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鼻窦冠状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0例鼻窦冠状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80位患者行常规剂量195 mAs扫描,B组80位患者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行低剂量60mAs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低剂量60 mAs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间的CTDIvol、DLP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鼻窦冠状位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即可满足临床诊断,又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CT扫描对青少年副鼻窦疾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对青少年副鼻窦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青少年副鼻窦疾病患者分别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对比两种剂量扫描所得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两种扫描方法所显示的图像质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CT扫描单次扫描的辐射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为7.6mGy,常规剂量的为28.1mGy,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剂量CT扫描在副鼻窦疾病中是可行的,能保证图像的质量,又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腰椎中的应用及其适宜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选择60例30-65岁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C、D、E、F 6组,每组10例,采用不同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进行扫描,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6组获得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伪影及辐射剂量将图像分为好、中、差3级。结果:通过改变管电流(m A)、螺距及机架旋转速度,各组CTDIvol值、DLP值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A组,B组CTDIvol值下降了14.29%,DLP值下降了12.64%;C组CTDIvol值下降了67.87%,DLP值下降了65%;D组CTDIvol值下降了62.49%,DLP值下降了58.45%;E组CTDIvol值下降了50%,DLP值下降了48%;F组CTDIvol值增加了24.86%,DLP值增加了29.7%。结论:正确调节管电流、螺距,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管电流350 m A、管电压120 k V、螺距1.375∶1,可降低58.45%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岛津移动DR低剂量肺部普查的最佳扫描参数。方法:将300例胸部检查者随机分2组:常规参数检查组(120kV,5mAs);低剂量组(110kV,1.2mAs)。结果:所有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图像质量均为优,低剂量较常规剂量的X线量少.2组图像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剂量摄片能提供与常规剂量相近的诊断信息,适当的调整参数既可以使受检者所受剂量降低,适用于大规模体检人群的普查,又可以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冒晋宇  尹所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279-5280
目的 探讨儿童16层CT (MSCT)眼眶低剂量扫描对图像质量及患儿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45例患儿设置不同管电流进行轴位MSCT扫描,评价CT图像质量和患儿所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当管电流从100 mA依次降至50 mA和30 mA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依次较前一组均显著降低,A组(100 mA)和B组(50 m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30 mA)的图像质量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眼眶MSCT低剂量(100 KV、50 mA)扫描既可保证图像质量,又可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颅脑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新生儿颅脑多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高度怀疑颅内病变的足月新生儿90例和早产儿60例,随机各分3组行常规(150 mAs)及低剂量(30、40 mAs)颅脑CT扫描,观察比较其对颅脑正常结构(颅骨、灰白质界、脑室边缘、脑沟回)的显示差异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1)足月新生儿40 mAs、30 mAs和早产儿40 mAs、30 mAs的CTDIvol与常规剂量150 mAs的比值分别为20.0%、26.7%,其DLP与常规剂量比值为20.0%、26.7%。(2)图像质量评价结果足月新生儿150 mAs,40 mAs的可诊断图像χ2检验,P > 0.05,提示上述剂量图像无显著性差异,30 mAs可诊断图像χ2检验,P <0.05,提示图像质量差异有显著性。早产儿150 mAs,40mAs,30mAs可诊断图像χ2检验P >0.05,提示上述剂量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适用于新生儿脑部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足月新生儿采用40 mAs早产儿用30mAs左右的扫描条件较为适宜。有利于患儿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脊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市宁河区潘庄医院收治的70例脊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螺旋CT扫描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扫描辐射剂量(CTDIvol值、DLP值)和扫描图像指标(图像噪声、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低剂量组CTDIvol值、DLP值均明显小于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851、89.333,P=0.000)。扫描后,低剂量组图像噪声稍高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7,P=0.018);而图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减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P=0.699)。结论针对脊椎损伤患者行低剂量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扫描,患者所受辐射少,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且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进行检查的30例肺部疾病患者,对其分别进行常规剂量(160mAs)扫描检查和低剂量(20mAs)扫描检查,其他相关参数相同,对两种剂量扫描的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对比不同扫描方式所产生的辐射量。