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冠脉CTA)与冠脉造影(CAG)的结果,探讨其评估冠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9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先行冠脉CTA筛查,经其诊断为重度狭窄或闭塞的31例患者在1个月内行CAG检查,分析比较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评估其精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获得良好的三维重建。冠脉CTA对于评估正常或重度狭窄的冠脉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判断的精确率达73.4%。结论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比较可靠、简便而且安全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手段,对冠脉病变的评估较准确,可以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的一种筛查与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CTA)在心绞痛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32例疑似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冠脉CTA(以下简称CTA)检查,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并观察药物针对性治疗疗效,对CTA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冠脉CTA显示狭窄血管轻度狭窄25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3支;32例患者中有16例做DSA对比,轻度狭窄18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2支;CTA与DSA结果相符26支。另有16例未做DSA检查,除7例未用药物治疗以外,其余患者均用地尔硫卓或配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通过CTA检查,对不同年龄段心绞痛患者的冠脉情况进行观察,发现50岁以下病人引起心绞痛症状主要是冠脉痉挛所致,而50岁以上病人引起症状主要是斑块造成管腔狭窄所致,从而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联合β受体阻断剂及硝酸甘油降低心率,评估药物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高心率患者采用计算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冠脉CTA检查前分别给予β受体阻断剂及联合应用β受体阻断剂及硝酸甘油喷雾剂。将冠状动脉分为十三节段,其中通过四分法评估冠脉图像质量。分析两种处理所得的全程冠状动脉、近段冠脉及远段冠脉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处理冠状动脉评分H值为9.432,p<0.002;冠脉优良率H值为7.476,可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B组所得冠脉图像质量最佳。结论在不改变冠脉可诊断率的情况下,联合应用β受体阻断剂及硝酸甘油喷雾较单纯应用β受体阻断剂更能提高冠脉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血管CT(CTA)对患者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检查,记录两种检查各自的阳性、阴性结果。以CAG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CT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进行评价。结果两种检查均能较好地显示冠脉狭窄等病变情况,CTA检查的灵敏度为96.1%,特异度为78.0%,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84.2%。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高,诊断灵敏度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检查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行64层螺旋CTA,使用日本TOSH 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Vitrea2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肾动脉CTA图像,清晰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64层螺旋CTA检查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对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临床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疾病特点,评价冠脉CT血管成像(CTA)诊断的价值,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3月本院诊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采取冠脉CTA诊断(观察1组)以及冠脉造影检查(观察2组)。比较经不同检查后冠心病患者检查结果、左冠脉主血管、左前降血管、左回旋血管、右冠脉检出情况以及冠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中、重度狭窄以及闭塞)。结果:与冠脉造影检查的观察2组比较,冠脉CTA诊断的观察1组冠心病患者的左冠脉主血管(25.00%)、左前降血管(25.00%)、左回旋血管(20.00%)、右冠脉(20.00%)以及总检出率(90.00%)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另外,观察1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中度、重度狭窄占比率较高,高于轻度狭窄、闭塞率。结论:冠心病诊断中冠脉CTA诊断以及冠脉造影诊断结果接近,对比冠脉造影诊断,冠脉CTA诊断方便且无创,能有效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脉CTA检查方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保证检查成功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指导和规范冠脉CTA检查的正当化和最优化。方法分析北京市30家三级医院用于冠脉CTA成像的机型、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根据CT机型和扫描模式进行分组:根据CT机型分成普通64排CT组、后64排CT组两组;按冠脉CTA扫描模式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单心动周期大螺距扫描组三组,分别统计两组机型及三组扫描方式冠脉CTA检查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不同机型和不同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后64排CT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27.61±19.61)mGy、(412.56±328.74)mGy·cm、(5.78±4.60)mSv,均低于普通64排CT组(57.09±27.58)mGy、(950.93±552.91)mGv·cm、(14.53±8.8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17.98±11.27)mGy、(229.63±158.31)mGv·cm、(3.24±2.20)mSv,均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50.89±25.01)mGy、(839.80±469.56)mGy·cm、(12.40±7.4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后64排CT和低剂量扫描模式均可以有效降低冠脉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双源CT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评估价值,从而探索一种无创且准确的随访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冠脉支架术后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行冠脉CTA及冠状造影检查,对支架段冠脉平均内径行冠脉CTA与CAG观察狭窄程度进行对照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组研究共30例患者,所有患者在无特殊准备的情况下均能得到符合诊断标准的图像,无一例检查失败;所有CAG检查均能顺利完成,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2种检查测量结果相近,近端、中段及远端支架植入段内径均接近,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狭窄程度结果较为接近,冠脉CTA狭窄阳性率稍高,但通过卡方检验,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大大提升了冠脉CTA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能准确、无创的反应支架置入段管腔通畅程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评价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特点。