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黄褐斑黄褐斑又名"肝斑"、"蝴蝶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黄褐色或淡黑色斑块,好发于面部,女性多发,具有病程缓慢,倾向复发的特点,是多发性损容性慢性皮肤病。采用背腧穴刺络拔罐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复方麦饭石祛斑霜治疗面部黄褐斑,雀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诚  王秀云 《中医研究》1997,10(3):36-37
复方麦饭石祛斑霜治疗面部黄褐斑、雀斑河南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宋诚王秀云张静荣主题词%复方麦饭石祛斑霜/治疗应用黄褐斑中医药疗法黑变病/中医药疗法黄褐斑、雀斑是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对人的容貌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寻求一种使用便利、疗效好、无...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属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育龄期女性较多。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现就我院采用中医药治疗护理黄褐斑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复白液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肝斑、黧黑斑等。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由于影响美容 ,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目前黄褐斑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 ,大多以局部外用对症治疗为主。笔者采用中药制剂复白液外用为主治疗 4 2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血瘀”是黄褐斑形成的主要原因。面部为十二经脉气血汇集之处,面部的荣华离不开气血的滋养及经络的运行通畅。经脉作为经络系统主干在内运行气血津液,络脉作为其分支横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津液,贯通经脉。皮肤血络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对皮肤络脉认识基础上,注重皮肤血络、气络、津络相辅相成,认为皮肤气络、津络均依附于皮肤血络,强调皮肤血络是关键枢纽。基于皮肤血络理论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思路进行探讨,认为痰瘀凝络是其核心病机;外邪伤络、内伤七情、体质易感是其发病原因;病机本虚标实,本为“气络虚”和“血络虚”,实为“血络痰瘀”;中医药治疗可内调外治,内调应审证求因、通补兼施,外治可经皮给药、直达病所,且注重花-藤-虫-胶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黄褐斑是一种面部出现对称性黄褐色、淡黑色斑或斑点的无自觉症状的色素异常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黧黑斑""面皯""面尘"等。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常于日晒后加重。中医药在黄褐斑的治疗上有其独特优势,现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概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早有论述,《外科正宗》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现代认为本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多  相似文献   

7.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于中青年女性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于日晒后加重。患者虽无明显不适,但易造成严重思想负担。目前,国内外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西医治疗以表皮化学剥脱为主,见效虽快,但易复发;而中医疗法效果明显,且不易复发。中医治疗黄褐斑独具特色,通过辨证分型、因证施治,采用内治、外治与内外兼治等多种综合疗法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检索了国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相关的期刊文献,通过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及常见治法和方药的文献研究,探寻和分析治疗黄褐斑临床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以期能为其防治提供更多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外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从病因病机、中药内、外治法,内外合治法,耳压法,背俞穴及针刺疗法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概况,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俞穴刺血拔罐法治疗黄褐斑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沉着病,好发于面部,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俗称蝴蝶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面尘”,多与妊娠、月经不调、内分泌功能改变、神经衰弱或日晒等诱发皮肤黑色素细胞功能亢进因素有关。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背俞穴刺血拔罐法治疗黄褐斑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药内服及皮肤美容治疗黄褐斑刘世琴,齐锡位主题词黑变病/中医药疗法,外治法黄褐斑是一种较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面”、“黧黑斑”、“面尘”。它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以淡褐色或淡黑褐色斑片蝴蝶状分布于面部,常对称、好发于双颊、眉额,故又叫“褐斑”...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斑属中医“黧黑斑”、“肝斑”、“面尘”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好发于面部,呈蝶翅状,轻者呈淡黄色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以眼部下外侧多见;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似面罩般遍布于面部,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笔者就近几年国内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褐斑是面部出现对称性褐色斑片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杨智荣教授认为女性黄褐斑的发生主要源于肝脾肾三脏失和,血行瘀滞。临床治疗时以"调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燕红 《河北中医》2014,(3):476-478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出现褐色斑的色素异常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特点是面部对称性色素斑,无自觉症状,常于日晒后加重。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黧黑斑、面皯、面尘。由于黄褐斑发于面部,影响面部美观,给部分患者带来了严重的思想负担。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满意疗法,而中医药在黄褐斑的治疗上有其独特的特色与优势。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皮肤黑变病系主要发于面部的黑褐色色素沉着皮肤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其发病涉及过度的日晒、人为抠擦、滥用化妆品、失眠熬夜、忧思抑郁、焦虑烦躁等诸多因素。此病在临床较为少见,治疗也较为棘手。西医对皮肤黑变病尚无有效治疗措施。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特色,且收效甚佳。曾斌芳教授从事中医药临床和理论研究30余年,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对皮肤黑变病的中医病机辨治颇有心得,兹籍验案一则予以总结其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骨伤科临床常见退行性疾病。目前,常用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OA有着确切疗效,亦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黄桂成教授临证三十余年,对OA的中医药治疗有着深入研究,常运用络病理论治疗OA,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则从OA发于络病的理论依据、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详细论述黄桂成教授运用络病理论治疗OA的学术思想,以飨于同道,服务于病患。  相似文献   

16.
张志荣 《中医研究》2011,24(10):58-60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黄褐斑~([1-2])是多见于中年女性的一种面部色素沉着性皮损,好发于两侧颧颊部,严重影响美观,无其他不适症状。本文采用疏肝调气针法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34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肝郁气滞型黄褐斑女性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34例,年龄23~43岁,平均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褐斑是指由于妊娠、内分泌紊乱、药物、日晒或其它相关疾病如肝病、甲状腺疾病、妇科肿瘤等继发出现面部片状褐色、黄褐色斑片,影响美容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疾病.十余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从发病机理、辩证论治、外治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尤其是以健脾、疏肝、补肾、养血活血等为主的中药疗法对治疗黄褐斑的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医疗美容界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西医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疗效不理想,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内部分学者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机制进行了较多的实验研究,但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总体上单味中药研究较多,复方中药研究较少.目前的复方研究绝大部分局限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传统经验方.笔者归纳总结了近10 a来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用药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温肾助阳治疗黄褐斑蒲永文(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蒲永蕙(四川绵阳城郊乡计生站四川621000)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皮损多呈蝶形,分布于面部、前额、两颧部,为淡褐色至咖啡色斑片,境界明显。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