结果:两种剂量扫描所发现的结节、肿块、钙化灶、结核空洞等的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的影像片在病灶特征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扫描产生辐射量为(1.02±0.02)mSv,常规量扫描产生的辐射量为(2.75±0.61)mS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低剂量扫描能够发现间质性肺疾病、肺结核、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瘤等肺部疾病中的病变,效果与常规剂量扫描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辐射剂量较低,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危害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及其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正常或轻度副鼻窦炎患儿,按扫描参数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分别选取200mA、40mA、10mA,扫描为第1、2、3组。第1组电压120kV,电流分别为200mAs,第2组电压100kV,电流分别为40mAs;第3组电压80kV,电流10mAs。并用Krus-ka-WallisH检验和Nemenyi法检验比较各组图像质量有无差异。结果 第2~3组的权重CT剂量指数(CTDIw)与第1组的CTDIw比较分别减少50%、75%、;第2组与第1组比较所得图像的质量评分之间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与第1组比较所得图像的质量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参数低至40mAs,100kV,CTDIw2.53mGy时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步进式扫描应用于腰椎CT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体模进行基础研究,设计出可应用于腰椎扫描的新程序并得出相应扫描参数。将需行腰椎扫描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步进式扫描组(实验组A、B)和螺旋扫描组(对照组C、D),各50例。实验组应用步进式扫描新程序进行扫描,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B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对照组应用螺旋扫描,C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螺距0.993;D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200 mAs,余参数同C组。各组均采用标准重建算法,准直128×0.625,重建层厚1 mm,重建层间隔0.5 mm,FOV 180 mm。分别记录各组辐射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ED),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PACS,由诊断医师对所扫图像的质量进行盲法评分(5分制)。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和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病人所受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A剂量(7.16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 mSv)10%,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D(5.55±0.1 mSv)14%(P<0.05),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3mSv)40%。实验组A图像质量与对照组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B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与对照组C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步进式轴扫应用于腰椎扫描存在可行性,并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降低毫安秒对新生儿头颅CT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头颅CT扫描中降低mAs与图像质量的关系及低剂量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将80例新生儿头颅CT检查随机分为三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100mAs组35例,225mAs组21例,260mAs组24例。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以双盲的方法使用4分制评分,对三组图像中头部六个部位的解剖结构的清晰度进行评分,说明CT图像质量的优良程度。使用方差分析检查三组图像质量评分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所有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2个阅读者对三组不同毫安秒图像中1~6解剖部位的总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对每一个解剖部位的评分中,260mAs组及225mAs组稍高于100mAs组,但三组中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应用100mAs低剂量新生儿头颅CT扫描是可行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化胸部CT扫描剂量在减少辐射方面的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利用在线式自动化实时动态放射剂量调节技术(CAREDose4D)进行胸部CT扫描,观察其成像质量,分析其每一层的曝光量(mAs)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01),然后和常规胸部CT扫描(200mAs,15.3mGy)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AREDose4D技术进行胸部CT扫描的单层曝光量与常规胸部CT扫描的曝光量200mAs比较,最多下降幅度84%,平均下降48.2%;CTDIvol最多下降5615%,平均下降32.98%。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REDose4D技术在胸部扫描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受照射剂量,且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与肺部低剂量CT(LDCT)联合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案。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216例COVID-19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剂量CareDose模式的80150mAs组、低剂量CareDose模式的2150mAs组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的20mAs组,每组72例。3组患者扫描图像由AI阅片,并由3位高级职称的放射专家双盲评判图像质量和检出符合率;对比分析3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2150mAs组图像主观评分和诊断符合率接近80150mAs组,且明显优于20mAs组。2150mAs组CTDIvol、DLP和ED均显著低于80150mAs组,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4.05,F=589.02,F=246.96;P<0.05)。