方法:筛选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460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无合并糖尿病患者240例,冠状动脉造影后2周内行新双源flash—CT冠脉成像,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A的诊断特点。结果:新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CTA对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异性为88.4%。2型糖尿病并CHD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较严重,病变支数多,随着钙化积分的增高,特异性有所下降,但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于介入治疗仍有指导作用。结论:新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CTA是诊断冠心病并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但严重钙化者要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造影(CT angiography,CTA)(以下简称"冠脉CTA")三维后处理内容的规范化显示及其数字化教学演示平台的构建模式。方法:归纳总结医院日常冠脉CTA检查中三维后处理图像的常规显示位置,提炼"共性",探讨冠脉CTA数字化现场教学演示平台的构建模式。结果:"共性"+"个性"的冠脉CTA三维后处理规范化显示,使冠脉影像图像的显示更加美观、全面;其数字化现场教学演示平台的构建符合教学要求。结论:冠脉CTA三维后处理规范化演示及其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学员更加容易掌握冠脉三维后处理规范化显示的内容,获得更满意的冠脉CTA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院前急救是集通讯、医疗、转送为一体,以维持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防止病人病情加重,为院内急救创造条件为目的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质控管理考核机制,对提高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避免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手术环节质量控制是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移动智能化手术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把控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从手术排班、手术监控、手术审批3大模块设计入手,实时显示手 术模块关键信息,把控手术全流程,实现手术精细化管理。实践后,2018年上半年较2017年手术例数同比增长8%,四级手术例数同比增长17%;针对不同科室首发准时率进行调整,预警非计划手术,达到了提升数量和监管质量 的目的。移动客户端APP为医护人员带来了便捷的信息提示,可助力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旅客餐车食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方法对餐车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及主要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提出实施HACCP的必要性,指导餐车运行HACCP七条原则,确立CCPs,制定、推行HACCP计划,建立完善的HACCP体系。结果餐车食品安全风险和潜在危害明显减少,科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HACCP体系的预防为主和事前、事中控制功能能够有效防止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结论 HACCP体系是全程、科学控制餐车食品安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在铁路食品安全管理中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从质控组织、诊疗规范、质控指标、质控标准、质量安全教育、质量安全评估及考核等6个方面搭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经实践,健全了决策-控制-执行的三级质控组织架构,提高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意识,使质量管理工作全面铺开,患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明确管理方法和重点,建立立体、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程全时质量监控,不断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相似文献   

15.
杨朝蓉  洪奕珊 《现代医院》2012,12(7):101-103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完善手术病人交接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对手术病人交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活动,评价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结果实施改进流程后,手术病人交接缺陷率从3.14%降至0.18%。结论遵循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原则,使手术病人交接工作各环节有序有效进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手术治疗的护理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在县域医共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健全覆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共同体,实行集团内人、财、物共享,实施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持续改进,对比实施前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改革后医共体内基本形成有序的就医格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医院的业务量、门诊服务人次、住院服务人次、手术总服务台次、收支结余实现了“四增长一下降”,提高了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患者满意度高于改革前。  相似文献   

17.
张正萱  余静  鲍小红 《现代保健》2012,(31):149-151
目的:介绍综合性儿科病房成功搬迁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经验,希望为今后的搬迁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搬迁的安全评估、完善的准备工作、运用风险管理、把握搬迁中的重点,确保搬迁过程的质量与安全、及时督查搬迁后质量与安全5个方面的组织与实施。结果:仅用8h,五个区域143例患儿转运及一个区域搬迁后移交工作均顺利完成,患儿诊疗,病房运转顺利,无医疗护理差错发生。结论:统一认识是搬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充分安全评估是搬迁工作的重要环节,统筹规划是搬迁工作顺利的保证,落实风险管理措施是搬迁工作质量与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跌倒管理是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的重点,也是国际、国内患者安全目标的重要内容。跌倒防范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适合通过品管圈手法改善。组建品管圈圈组,回顾性分析跌倒病例,对高风险住院患者跌倒中重度伤害的高危因素进行解析,借助智慧医疗、多科协作、文化建设等进行改进。这使得高风险住院患者跌倒中重度伤害率由33.33%降低至9.09%,建立了良好的跌倒安全文化,更好地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儿童日间手术关键环节,以质控点为基础,优化管理流程,构建信息化闭环,实现围术期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日间手术、术中用药和术中用血的闭环管理,初步建立了儿童日间手术安全管理体系,日间手术质量指标显著改善。认为闭环管理深化了安全管理内涵,提升了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了患者安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Robeznieks A 《Modern healthcare》2006,36(10):6-7, 14-5, 1
According to industry experts, there are too many cooks in the quality kitchen, each with different recipes and ingredients for the perfect way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 and care. Some, like Cassy Horack, left, who is director of her hospital's quality initiatives, say that hospitals should work on quality from the inside out. Others believe universal benchmarks should determine what is quality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