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β-羟丁酸、血糖及尿酮体水平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性。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0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糖尿病无酮症者105例(糖尿病无酮症组)及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05例(对照组)血清中β-羟丁酸、空腹血糖及尿酮体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中血β-羟丁酸、空腹血糖及尿酮体阳性率均高于糖尿病无酮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无酮症组血β-羟丁酸、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羟丁酸、血糖及尿酮体水平均能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β-羟丁酸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中的意义。方法检测住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患者血β-羟丁酸水平,并同步检测尿酮体、静脉血糖、动脉血pH值及HCO3-水平,分析血酮与尿酮体、静脉血糖、血pH值以及HCO3-的相关性;计量其中DK和DKA患者的血β-羟丁酸和尿酮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β-羟丁酸水平与尿酮体的相关系数为0.645(P <0.01),与静脉血糖的相关系数为0.324(P <0.01),与动脉血pH值得相关系数为-0.435(P <0.01),与HCO3-的相关系数为-0.546(P <0.01)。提示血β-羟丁酸水平与尿酮体、静脉血糖呈正相关,与血pH、HCO3-呈负相关。24例诊断DK和DKA的患者中,其中血β-羟丁酸阳性例数22例,阳性率91.7%,尿酮阳性例数17例,阳性率70.1%。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测定血β-羟丁酸水平与传统的尿酮体检测法诊断DKA相比,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其敏感性高于传统的尿酮体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5例DK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采用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和普通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纠正酸中毒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尿酮体转阴后药物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纠正酸中毒和尿酮体转阴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尿酮体转阴后药物用量试验组也少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夜间低血糖和午餐前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治疗DKA的治疗时间短,症状改善早,发生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某些诱因导致糖尿病患者血中胰岛素严重不足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具有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临床特点。由于其病情通常较重,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为了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非常需要一个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β-羟丁酸是脂肪B氧化不全的产物之一,它与另外两个代谢产物-丙酮、乙酰乙酸一起总称为酮体。β-羟丁酸为乙酰乙酸还原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为强有机酸,后者占酮体的70%、乙酰乙酸30%、丙酮占微量[1];查常见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它们的升高代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需要脂肪组织提供能量,是糖代谢严重紊乱的标志,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依据是血液中血糖升高、血浆中β-羟丁酸、丙酮、乙酰乙酸中任何一种升高或尿中酮体升高。临床上常规的酮体检查主要是酮体粉-亚硝基铁氰化钠与乙酰乙酸反应来判断结果,但是当酮症消退时,β-羟丁酸转化为乙酰乙酸,血酮体检查显示为假强阳性;而缺氧时,较多的乙酰乙酸转化为β-羟丁酸,酮体检查显示假阴性。所以β-羟丁酸检查可以很好的诊断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存在[1],不需要考虑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血清D-3-羟丁酸水平与尿酮体含量的关系,探讨利于早期诊断及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科学方法。方法选择临床已确诊的不同病情糖尿病患者53例,其中无酮症酸中毒患者14例,轻度酮症酸中毒患者13例,中度酮症酸中毒患者17例,重度昏迷酮症酸中毒患者9例。分别检测其血清D-3-羟丁酸水平与尿酮体含量(半定量)。结果30.7%轻度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尿酮体结果仍为阴性(-),且11.2%的重度昏迷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尿酮体含量也只有(+),显然在诊断轻度酮症酸中毒时,血清D-3-羟丁酸的敏感性要远远高于尿酮体(P〈0.05);而二者在诊断中、重度DKA的阳性率方面没有差别(P〉0.05),但敏感性仍有一定差异。结论D-3-羟丁酸在诊断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敏感性要明显高于尿酮体,且其含量与病程的相关性也优于尿酮体,因此检测血清D-3-羟丁酸对于早期诊断及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大淮 《淮海医药》2011,(6):520-521
目的 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差异.方法 将43例DKA患者随机分为2组:胰岛素泵治疗组20例,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对照组23例静脉连续输注胰岛素.观察2组血糖变化、尿酮体的变化、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低血糖人均次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均有效.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组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应用电化学法快速定量检测血β-羟丁酸的新技术,验证其在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已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103例,分别采用电化学法定量检测与酮体粉定性检测酮体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在1 03例血标本中电化学法定量检测阳性(定量结果大于0.6mmol/L)的有24例,手工酮体粉法阳性为13例.两种方法经x2检验,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化学法检测β-羟丁酸是目前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较好的方法,快速、准确,且可定量监测酸中毒的严重程度,可取代原手工酮体粉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NCCLS评价酶循环法测定β-羟丁酸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继红  常文青 《河北医药》2010,32(15):2051-2052
目的建立β-羟丁酸酶循环法的测定方法,采用NCCLS对本方法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在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酶循环法的准确性、精密度及线性范围进行了分析,测定了3组临床标本的β-羟丁酸含量。结果本方法的平均样品回收率为103.8%,精密度批内、批间及总变异度均小于5%,在0~4.0mmol/L内呈线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临床标本结果与对照组和糖尿病无酮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循环法测定β-羟丁酸快速准确,可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通胰岛素与诺和锐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普通胰岛素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诺和锐治疗组)30例。结果观察组尿酮体阴性后胰岛素用量、尿酮转阴时间、纠正酸中毒所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夜间低血糖、中餐前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艳稳 《河北医药》2012,34(13):1985-1986