结论:AI联合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显著降低COVID-19患者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且不影响诊断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图像域迭代重建算法(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in image space,IRIS)与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projection,FBP)对肝脏CT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在上腹部常用扫描管电压130 kV条件下,曝光量分别采用250、230、210、190、170、150、130、110、90、70、50、30、20 mAs对尸体标本进行上腹部扫描,采用IRIS与FBP分别对扫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以130 kV、250 mAs FBP重建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扫描剂量条件对肝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IRIS对降低肝脏CT扫描剂量、提高肝脏CT图像质量的作用。结果:在相同扫描条件下,IRIS重建图像质量优于FBP重建图像质量;在同等图像质量的前提下,IRIS可以降低40%的扫描剂量。结论:与FBP相比,IRIS可以显著降低扫描剂量,提高肝脏CT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16层螺旋CT(MSCT)、采用适宜噪声指数的自动毫安调节技术获得质量稳定的新生儿头颅CT扫描图像,应用模拟噪声指数降低射线剂量并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0例临床需要进行头颅CT检查的新生儿患者,男61例,女39例,其中32例为早产儿,年龄3 h~1个月,平均7天,头围29~37 mm,平均33.6 mm。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Axial方式扫描,管电压100 kV,管电流范围为10~150 mA,噪声指数3.0,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球管旋转时间0.8 s,扫描野Ped Head,进行头颅CT扫描获取原始图像(A组);应用GE公司研发的噪声指数软件对A组图像进行模拟噪声处理,分别模拟扫描剂量减少20%(B组)、30%(C组)、40%(D组),每例患者选取鞍上池层面、基底节层面、半卵园中心层面3个层面,将对应的不同模拟噪声指数添加到A组图像上获取新的图像序列;分别对经不同噪声指数处理的图像测量脑灰白质的CT值及标准差,记录各幅图像的辐射剂量参数(mA);每组图像的CT值比较采用2χ检验,标准差比较采用t检验。由2名医师独立对图像进行评估,图像质量评定使用好、较好、一般、差4级评分制进行评价,评定为一般认为符合临床诊断要求,采用Kappa方法评价不同观察者评定结果间的一致。Pearson correlation法用于分析患儿头围和辐射剂量参数(mA)之间的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C、D 4组图像灰质CT值为25.12±0.6、25.13±0.7、25.17±0.6、25.11±0.8,白质CT值为12.97±0.3、12.99±0.4、13.02±0.4、13.01±0.4;A、B、C、D 4组图像标准差测量分别为2.71±0.10、2.98±0.12、3.14±0.13、3.37±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图像扫描剂量分别为(135.6±2.1)mAs、(108.8±2.0)mAs、(95.2±1.8)mAs、(81.4±1.9)m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63±0.21、3.26±0.20、2.92±0.26、2.52±0.23,所得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2名医师的评估结果获得了中等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03和0.576),患儿头围和辐射剂量参数有相关性(P<0.05)。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新生儿头颅CT自动毫安扫描,设定适宜的噪声指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还能显著降低射线剂量,减少对新生儿的辐射。  相似文献   

16.
朱大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58-5459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早产儿颅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与防护价值。方法:对40例高度怀疑颅内病变的早产儿分别行常规剂量(120 Kv,150 mAs)及低剂量(120 Kv,50 mAs)CT扫描,观察比较其对病变的定量、定性诊断的差异及其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低剂量CT扫描对病变的定量与定性诊断无明显差异,而辐射剂量大幅度下降。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适用于早产儿颅脑病变的检查,有利于患儿颅脑部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7.
Radio- and tomogrammes of 335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and tumoral pathology of accessory nasal sinus were investigated. Anisotropic gradient filtration of the image, carried out with "Magiskan-2" apparatus was used. The procedure permitted to distinguish small unobstrusive changes in sinal bony tissues, routinely unnoticeable, and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shadow structure, facilitating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ccessory nasal sinus diseases.  相似文献   

18.
CT低剂量扫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西门子Volume Zoom CT机扫描CT模体与人体,探讨降低常规CT扫描剂量的可能性。方法:扫描CT模体,用120kV,mAs在260~180(每次递减20)。共5次。再对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用120kV,mAs在260~180(每次递减20),进行头颅CT扫描,扫描图像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进行盲审,结果与模体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当头颅CT扫描时,mAs由260降至220时,CT剂量指数由62.4降为52.8,降幅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但头颅CT扫描的mAs达到180时,图像噪声大,影响诊断,与模体扫描结果相关。结论:在降低mAs值得情况下,受检者所接受的X线剂量明显减少,在本CT机上,头颅扫描在200mAs以上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9.
邱国华 《现代医院》2005,5(11):47-48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36例鼻骨骨折薄层扫描CT变化。结果36例外伤,鼻部CT检查诊断鼻骨骨折36例,诊断率100%。结论薄层CT扫描鼻骨骨折以其全面性、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作为诊断鼻骨骨折首选方法,能够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