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HBV携带者的肝脏病理特征。方法:分析比较24例慢性HBV携带者及2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病毒载量和ALT的变化。结果:24例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及纤维化,炎症G分级与纤维化S分期与CHB轻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HBV携带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炎症及纤维化,且与CHB轻度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苦味叶下珠1a生的草本植物 ,主产于印度等地 ,我国长江以南也有分布 ,被称为珍珠草、叶合珠、叶下珍珠、十字珍珠等 ,祖国医学认为其味苦 ,性凉 ,有清肝明目泻火解毒之效 ,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肠道感染、结膜炎等。 1988年 Thyagarajan[1 ] 应用此药干粉胶囊治疗 ASC 37例 ,疗程仅 1个月 ,HBs Ag转阴 2 2例 ,他又进一步证明 ,对 HBe Ag阴性者 HBs Ag转阴率达 93% ,对HBe Ag、HBs Ag双阳 ,抗 - HBc Ig M阴性者 ,HBs Ag阴转率达4 4 % ,但对 HBe Ag、HBs Ag、抗 - HBc三阳者 ,仅 1例 HBs Ag转阴。但以后有人用此法治疗 ,却…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我院2005/2007年8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学情况做一总结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肝穿刺组织标本经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常规染色。结果:所有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均有异常改变,但大多数较轻,以G1~2S0~2为主,占94.1%;性别与肝组织学改变无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增高,10~30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低;病程26~30a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高;DNA〈103cop ies/ml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即非活动性HB sA g携带者,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低。结论:随着年龄、病程增长,DNA〉103cop ies/ml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及时进行肝活检,尽早发现应治疗的对象,避免由于病变隐袭进展而延误病情,失去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基于血清HBsAg水平、HBV DNA载量、HBsAg/HBV DNA比值判别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评价Fisher判别函数判别肝组织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效能。方法 472例经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HBeAg阳性279例,HBeAg阴性193例。血清HBsAg采用Abbott Architect I2000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BV DNA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HBsAg/HBV DNA与病理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病理学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清HBV DNA、HBsAg/HBV DNA分别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P〈0.01)。根据Bayes逐步判别分析,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符合判别不同病理学分级的模型纳入自变量标准的指标分别只有血清HBsAg和HBsAg/HBV DNA,符合判别不同病理学分期的模型纳入自变量标准的指标分别有血清HBsAg、HBV DNA和HBV DNA。判别HBeAg阳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级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G1、G2、G3的一致率分别为5.8%、51.1%、59.1%,判别HBeAg阴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级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G1、G2、G3的一致率分别为95.5%、0.0%、5.7%;判别HBeAg阳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S1、S2、S3、S4的一致率分别为36.4%、34.9%、21.6%、57.9%,判别HBeAg阴性患者不同病理学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S1、S2、S3、S4的一致率分别为86.7%、29.4%、0.0%、0.0%。结论基于血清HBsAg和基于血清HBsAg、HBV DNA的Fisher判别函数分别对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4有重要的判别价值;基于HBsAg/HBV DNA比值和基于血清HBV DNA的Fisher判别函数对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级G1和分期S1有重要的判别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携带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肝活检病理结果,为临床诊断HBV携带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携带患者,按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标准分组,比较临床资料和肝活检病理结果。结果:以往临床诊断方法与肝活检病理诊断相比,灵敏度为27.3%,特异度为91.7%,误诊率2.9%,漏诊率72.7%。Kappa=0.147,P=0.024〈0.05。结论:以往诊断标准不能全面地代表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和时期,应用肝活检病理检查,可以更好地弥补以往方法准确性差、灵敏度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和超微病理学技术,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其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线粒体肿胀、溶酶体增多、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Kupffe细胞增生、肝细胞淤胆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呈正相关,但不呈直线相关(re;0.21,t=1.12,P〉0.05);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内质网增生扩张、高尔基体扩张、贮脂细胞增生、毛细胆管扩张淤胆、毛细血管增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和其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V DNA载量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HBV DNA载量和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病毒载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分期(S)、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的相关性。