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发移植术治疗秃发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文国  纪黎明  吴学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12):767-767,768,I0001
目的应用自体毛发移植术对秃发进行治疗并观察中、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2月~2005年7月的638例患者,其中雄激素源性秃发522例,瘢痕性秃发116例,均采用自体毛发移植术治疗,并定期随访。结果移植毛囊成活率分别为96.83%(男性雄激素源型秃发),95.73%(女性雄激素源型秃发),90.52%(瘢痕性秃发)。随访6~68个月未见移植毛发再次脱落。医生满意度为95.14%(607/638),患者满意度为97.49%(622/638)。结论毛发移植技术是一项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于雄激素源性秃发和瘢痕性秃发的治疗,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瘢痕性秃发是一组毛囊被结缔组织取代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瘢痕性秃发病情隐匿反复,早期以控制原发病为主,晚期病情稳定可考虑外科修复,术后需长期随诊、药物维持治疗。继发性瘢痕性秃发多继发于烧伤、手术,瘢痕稳定后可考虑手术治疗。本文就毛发移植治疗瘢痕性秃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毛发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毛发移植的历史 1800年Baronio成功地在动物身上进行了自体毛发移植:但Dom Ungel(1882年)第一个在临床上用自体毛发移植治疗秃发获得成功:1939年,日本皮肤科医生0kuda应用打孔白体毛发移植法对200例患者进行了治疗,适应证主要是瘢痕性秃发(包括头部、眉毛及胡须等)。这个方法与后来0rentreich的治疗方法几乎相同,随后,Tamura(1943年)和Fujita(1953年)相继  相似文献   

4.
近年显微毛发移植技术不断提高,移植后毛发生长更加接近于自然分布状态,成活率明显提高,而自体显微毛发单位移植技术治疗瘢痕性秃发仍存在疗效差异,不同类型的瘢痕疗效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4年7月—2014年12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因头皮烫伤愈合遗留的大面积瘢痕性秃发2例。根据秃发及正常头皮的面积选择扩张器大小,将扩张器置入帽状腱膜下,放置引流管,7 d后开始向扩张囊注液,注液总量据瘢痕秃发面积而定,一般修复1 cm2头皮,需要注水4 m L。行扩张器取出、瘢痕秃发切除、头皮皮瓣转移术。结果临床治疗2例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病人,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修复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发际缘瘢痕性秃发破坏了颜面部轮廓平衡,严重影响美观。传统的组织扩张、切除术、缩减术等都不能完全解决发际缺发的美学问题,甚至继发前额瘢痕畸形、瘢痕增生等问题。近年毛发移植技术已从毛囊单位移植术(FuT)发展为毛囊单位提取术(FuE)。我们采用FuE技术移植毛发,重建发际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钻孔微小头发移植体移植治疗秃发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2000年5月对28例患者进行钻孔法自体微小头发移植术治疗秃发。其中雄性秃发18例,疤痕性秃发3例,前额发际线过高7例。结果:18例患者经过术后6~9个月的随访,移植头发存活率高。其中7例患者进行2次种植,1例患者进行4次种植。结论:应用钻孔法微小头发移植体治疗秃发,移植头发易存活,外观自然,但一次种植仍显稀疏,往往需二次或多次种植。  相似文献   

8.
毛发疾病     
20 0 2 0 4 0 2 脂溢性秃发的病因探讨 /张怡明 (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2 0 0 1,7(3) .- 117采用患者秃发区皮肤组织免疫组化定位染色法 ,进行性激素受体检测 ,同时测定血清中微量元素 Fe、Cu、Zn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 ,并结合问诊调查 ,探讨脂溢性秃发 (脂秃 )的病因。脂秃患者秃发区雄激素受体 (A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 ,但与家族史无关 ,约 35 %脂秃患者秃发区头皮组织无 AR阳性表达。脂秃患者血清中 Fe元素及 SOD的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减少。认为脂秃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时岩 )2 0 0 2 0 4 0 3 裂隙法微小头发移植体治疗男性秃发的临床研究 /欧阳春 (中山医大家庭医生医学美容中心 )…∥中国美容医学 .- 2 0 0 1,10 (4) .- 30 3~ 30 52 7例男性秃发患者进行 30次自体微小头发移植术 ,其中 2 4例进行 1次移植 ,3例进行 2次移植。供区一般在枕后隆突下将宽为 1~ 2 cm的头皮条形切取后再分割成 1~ 2 mm宽的头皮片 ,然后再植入秃发区。结果 2 0例术...  相似文献   

9.
