.28±15.23)% (P>0.05),HSR过滤前后分别为(75.83±8.67)%和(73.42±7.24)%(P>0.05).结论 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浓缩血小板未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低渗休克能力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急性血小板分离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的效率和效果,对PRP质量进行了分析。20例ASAⅡ—Ⅲ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进行全血采集和血小板分离。分别测定分离前(T1)的全血,分离后(T2)的PRP和回输前(T3)的PRP中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内pH、血浆乳酸(IA)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细菌培养结果、血小板CD62p和PAC-1阳性率以及ADP激活后的CD62p和PAC-1阳性率。结果表明:与全血相比,分离后的PRP中的血小板计数为(783±184)×10^9/L,MPV、PDW和pH值显著降低(P〈0.01),LA、LDH浓度及CD62p和PAc-1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回输前PRP血小板计数为(765±167)×10^9/L,MPV、PDw和pH值与T1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LDH浓度、CD62p和PAC-1阳性率与T1和T2比较显著增高(P〈0.05或P〈0.01);ADP激活后的CD62p和PAC-1阳性率各阶段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可在术前高效分离心脏手术患者的血小板,而且不引起血小板活化;PRP在术中振荡保存后有部分血小板出现活化,但血小板整体活化功能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改良血小板添加液低温液态保存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使用改良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自体血浆在低温(10℃)液态条件下对血小板的保存效果。采集6名供者单采血小板,每一名供者单采血小板平均分为3组,A组(常规保存组)加入100%血浆、22℃保存:B组(添加液10℃保存组)加入70%PAS—ⅢM/30%血浆、10℃保存;C组(冰冻保存组)加入100%血浆和海藻糖、-85℃保存;另设D组(血浆4℃保存组)加入100%血浆、4℃保存,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照组。A、B组在第1、5、7、9天取样,C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分别检测CD62p、HSR、PAgT、LDH的变化。血浆常温组、添加液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9天取样扫描电镜观察,血浆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天取样观察.冰冻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观察,同时使用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延长,A组和B组CD62p表达增加,HSR和最大聚集率降低;A组的LDH释放、CD62p表达、HS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B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LDH释放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多,但CD62p表达较少(P〈0.05)。A、B组血小板形态保持较好,C组血小板形态保持差。结论:改良的PAS—ⅢM保存液能够替代血浆用于血小板的保存,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很好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保存效果优于血浆常温保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辐照灭活淋巴细胞及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并观察γ射线辐照单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单采血小板分装于5个血袋中,分别作为未辐照组(对照组)和25、30、35、40Gy不同剂量辐照组,将上述经辐照前后的血小板标本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淋巴细胞后,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T淋巴细胞,使其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经瑞氏染色后用显微镜分别计数转化为母细胞的百分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35Gy剂量辐照后的血小板的CD41a、CD62p;选取40例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治疗组20例,分别输单采血小板和辐照单采血小板,观察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CCI)及输注后临床表现。结果剂量为35Gy时,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为0;35Gyγ射线辐照前后血小板CD41a、CD62p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辐照可以有效减少血液中有活性淋巴细胞的数量,同时又对血小板的活性没有显著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观察25Gyγ射线照射对22℃保存条件下的手工富集血小板悬液不同保存期CD62p、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影响。将富浆法分离的16袋血小板,每袋平均分为两份,其中1袋经25Gy137铯γ射线辐照,另1份不辐照,然后按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保存72小时。经辐照的血小板作为观察组,未辐照的血小板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血小板辐照前及保存24和72小时后P选择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表明:辐照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表达CD62p百分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保存24小时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2小时与保存24小时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保存24、72小时后,两组血小板CD62p表达率、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血小板在保存72小时后MPV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γ射线照射不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但手工血小板液态储存时间应尽可能缩短。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观察二甲亚砜(DMSO)与海藻糖联用对冷冻保存血小板的保护效果。实验分设空白组、海藻糖组、DMSO组、5%DMs0加海藻糖联用组、2.5%DMSO加海藻糖联用组。各组血小板置-80℃冰箱保存,37℃水浴融化。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回收率和MPV值、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变化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的CD41、CD42b、CD61及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海藻糖单独应用对提高回收率的保护作用不强,但海藻糖处理后冷冻保存的血小板的形态接近正常。DMSO在保证冷冻保存血小板的回收率和血小板整体完好性方面作用较为突出,但其血小板形态偏向于肿胀,仍有部分血小板呈异形性改变。DMSO和海藻糖合用对维持血小扳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接近正常稳态方面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保证冷冻保存血小板具有理想的回收率和较高的CD41、CD42b、CD61、CD62p表达水平。结论:DMSO和海藻糖联合应用对冷冻保存血小板具有协同保护作用,但DMSO和海藻糖单用或合用都较难抑制冷冻保存血小板的活化,两者合用作为血小板冷冻保护剂有望促使冷冻保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林列坤  邓小燕  赵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2307-2308,2310
目的研究在血小板4℃液体低温保存体系中添加L-精氨酸对血小板保存效果的影响。方法制备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PRP)5份,每份PRP分为7份平行样品。一份为对照组22℃保存,另一份为4℃保存,其余5份加入不同浓度L-精氨酸溶液,保存第1天到第5天检测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的变化,CD62P表达率最低的L-精氨酸浓度为最佳介入浓度。所有数据经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血小板4℃保存并加入L-精氨酸4mmol/L时每天CD62P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液体低温保存时L-精氨酸的最佳介入终浓度为4mmol/L,在这一浓度下L-精氨酸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膜CD62P表达,提高血小板的保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4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患儿血小板参数及所有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轻、中、重三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参数相关性分析,PLT与MPV呈负相关(r=-0.513,P〈0.05),MPV与P-LCR呈正相关(r=0.713,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ITP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研究体外采集洗涤对血小板功能与形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经典玻球法、经典比浊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S 3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单个供者浓缩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 ,采集前后及相互间血小板的有关形态学指标、粘附聚集性、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外膜蛋白 (GMP 14 0 )及血小板膜GP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结果 两组制品的血小板PDW、PCT、MPV均比采集前显著降低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两组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率、CD62p+ 及CD41a+ CD62p+ 阳性表达率采集前后及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制品的血小板CD41a+ 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采集前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血小板在体外的采集过程中可能受到轻微激活损伤 ;采用CS 3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质量可靠、临床适用性强 ;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1a+ 、CD62p+ ,评价体外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在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中的作用.方法 患者于输注机采血小板前1h和输注后24 h检查静脉血小板数量,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以输注后24 h CCI<4.5×109/L为PTR;部分发生PTR的患者,于再次输注血小板前,采用白细胞滤器进行白细胞过滤.结果 机采血小板输注次数、累积剂量与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白细胞过滤与未过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PTR的发生与患者血小板输注剂量和次数有关,输注剂量越大,次数越多,发生PTR的机率越高;白细胞过滤可有效预防PT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