方法 50例CHB患者均接受肝活检。部分肝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另应用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部分肝组织、PBMC与血清中病毒载量。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LT水平。结果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肝组织中与血清中病毒载量高度正相关(r=0.77977,P〈0.0001);与PBMC中病毒载量中度正相关(r=0.53855,P〈0.0001)。另外与血清ALT水平呈低度正相关,与肝组织G、S无明显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方程为Y=0.54960X1+0.83890X2-0.36643X3+0.00174X4(Y:肝组织病毒载量;X1:血清病毒载量;X2:PBMC中病毒载量;X3:纤雏化分期;X4:血清ALT水平)。结论 CHB患者血清中和PBMC中病毒载量可用于推测肝组织中病毒载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 cccDNA与血清 HBV DNA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肝患者肝组织 HBV cccDNA和血清HBV DNA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中 HBeAg。结果 肝组织HBV cccDNA与血清HBV DNA定量呈正相关( r =0.806,P <0.01),与血清 HBeAg定量值无相关关系( r =0.219,P >0.05)。结论 血清HBeAg阳性组病毒复制较阴性组活跃,HBV DNA阴性不能完全反映肝组织内 HBV是否存在复制,而检测肝组织HBV cccDNA可精确反映肝内 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0.
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HBV cccDNA的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肝活检组织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待检肝组织标本共21份,来源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手术患者,包括19份慢性HBV感染,其中HBeAg(+)标本10份,HBeAg(-)标本9份,4份非HBV感染为阴性对照组,取HBVDNA阳性的患者外周血作为rcDNA组。检测方法的主要步骤为肝组织经蛋白酶K和细胞裂解缓冲液消化后,用液相抽提法提取核酸,将提取的核酸溶液分为2等份。1份用特异性降解单链DNA的核酸酶加以消化,纯化后使用跨缺口引物和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另1等份则用以定量检测肝细胞看家基因(β-Globin)作为样本细胞参数。检测结果的特异性主要通过PCR反应产物的序列分析及rcDNA组结果的对照进行证实,HBeAg(+)组和HBeAg(-)组cccDNA水平的差异通过两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扩增产物的碱基数为350bp左右,DNA测序分析提示产物与目的片段的序列符合率为99%以上,且以rcDNA为对照的结果均为阴性,排除最有可能造成假阳性的rcDNA对结果的干扰。本方法对10mg HBeAg(+)肝组织标本的cccDNA的检测阳性率为100%。血清HBeAg(+)的肝组织样本的平均HBV cccDNA水平高于HBeAb(+)的肝组织标本(P〈0.05)。结论通过上述三种途径证实了本文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应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和β-Globin作为样本细胞参数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细胞内HBV cccDN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且成本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动态评分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时机的预测作用。方法:对122例因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死亡患者分别于临终时,死前1周、2周、4周、8周和12周共6个时间点进行MELD评分,比较和分析各个时间点的MELD分值特点和动态变化。结果:死亡患者的MELD评分在临终时,死前1周、2周、4周、8周及12周,分别为39.52±9.93、30.11±6.21、27.28±6.54、26.85±5.43、24.32±8.02、23.82±5.57,死亡时MELD分值与死前1周、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死前1周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终前12周至死亡时,MELD评分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当MELD分值大于30,在1周至2周内分值仍升高的患者,死亡风险极高,应尽快行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与肝病理分期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1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刺活检,同时检测HBVDNA和其它肝炎病原学标志。结果:HBeAg的表达与肝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炎症变化无明显相关(P〉0.05);S0和s4两组之间血清HBVDNA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表达和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BeAg表达与否和HBVDNA水平高低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免疫指标与肝组织活检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评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ALT及HBV DNA对数级,同时测定ANA抗体及IgG含量。结果: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同炎症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0.589,P<0.01);血清HBV DNA水平与ANA抗体呈正相关(r=0.302,P<0.01),与血清IgG值呈正相关(r=0.404,P<0.01),与纤维化程度以及炎症活动度、肝功异常与否无显著性相关(P>0.05);血清ANA抗体与血清IgG值(r=0.4221,P<0.01)及肝功能受损(r=0.662,P<0.01)呈正相关;血清IgG值与肝功异常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1)。结论:随着HBV DNA对数级的增加,ANA抗体阳性出现可能性更大,IgG水平亦更高;血清IgG值越高,肝功能受损或抗核抗体阳性几率会增大;本研究未发现合适的血清学指标可作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肝穿刺活检依旧为临床准确判断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T测量脾脏体积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肝活检,肝组织按肝纤维化分级标准分为S1~S4期;CT测量脾脏体积.结果:肝组织纤维化S1期29例,S2期26例,S3期20例,S4期19例.CT测量脾脏体积S1~S4期分别为:(1 054.80±163.82)mm2,(1144.46±237.40)mm2,(1 152.32±153.87)mm2,(1 288.33±234.89)mm2.