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CD105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3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2~3月,随访中出现复发转移及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中CD105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初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清CD10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放疗前比较放疗后血清CD105水平明显降低(P〈0.01);临床III+IVa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清CD10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清CD105水平在T、N及临床各分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随访中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其治疗前、后血清CD105水平均较未出现复发转移患者低(P〈0.01、P〈0.05),放疗前CD105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N分期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且N分期为N2+N3的患者其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性是N分期为N0+N1患者的8.975倍.结论血清CD105水平可以作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肝癌细胞株 SMMC-7721中膜抗原CD133、CD105的表达情况并对不同亚群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体内外实验研究。方法以含10%胎牛血清的 DMEM 对SMMC-7721株细胞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分选检测CD133、CD105在SMMC-7721中表达情况并分选出CD133+/CD105+、CD133+/CD105-、CD133-/CD105+、CD133-/CD105-4个亚群;CCK-8和 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4个亚群和未分选细胞组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5组细胞成球能力;裸鼠成瘤实验了解 CD133+/CD105+、CD133-/CD105-亚群和未分选组的成瘤能力。结果流式细胞仪分选的 CD133+/CD105+、 CD133+/CD105-、CD133-/CD105+、CD133-/CD105-4种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为1.61%、0.01%、97.88%和0.50%。 CD133+亚群的增殖和成球能力较 CD133-亚群及未分选细胞组强,而CD105+亚群侵袭能力较 CD105-亚群及未分选细胞组强。CD133+/CD105+组与CD133-/CD105-组及未分选细胞组相比成瘤所需的时间短、所需细胞数少、成瘤的体积大。结论 CD133在人肝癌细胞株 SMMC-7721中的表达与其增殖成球能力有关,CD105与其侵袭能力有关,CD133+/CD105+具有体内高度的成瘤能力。 CD133+/CD105+亚群在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CD133+/CD105+细胞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0例健康者CD45-/CD133+/CD105+细胞比例,分析其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水平较术后及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0)。术后复发组术前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水平高于术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比例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CD133与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r=0.846,P<0.05)。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比例>0.5%者术后生存率较细胞比例≤0.5%者下降(P<0.05),CD45-CD133+细胞比例>1.1%者术后生存率较细胞比例≤1.1%者降低(P<0.05),CD45-CD105+细胞比例>36%者术后生存率较细胞比例≤36%者降低(P<0.05),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表达水平、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肝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表达水平降低是肝癌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是潜在的抗癌靶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65例NSCLC患者以及30例正常人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并比较35例 NSCL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NSCLC患者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与NSCLC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关,Ⅳ期NSCLC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P<0.05~0.01),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0.01),Ⅱ期明显高于Ⅰ期(P<0.01),Ⅰ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NSCLC患者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CD105检测可能有助于指导NSCLC临床分期和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斑块在血管超声(IVUS)下的特征及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在SA及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127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CAG结果阴性者纳为对照组30例;SA组50例;UA组47例.均测定血清CDl05水平.抽取其中31例SA患者、31例UA患者行冠脉IVUS检查.结果 IVUS显示SA组病变处主要为稳定型、纤维性斑块,UA组主要为不稳定型、脂质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SA组12.0%,UA组18.0%,P<0.05).UA组的偏心指数(EI)显著高于SA组(uA组0.82±0.55,sA组0.54±0.23,P<0.05),有以正重构为主的趋势.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UA组显著高于SA组(4.06±0.19)μg/L,(3.47±0.17)μg/L和对照组(2.57±0.54μg/L,P<0.01);不稳定型斑块组(4.01±0.18)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组(3.22±0.16)μg/L,(P<0.01).结论 SA患者及UA患者的冠脉斑块在性质及结构特点不同.可溶性CD105参予动脉硬化的形成,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的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Selding技术,在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结果: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介入治疗全过程。术后未发生1例局部渗血等意外情况,患者局部亦无疼痛。经术后复查,患者原有肿块均有不同程度减小。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和精心护理,利用该方法治疗显著,能及时的为病人解除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105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HCC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随访1年以上患者32例(分为1年内有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105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5在边缘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1、8、2例,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边缘癌组织CD105的阳性表达率与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04).1年复发组边缘癌组织微血管密度IMVD-CD105(53.69±12.16)明显高于1年未复发组(37.80±16.62),差别有显著意义(t=3.37,P=0.002);而癌旁组织IMVD-CD105的表达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t=1.52,P=0.199).中心处癌组织中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为(0.45±0.02),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0.26±0.02)(P<0.05);肿瘤边缘处癌组织中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为(0.65±0.08),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P<0.05).边缘癌组织CD105 mRNA高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有关(t=4.34,P<0.01);中心处癌组织CD105 mRNA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无关(t=0.93,P>0.05);边缘癌组织IMVD、CD105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癌肿的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 CD105-IMV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肝细胞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HCC边缘处癌组织CD10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且其表达与肝癌的术后早期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可溶性上皮钙粘蛋白(SE-Cadherin)水平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6例HCC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E-Cadherin水平及21例正常健康人血清SE-Cadherin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E-Cadherin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正常健康人血清SE-Cadherin水平不高,结论:血清SE-Cadherin 水平的测定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指标,并有可能成为预后评判和复发指标。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主要是指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每年全球肝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病死率位居第3位。据估计我国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人数约占全世界肝癌总数的55%。由于肝癌发病隐匿,以及肝硬化、肿瘤大小、部位、数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凌怡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6(5):84-85
为探讨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回顾分析总结68例病人的护理经过,通过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穿刺处及术侧肢体情况,给予正确饮食指导及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本组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病人能正确对待介入治疗积极配合,症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生存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我科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采用肝癌介入治疗肝癌患者276例。2组病例进行随访5年,观察2组病例1、3、5年生存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病例1、3、5年生存率P〈0.01有显著的差异性。结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生存率与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的临床分期有着直接的关系,肿瘤体积越大、肿瘤分期越重的患者生存率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6.
17.
18.
原发性肝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HCC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仅有20%30%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已失去手术机会的HCC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与系统性全身化疗相比,TACE的不良反应较小,并且可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分子靶向药物、载药微球、高强度聚焦超声等)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简称为肝癌),被发现时已有肝内播散及合并肝硬化,有95%的病人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原发性肝癌对放疗不甚敏感,大多数病人用化疗药物治疗,疗效好,毒性低.我科从1999年6月-2002年6月,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共计29例,现将治疗和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癌症之一,由于肝癌具有易早期转移、并发肝硬化、多中心发生等生物学特性,极大限制了手术切除方法的应用。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导管技术和导引穿刺技术的进步,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开辟了治疗肝癌的一条新途径,它既能延长不能手术切除肝癌忠者的生存期,又可使部分患者获得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但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常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这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都会直接影响TACE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对治疗康复的信心。这就为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护理课题.降低和缓解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是配合TACE治疗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了我科2003—2005年4月39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早期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