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采用血栓弹力图观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13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120例接受PCI治疗并联合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患者作为联合用药组,15例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单独用药组)分别单独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8例)或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组,7例)。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结果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61.66±21.44)%,高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5.23±13.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AA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5.52±24.61)%和(58.67±22.75)%,高于阿司匹林组AA途径和氯吡格雷组ADP途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用药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良好率)均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组(40.00%郴12.50%,26.67% vs 0,P均〈0.01)。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但氯吡格雷稍差,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血栓弹力图是评价血小板抑制率的有效工具,可根据AA/ADP抑制率的情况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而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住院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9例老年(年龄≥60岁)ACS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75mg/d,5d以后采血,通过TEG方法测定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为氯吡格雷抵抗,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1.2%(34例),有10.1%(11例)发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组与非抵抗组间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应用药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氯吡格雷抵抗组中无吸烟史的患者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此外还观察到女性(P=0.052)患者有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趋势。【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ACS患者中,31.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这一现象不受年龄、合并疾病、服用药物等影响,而阿司匹林抵抗或从未吸烟的患者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概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79名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天以上,分别用ADP和从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用光学法(广为使用的方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1.4%(n=9)。阿司匹林抵抗组高血压患者的比率(44.4%)与阿司匹林敏感组(25.0%)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要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高血压患者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这提示这类患者要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加大阿司匹林的剂量或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及药物依从性评价表调查75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结果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存在不遵医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占44.0%,主要为漏服占。28.0%。75例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知识了解的总分为(26.36±2.85)分,其中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副作用及不服用的不良后果的知识了解不多。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中位分值为15.61分,完全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占56.0%。75例患者,不遵医服药的主要行为为漏服占28.0%。不同支架置入的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种类、患者对服药持续时间的了解程度及家庭功能患者药物依从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依从性与支架置入时间呈负相关(r=-0.304,P〈0.01),与对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持续时间的了解情况、家庭功能呈正相关(r=0.259,0.266;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后,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启动家庭支持系统,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将79例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9例,入院后3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后改为100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集聚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集聚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7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集聚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ACS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7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脶)。结果137例患者中AR发生率为22.63%(31例),ASR发生率为17.52%(24例),AR+ASR发生率为40.16%(55例).AS发生率为59.85%(82例)。AR+ASR组中的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较As组多(P〈0.05);AR+ASR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AS组(P〈0.05),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有高于AS组倾向(P〉0.053)。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AR+ASR发生率为40.16%;AR或ASR者血浆胆固醇浓度较高;精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R或ASR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抗凝剂与抗血小板剂预防老年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3例老年缺血性小卒中患者(≥60岁)随机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一般措施及安慰剂治疗,抗凝组加用华法林,抗血小板组加用阿司匹林。分别在发病后I、3、6个月时比较各组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1、3、6月时卒中复发率为21.57%,29.42%,37.25%,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分别为3.92%、9.80%、13.73和5.88%、11.77%、19.61%,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复发患者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有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须及早进行二级预防,用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不同时间点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的ACS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术前2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600mg,术后在服用阿司匹林基础上,A、B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75mg/d治疗30d.30d后所有患者接受75mg/d氯吡格雷治疗直至术后1年。分别于服药前,术后第1、2、7、30天采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监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I);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浓度。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第1天2组PA、PAI和sP—S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第2、7、30天上述指标2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PA、PAI和sP—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个月,A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3.33%VS3.33%,P〈0.05),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50mg/d维持量氯吡格雷可降低ACS行DES植入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术后近期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宗永忠  施亚明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45-164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175例P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护理的理念,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全程护理,并注重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PCI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结果实验组PCI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依从性高于对照组(96.63%vs 87.21%;94.38%vs 83.72%;P〈0.05);实验组PCI术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82.02%vs 61.63%;78.65%vs 52.33%;P〈0.01)。结论积极科学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PCI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进而降低PCI术后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华法林对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65岁以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华法林组(n=65)和阿司匹林组(n=61)。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初始剂量3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根据INR监测情况调整剂量,随访分析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强度的关系并与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200mg/d)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5±0.69)mg。用药期间发生血栓栓塞华法林组为3例(4.61%),阿司匹林组为9例(17.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4例(6.15%),阿司匹林组4例(6.56%)(P〉0.05);2组低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例(4.34%),阿司匹林组3例(15.00%)(P〉0.05),而2组高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2例(4.76%),阿司匹林组6自(14.63%)](P〈0.05),而各亚组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维持在2.0~3.0是有效安全的。有必要对确诊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65岁以上具备高危因素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内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并分析与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的实施,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在14个城市的51家医院进行调查,对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利用电子问卷采集临床资料,对经临床试验证实明确推荐用于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调查的13078例冠心病患者中87.6%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肌梗死患者服药率为89.2%。既往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比例较高(94.0%)。各种抗血小板药物中,阿司匹林使用最为广泛,氯吡格雷次之,服药率分别为86.1%和24.6%。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1年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治疗率为81.0%(2058/2543),其中2009年较2007年有显著增加(86.0%vs.75.9%,P<0.001)。结论本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国内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与欧美国家使用情况相当,然而在女性及老年人群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尚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2.