自S1至S4期脾脏体积逐渐增大,其中S4期脾脏体积增大明显,与其余各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测量脾脏体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各个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的验证和分析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12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的病理学分期,并检测血清指标,用灵敏度等诊断试验评价指标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等方法评估APRI指数、Forns指数、S指数、APAG指数和Fibroindex等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各指标组合模型对肝纤维化程度都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APAG模型和S指数模型表现较佳。APAG指数模型判断有无显著性肝纤维化、重度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0.891和0.930,以0.27为界定值排除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4%和92%:以0.8为界定值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4%、91%和90%,47.3%患者可被正确预测有无显著性肝纤维化。S指数模型判断有无显著性肝纤维化、重度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0.847和0.866,以0.1为界定值排除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7%和85%:以0.5为界定值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9%、91%和90%,53.6%患者可被正确预测有无显著性肝纤维化。结论: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能较好地区分存在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以APAG模型和S指数模型较为简便有效,可以避免部分患者行肝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病理变化与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肝病中心收治确诊的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儿的术前3d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四项指标、HBV-DNA病毒栽量等检测指标。根据肝脏病理改变程度分为轻度和中重度炎症损伤两组及无肝纤维化和肝纤维化两组,分析与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Abl)、Ⅲ型胶原蛋白(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蛋白(Ⅳc)水平及HBV-DNA载量的关系。【结果】轻度肝脏炎症组57例,中重度肝脏炎症组22例,两组的ALT、AST、Abl及HBV-DNA载量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脏纤维化组19例,肝脏纤维化组60例,两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发现Ⅲ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及Ⅳ型胶原蛋白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HBV-DNA载量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及HBV-DNA载量不能预测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病理炎症改变程度,肝纤维四项对评估患儿肝脏纤维化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肝穿刺活检为评估患儿肝脏病理改变的金标准,对于指导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亚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的关系。方法对454例CHB患者,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为阳性,再以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及其亚型。结果 (1)454例HBV DNA阳性的CHB患者其中HBV B基因型68例(14.9%);其中Ba亚型35例,Bj亚型3例,未分B亚型30例,C基因型338例(74.5%),C基因型中C1亚型3例,C2亚型285例,未分型50例。B+C混合基因型48例(10.6%),均为Ba+C2基因型;(2)B与C基因型比较,B基因型中HBeAg阴性的患者多于HBeAg阳性的患者(χ^2=17.69,P〈0.001)。CHB患者中C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χ^2=17.025,P=0.000)。(3)定量PCR检测B基因型HBV水平低于其他基因型;C基因型HBV复制高于其他基因型。结论我国CHB患者中HBV基因型以C基因型为主;HBV基因亚型中Ba与C2亚型是主要的亚型,不同的HBV亚型间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的CHB患者中HBV基因型分布不同;HBV基因型和亚型的临床意义值得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1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合并肝脏损害患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方法 收集这16例p^SS患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16例患均以肝功能异常起病,部分患得合并其他脏器受器,经检查确诊为pSS,这些患得中抗线粒体抗体(AMA)的阳性率较高,肝脏病理检查大多数为慢性活动肝炎表现。结论 pSS的肝损与病毒性肝损有不同特点。以胆管酶升高为主,治疗也与病毒性肝炎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5年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5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了解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5例中9例肝移植术后HCV复发,血清中检测到HCVRNA,和(或)出现病理肝活检组织学改变。3例死亡皆因HCV复发不能控制所致。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例,HCVRNA血清滴度在治疗后1周皆明显下降。结论:HCV复发是目前肝移植术后一个普遍而又处理棘手的问题。控制并减少HCV复发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提高丙肝肝移植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不同位点变异及基因型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1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并分析这些病人干扰素治疗(IFN-α2b 3MU,每周三次,疗程6个月)前血清标本中的病毒X基因和前c/c基因的DNA序列。结果:所有发生T^1762-A^1764突变的5例病人对干扰素治疗均有应答,而其余12例病人中仅2例有应答。在5例既有前c区A^1896变异又有c区抗原决定簇aa107—118变异的病人中,4例无应答,1例有应答。其他3例有A^1896位点变异的病人中,2例同时伴有1~2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有应答,而1例伴有5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无应答。应答的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而抗HBc—IgM滴度高。所有病人的血清HBV DNA基因型均为B型或C型。结论:提示HBV基因变异、血清病毒载量和抗HBc—IgM滴度等可能是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但有待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