瘢痕削除后刃厚皮片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面积、非功能部位增生性瘢痕虽然不影响功能,但其外观及伴随的疼痛不适等会对患者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观念的改变,患者当中很多人要求手术治疗。1997年~2000年,我们采用瘢痕削除,刃厚皮片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1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2~35岁;瘢痕产生的原因为烧伤后遗者11例,厚中厚皮片取皮后供应区愈合后遗者7例;瘢痕分布:大腿10例,小腿5例,前臂3例;瘢痕面积为300~1500 cm2;瘢痕持续时间3~4年,均处于成熟期[1];瘢痕高出皮面0.3~1.…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9岁,出生时右颞侧即有一斑秃样秃发区。出生后不久在此秃发区前方长一蚕豆大小结节,手术切除后形成瘢痕。平素身体健康,无家族性遗传病史。多年来两处一直未长头发,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检查:右颞侧两个秃发区(图1),分别是类圆形手术瘢痕(2 cm ×2 cm)和长条形秃发区(1 cm ×4 cm)。两处秃发区头皮均无发红、脱屑等。切取两处秃发区头皮行组织病理检查。病理表现:瘢痕处部分真皮纤维组织增生,附属器减少,可见毛囊索(图2),符合瘢痕。脱发处表皮、真皮未见明显异常,毛囊数量正常,但毛囊毳毛化,无炎症浸润(图3),结合病史,考虑颞三角形脱发可能。1个月后加测毛发镜:两处偏振光下均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表明尚有一些炎症(手术取材引起)。瘢痕区油脂分泌正常,未见毛囊开口,并可见数个黑点(图4)。秃发区油脂分泌正常,可见一些细而软的毳毛,无黄点征、黑点征、惊叹号样发等(图5)。结合病史、组织病理及毛发镜检查,秃发区诊断为颞三角形脱发,另一处为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11.
烧伤或外伤引起的增生性瘢痕挛缩,临床治疗有的比较困难。对于影响关节活动的功能部位增生性瘢痕挛缩,常需做整形手术切取中厚皮片或皮瓣移植,但取皮区还会形成新的瘢痕。增生性瘢痕是烧伤后期治疗的一大难题[1]。我们应用薄层头皮 脱细胞异体真皮复合移植修复功能部位瘢痕挛缩,效果满意。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6例。其中4~12岁,6例;16~23岁,8例。18个手术部位,其中腕关节5例、肘关节5例、手背部4例、膝关节后侧3例、踝关节1例。伤后距离手术时间8~20个月。复合皮移植最大面积32 cm×10 cm,最小面积10 cm…  相似文献   

12.
