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干燥综合征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燥痹"。本文立足中焦,对燥痹病因病机、遣方用药进行详细论述。主张中焦脾胃气阴亏虚为根本病机,治疗以益气养阴,顾护脾胃为主,认为从脾胃着手治疗该病方可标本兼治,有利于彻底根治此病。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隶属"燥痹"的范畴,主要病机为津液代谢失调,输布异常,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临床常有肺部及脾胃不适症状;培土生金法是根据五行学说中"虚则补其母"理论,从脾胃入手,通过健脾胃使肺气充实,土旺则金自生。培土生金法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3.
干燥综合征是风湿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之“燥痹”范畴,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较好。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临床各科疾病应用广泛。现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探讨干燥综合征的诊疗思路,认为其病机分虚实两端,虚为气阴两虚、络脉不荣,实为燥瘀痰毒阻络、络失输布,治疗干燥综合征应以通为要,包括辛润通络、补虚通络、祛瘀通络、解毒通络法,以期为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佳 《河南中医》2011,31(4):320-323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的自身免疫病,其病因病机包括外感时邪,耗液伤津;素体虚弱,肝肾亏虚;因郁致瘀,因瘀致燥;气阴两虚;女子冲任失调等5方面.目前西医缺乏从根本上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药物,中医药在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大部分医家都是按照个人经验来辨证分型,本...  相似文献   

5.
干燥综合征(SS)为侵犯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眼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中属于"燥证"、"燥毒"、"内燥"、"燥痹"等范畴。本文从干燥综合征中医病机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该病情况复杂多样,个体差异很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干燥综合征患者兼有燥证与湿证的临床案例,提出从太阴病论治该病,分析从太阴病脾虚寒湿证角度论治干燥综合征的诊疗思路,阐述燥与湿的辨证关系,以及太阴脾土与干燥综合征的联系,提出温脾助阳、祛寒除湿、顾护脾阴的治疗原则,以太阴病之主方理中汤为底方,加减化裁,附临床案例一则,为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干燥综合征由于燥邪(外燥、内燥)引起阳气亏虚、阴津耗损、气阴两虚,使阴阳不能互化,从而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津亏耗,机体失于濡养。干燥综合征具体的治疗方面则依据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病发于气分者,要以清泄气分,润燥生津为主;病发于营分者,则要清营养阴,透热润燥。兼有卫分证者,在清解燥邪的同时,更要加入解表达郁的药物,给邪气以出路。由于干燥综合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通过提出"伏燥致病"的观点,从伏邪温病的角度解释其病因病机特点,进而更好地运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指导该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干燥综合征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其基本病机在于肾燥。肾燥之根本在于肾阴、肾精不足,开合失司,采用补肾阴、填肾精为基本大法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干燥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性激素水平失衡与干燥综合征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补肾阴、填肾精中药能够调节性激素水平,这可能是补肾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干燥综合征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9.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体,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属于中医学"燥证"、"内燥"、"燥毒"、"燥痹"等范畴。本文根据中医学理论从致病因素、气血、脏腑等方面探讨了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0.
苦参在黄疸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喻森山 《中医杂志》1995,36(12):709-709
湿热蕴结(肝胆脾胃)是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理病机,因此用苦寒药清热燥湿是治疗该病的大法。临床上除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外,余尚喜用苦参。因为黄疸型肝炎系湿与热搏,浸渍肌肤,弥漫全身,非阴燥性烈而不伤正之品难以速除。“苦参,……味苦气腥,阴燥之  相似文献   

11.
干燥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因唾液减少导致的口干以及因泪液明显不足而致的眼干等多种症状,阴虚津亏为其主要病因病机。自《黄帝内经》起,张仲景、刘河间、喻嘉言等各代医家从燥邪的属性、燥邪的侵入途径、燥证病理定位、燥证的症候特点对燥热致病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基于此,段富津教授对干燥综合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到的发挥和创新。现在对干燥综合征这一主要侵犯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症状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养阴润燥法的渊源及发展过程,针对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这一主要病因病机,对段富津教授运用养阴润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典型病例的治疗方案及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阎小萍教授认为,燥痹(干燥综合征)的病位在肺脾胃肝肾,尤以肝肾为关键,其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治疗上采用补肾清热育阴的方法,在补肾育阴的基础上佐以温补肾阳,以促进肾阴的生成;注重清热育阴,佐以生津润燥,临床上禁用苦寒之品;同时针对燥痹久病存在脉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予以双调脾肺,佐以活血通络,并结合病因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3.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病变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以缓解干燥症状和防治多系统损害为主。近年有学者对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多数医家将干燥综合征分为六个证候类型,即:阴虚内燥、气阴两虚、阴虚血瘀、阴虚湿热、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湿热心。现从理论基础、现代研究及临床运用三方面对从阴虚血瘀论治本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陈湘君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为本、燥热瘀毒为标,治疗上以补阴润燥为基本治法。具体包括甘寒凉润、生津润燥,佐用咸寒、滋补肝肾,益气健脾、气旺津生,酸甘相配、两济其阴,津血同源、活血养血,泄热救燥、以保胃津六大治法。  相似文献   

15.
干燥综合征,又名舍格伦综合征。若无任何潜在其他结缔组织病的干燥综合征即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该文主要介绍的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目前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病机仍处在探索阶段,既往诸多医家认为"阴虚"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的病机关键,滋阴清热法是治疗该病的主流,但目前为止该病的根本病机并没有得到统一,有越来越多的医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寇秋爱教授认为津液的生发、敷布失调是pSS的病机关键,从"一元论"角度出发,提出了气不化津是该病的发病根本,认为气虚为本、病理产物为标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尤以脾气虚为主。该文结合典型病案介绍寇秋爱教授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病机认识,从气不化津初步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病机。  相似文献   

16.
<正>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占90%左右)[1]。表现为口干、眼干,可有呼吸困难、消化不良、蛋白尿、贫血等。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燥痹"范畴[2]。中医治疗辨证分型共有证候类型32种[3],中医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病因病机马居里教授认为干燥综合证为本虚之证,可分为气阴两虚、阴虚津亏、阴虚湿热、阴阳两虚型,同时有兼症  相似文献   

17.
正冷文飞是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风湿疼痛科科主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现将其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干燥综合征又名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症,关节-眼-唾液腺综合征,临床以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症及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风湿疾病为特征[1]。属中医"范畴"。路志正认为燥痹的病机总属气血亏虚,津枯液涸。脏腑气  相似文献   

18.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难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属于中医燥痹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多认为是阴虚津亏,治疗以"滋补肝肾,养阴润燥"为大法。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以一阴一阳之道,结合体质因素和生理特点,从真实世界出发,"阳虚寒凝,阳不布津"也是干燥综合征重要的病因病机。在治疗上,除了养阴润燥,从阴论治的方法,还需结合温阳化气,从阳论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干燥综合征又称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除有口、眼干燥表现外,多伴有其他系统的损害;后则与其他一种肯定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共存。在风湿性疾病中,该病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居第二位,属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多数学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的“燥证”、“燥病”、“内燥证”、“燥毒证”等范畴,也有学认为本病的病理变化不能仅用阴虚内燥来概括,而应属于“虚劳”的范畴。近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痹病证治学》称本病为“燥痹”。  相似文献   

20.
介绍旷惠桃教授运用燥痹汤治疗干燥综合征气阴亏虚证的经验。总结病机为气血阴津亏虚,燥、瘀、毒互结。治疗重在养阴清热,润燥生津,标本兼治。燥痹汤是根据《温病条辨》之益胃汤以及刘渡舟之养津益胃汤加减而成。全方共奏养阴清热、润燥生津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