糖尿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儿童及青少年的患病率很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增高.老年糖尿病包括60岁以后才发病或者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至60岁以后,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老年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常不明显,而是在体检或患有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失去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减退常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等,糖尿病的治疗、血糖的控制是重要的环节[1].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口服降糖药反应较差,血糖控制差,近年来临床上主张积极、尽早单独或联合使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几乎每10年就翻一番,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绝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常常以酮症酸中毒(DKA)为首发症状就诊,病情危重,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作为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而治疗酮症酸中毒并未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治疗中,多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连续输注(CVII)[1]。本研究比较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比较静脉连续输入胰岛素联合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与单用静脉连续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脉连续输入联合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组(CSII)和静脉连续输注治疗组(CVII),每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每天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两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CSII组明显优于CVII组,CSII组平均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明显少于CVII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I模式能更快的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DKA的患者32例。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即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组和对照组即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组;对比两组患者在血糖达标时间,pH恢复时间、发生低血糖人次及血、尿酮体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在靶血糖时间、血pH值恢复正常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及血酮体恢复时间方面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而且低血糖发生人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将该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常规治疗组患者相比胰岛素泵治疗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更大、血酮和尿酮转阴时间和血糖达标时间更长、并且常规组有6例患者出现低血糖,而胰岛素泵组没有患者出现低血糖,由此证明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相比常规治疗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胰岛素泵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血酮测定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对我院6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DKA组)采用床边快速血酮测定指导DKA诊疗,同时应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进行血酮体定性分析。另设同期住院的61例无酮症糖尿病患者(NDK组)作对照。结果 DKA组血酮β-羟丁酸高于ND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测定血酮体阳性率之间比较,DKA组和ND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检测血β-羟基丁酸的灵敏度高于传统血酮体定性分析,有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快速诊断与治疗监控,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762-3763
胰岛素泵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输注工具,能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性分泌,可根据患者血糖变化规律24小时不问断地向患者体内输入基础胰岛素量及餐前胰岛素量[1],是现今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也是安全、方便、灵活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对患者病情和血糖的变化来调节基础率及临床基础率.  相似文献   

18.
血清D-3-羟丁酸的酶法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快速、有良好线性关系、高灵敏度的D-3-羟丁酸酶速率测定方法自配试剂与RANDOX(英国)试剂盒比较测定D-3-羟丁酸的浓度。结果显示该法准确快速、重复性好、测定范围宽、试剂稳定,适用于全自动化分析仪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郭洪亮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61+164-161,164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住院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观察组)和常规皮下注射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对照组进行胰岛素常规的皮下注射,另外两组均给予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胰岛素用量与对照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法相比,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调节快,能迅速纠正代谢紊乱,且元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莎莎  宋恩峰 《医药导报》2012,31(2):248-252
目的评价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并筛选关于胰岛素泵在DKA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共纳入19个RCT。与常规胰岛素静脉滴注相比,持续皮下胰岛素泵(CSII)治疗DKA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15个RCT结果显示,CSII治疗DKA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7项研究结果表明,CSII治疗DKA平均胰岛素用量减少;15项研究结果表明,CSII治疗DKA尿酮转阴时间缩短;12项研究结果表明,CSII治疗DKA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4项研究结果表明,CSII治疗DKA血酮恢复时间缩短。结论胰岛素泵能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更快、更有效地纠正代谢紊乱,是一种安全、可靠、方便、灵活、有效的治疗DKA的方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