社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出院服药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再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并在社区护理干预后1年评定两组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总遵医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25例确诊为ACS急诊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B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Bid;C组(n=41):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西洛他唑50 mg Bid。利用全血电阻抗法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的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I前、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计算并比较CR的发生率,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 B组与C组的C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6.7%vs.14.6%),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35.7%)(P〈0.05);B组和C组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5±7.4)mg/L vs.(12.8±7.1)mg/L,(9.2±6.8)mg/L vs.(8.5±6.3)mg/L],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16.7±6.3)mg/L,(11.8±5.4)mg/L,P〈0.05];B组和C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4%,2.4%)vs.16.7%](P〈0.05);C组出血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14.6%vs(.2.4%,2.4%)](P〈0.05)。结论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均明显降低ACS急诊PCI术后患者CR发生率和hs-CRP水平,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西洛他唑方案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倍氯吡格雷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冠心痛(coronary heart ch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将我院2007年2-9月15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和老年组(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且男性患者较女性冠状动咏病变程度为重,中青年组较老年组高血压患病率低.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青年组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构成比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中青年冠心痛患者,以男性为主,对其早期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情景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预防的作用.方法 将511例心血管内科监护室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1例和干预组260例,对照组按心血管内科常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预防便秘的指导,干预组除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外,针对冠心病患者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给予情景式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便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第1~3天、第3~5天和第5~7天便秘发生率分别为0.76%,0.38%,0.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8%,4.3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17,8.901,8.901;P <0.05);1个干预周期内,干预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0.38%,低于对照组的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0,P<0.05).结论 系统的情景式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预防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发生,并减少因便秘而引发的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青年AMI(≤45岁)患者102例(青年组),老年AMI(60~75岁)患者100例(老年组),从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发症及预后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男性、吸烟史、饮酒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甘油三酯(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高尿酸(UA)为青年组危险因素;老年组多存在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空腹血糖水平高。青年组有明确诱因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52.0%(53/102)vs 28.0%(28/100)(P0.01);青年组发生典型心绞痛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3%(87/102)vs 78.0%(78/100);青年组出现胸闷明显高于老年组31.4%(32/102)vs 16.0%(16/100)(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组罪犯血管分布和血栓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青年组AMI多发生于前降支55.9%(57/102);青年组AMI单支病变、局限狭窄多见(P0.01);Gensini病变积分低(P0.05);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并发症少,尤其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低,1周内病死率低(P0.01)。结论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吸烟、饮酒、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TG、高UA及HDL-C降低,劳累和饮酒为主要诱发因素,单支、局限病变多见,Gensini评分低,并发症少,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7.
年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年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将54例PCI术后老年患者按年龄分为年轻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高龄老年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52%)明显高于年轻老年组(18%,P〈0.001),高龄老年组APIT(168.7±5.7)s,明显较年轻老年组(131.3±7.6)s延长,P〈0.01。结论年龄是影响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因素。护理对策:对于〉75岁老年患者PCI术后常规使用约束带固定术侧肢体,慎用抗凝剂,各种穿刺后压迫穿刺部位不少于15min,加强术后观察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两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腰1~腰4及右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腰1~腰4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分别为(0.73±0.12)g/cm^2、(0.76±0.14)g/cm^2、(0.82±0.22)g/cm^2、(0.81±0.21)g/cm^2、(0.71±0.12)g/cm^2,未合并冠心病组骨密度分别为(0.86±0.17)g/cm^2、(0.92±0.22)g/cm^2、(0.96±0.23)g/cm^2、(0.98±0.25)g/cm^2、(0.80±0.13)g/c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8、-4.32、-3.27-3.67、-4.30,P均〈0.05)。调整了年龄、体重指数、血脂、血钙、血磷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和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R=3.80,95%CI:1.50~9.61,P〈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降低可能跟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