头部烧伤、烫伤、创伤、头皮局部感染或头皮肿瘤常导致瘢痕性秃发,大面积的瘢痕性秃发治疗上通常比较困难。头皮组织扩张术是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植于正常头皮组织下方,经过一定时间的扩张后增加了正常头皮的面积,再将其设计成各种皮瓣的方式用于覆盖切除瘢痕后的继发性头皮缺损,修复效果良好。我科2000~2004年应用皮肤组织扩张术治疗大面积瘢痕性秃发4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0074 前额纤维化性秃发的特征及治疗吴园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范卫新//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45(4).-312~315前额纤维化性秃发(FFA)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淋巴细胞性瘢痕性秃发,由Kossard在1994年首先提出。其特有的临床表现为:额颞部发际线后退和眉毛脱落,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所以开始将该病命名为绝经期后女性前额纤维化性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CO_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43例皮肤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给予单纯手术治疗,B组(14例)手术后联合硅胶瘢痕贴外用,C组(16例)手术后每月予CO_2点阵激光治疗一次及外用硅胶瘢痕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对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并进行分析统计,评价疗效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8.46%、64.29%、87.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治疗前VSS评分分别为(9.85±2.51)、(8.86±3.68)、(10.00±3.54),治疗后评分为(6.92±3.86)、(4.21±3.62)、(4.19±3.31),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C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SS评分下降差值分别为(2.92±2.02)、(4.64±1.45)、(5.81±1.64),三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组间比较:A组与B组、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C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皮肤浸渍是常见不良反应。结论增生性瘢痕手术后及时联合CO_2点阵激光和硅胶瘢痕贴外用,可有效改善瘢痕的特性,减少瘢痕的增生,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刃针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2月本院就诊的56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联合刃针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CCA权重评分,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表(GAIS),临床有效率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ECC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ECCA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GA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有效率53.57%,对照组有效率2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 刃针与超脉冲CO2点阵激光的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式探讨4-羟苯基维胺(HPR)联合应用超声波对增生性瘢痕组织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探索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新方法。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分别设立对照组、4-HPR组、超声组、4-HPR+超声组,增生性瘢痕形成后分别进行治疗。4-HPR浓度分为2μmol/L、20μmol/L,超声强度分为超声有效声强为0.5 W/cm2,脉冲持续2ms(P2档);超声有效声强为0.75 W/cm2,脉冲持续3 ms(P3档);超声有效声强为1.25 W/cm2,脉冲持续5 ms(P5档),分别照射每个部位持续1、3和5 min,每7 d治疗1次,共进行4次。治疗结束1周后,经手术采集瘢痕组织,添加Brd U进行培养3 h,用10%甲醛固定,石蜡切片,用Brd U免疫组化的方式,检测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HPR和超声照射对增生性瘢痕组织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μmol/L 4-HPR的低剂量联合应用超声波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4-HPR以及超声联合治疗能抑制增殖性瘢痕组织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体显微毛发移植治疗永久性秃发的效果。方法应用毛发移植术对146例秃顶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平均3个月生长出新发,移植毛发成活率大于90%,经过1~2次毛发移植手术,秃发区头发密度、发型等较为理想。结论应用自体显微毛发移植治疗永久性秃发的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联合山豆根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于我院的5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山豆根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北卡罗来纳大学(UNC)瘢痕量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IQL)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VSS和UNC瘢痕量表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LQ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联合山豆根治疗增生性瘢痕可有效降低VSS、UNC瘢痕量表评分,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脉冲染料激光(PDL,585 nm)联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CO 2FL,10600 nm)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对20只雌性新西兰大耳兔进行造模,每只兔耳共有8处瘢痕,其中2处为对照,2处给予脉冲染料激光、2处给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2处给予联合治疗,两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两组于治疗14天和28天后,检测瘢痕的瘢痕增生指数(SEI)、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面积、细胞凋亡以及TGF-β1、Smad3表达的水平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SEI指数、成纤维密度指标、胶原纤维面积、TGF-β1、Smad3表达明显低于脉冲染料激光组、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组及对照组(均P<0.05),细胞凋亡率高于上述3组(均P<0.05)。结论:PDL联合CO 2FL激光对增生性瘢痕的干预效果优于脉冲染料激光和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3 2 磷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 4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瘢痕术后局部3 2 磷敷贴治疗、瘢痕术后3 2 磷胶体注射治疗、瘢痕局部3 2 磷胶体注射治疗及瘢痕局部3 2 磷敷贴治疗。结果 瘢痕术后敷贴2 3 磷治疗治愈率最高 ,复发率最低 ;单纯3 2 磷敷贴治疗治愈率低 ,复发率最高。结论 采用手术切除后的3 2 磷敷贴治疗、瘢痕术后3 2 磷胶体注射治疗或瘢痕局部3 2 磷胶体注射治疗方法是治疗瘢痕增生性病变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可根据瘢痕大小、深浅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