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强调外感热病状态辨识应以虚实为纲,结合热病之因(外邪与病之宿主)、热病之机、热病之势,从而全面识别疾病之状态;并顺应正、邪趋势,先期干预(先期扶正与谋邪出路)以助正祛邪,祛邪外出,达扭转结局,治愈热病之目的。临证中若能掌握其中要领,将对提高外感热病临证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正《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曰:热病者,伤寒之类也。此之言热病,乃冬令严寒,人触冒之,感而即病之谓,而非夏时暑病为热病之比。夏时热病,今夏至后,天令暑热炎蒸之邪,感伤于人,与冬时伤寒之热病,大不侔也。冬寒之热病,自表而入,夏暑之热病,自内而发。病不同时,故治法亦异。辛温发表与寒凉清解,有不可同日语矣。自王叔和序《伤寒论》而曰: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夏至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相似文献   

3.
热病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与疫疠之邪而引起的热性疾病,又称外感热病.祖国医学研究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有三部专论,是极为重要的,它们是《素问·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叶天士的《温热论》.这三部专论,都是划时代的代表作,它们标志着外感热病理论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三大里程碑.一、《素问·热论》开创了热病辨证理论的先河.《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指出热病是属于伤寒的范畴,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伤于寒"所致.显然这里的"伤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46-1947
目的:从《黄帝内经》热病五十九俞出发,从腧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以及与针灸诊治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方法:手工检索《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王冰、张介宾考注。结果:研究发现热病五十九俞在所属经脉上多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所在部位上多分布于头部、腰背部;针灸证治上与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结论:由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的不同,热病五十九俞具有清诸阳之热、胸中之热、胃中之热、四肢之热、五脏之热等不同的清热作用。据此,可为针灸临证治疗热病选取"同功穴"配伍,提供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热病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急性病,包括了《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论述的各种传染性及非传染性急性病,故又称外感热病。热病的概念是根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和"人之伤于寒也  相似文献   

6.
温病识要     
一、辨名素问热病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则明非一病,言凡属热病皆由伤寒而致,不同时季之热病,皆由伤于寒而成,此伤寒非病名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此所说伤寒有五之伤寒,亦为病之原因,而非一个疾病名词。其有五中  相似文献   

7.
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凉解表是温病学派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方法 ,经临床实践证明有实效。然而 ,明清温病学说成熟之前 ,人们受广义伤寒学说的影响 ,普遍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即用经方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广义伤寒的太阳表证。而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用之不当 ,则易变成坏病 ,形成弊端。所以 ,历代医家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逐渐认识了辛凉解表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既发展了外感热病学说 ,又丰富了外感热病表证的治疗方法。1 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老中医万友生教授致力于中医热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数十年,集历代医家之大成,在其《寒温统一论》的基础上,新近又著成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合壁的《热病学》。精辟地揭示了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证治规律,使中医热病理论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中医热病临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内外合壁发展创新《热病学》在文体格局上,摆脱了历代各家寒温原文的束缚,打破了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传统观念的界限,根据临床实际,独  相似文献   

9.
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津液对热病的治疗及其预后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热病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伤津耗液的病理变化,同时,阳热之邪又必须借助于充足的阴津方可制胜。广义伤寒乃热病之属,在其发展过程中,即使所受之寒邪亦每可化火伤阴。然仲景立论,于扶阳气、驱寒邪诸法,历历在目,而存津液之秘旨,则潜移默化,渗透于字里行间,常为人所忽  相似文献   

10.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11.
<正> [篇题解释] 本篇是一篇最早的系统论述热病的重要文献。它对热病的成因、主证、传变规律、预后、护理、禁忌以及治疗原则等都作了论述,篇首即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提出了热病是属于伤寒的范畴。由于本篇以论述伤寒热病之六经病变为中心,故篇名“热论”。 [本篇主要内容] 一、热病的成因和预后。二、六经病的症状、传变规律、病愈情况及一般治疗原则。三、两感的症状和预后。四、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的病理、症状、治则及热病的禁忌。下面将本篇内容分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全书集此期医学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其于外感热病之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包括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转归等.其专篇论述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者,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论》、《寒热病》、《热病》等篇.而散在之有关论述,则于全书各篇中时可或见.系统总结其有关理论,于伤寒学术起源之认识不无裨益.故而在此就书中有关内容,简要撰述如次.  相似文献   

13.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14.
(十一)阳明热病傳少阳証 朱右:时值季夏,患生热病,医初投之以銀翹不效,见其有煩躁,治之以梔豉,又不效,約予往診。予见其高热、自汗,口干、舌絳,大渴欲飲,周身肤红,如中酒之狀(白睛亦水紅色),捫之肌肤热甚。周身自汗湿手,烦躁不安,小便黄赤,六脈洪大而数,此阳明热病,以白虎人参湯加花粉清之。白虎人参湯加花粉方:生石膏三兩(先煎)  相似文献   

15.
作为常见病的夏季外感热病,中医学在传统上归之于"暑病"之门。随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演进,今昔对比,夏季外感热病的证候特点和论治原则,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本文遥尊古典之医论医方,结合目前的学者观点和临床所见,试分析暑热病、阴暑病、暑湿病常见证候的理法方药,本文认为,应遵气化之清晰分野,从诸热、诸寒、诸湿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中的多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都属于外感热病的范畴。本篇通过"寒热病"与"热病"在六经分证、辨经论治、选穴配伍、针具选择等各各方面的比较,提出阳热之邪,重在泻之,针刺善"泻",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外感热病中,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温病学家称之曰:"邪汗",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灵枢·热病》篇为热病之专论,却以偏枯与痱之证治开篇,似与全篇内容无关,因此刘衡如先生认为:“本段在此,文义不属,昔已有人致疑,《甲乙》卷十第二下,移上《癞狂》篇‘骨清取井经也’之后。《太素》卷二十五列此于《热病说》中,恐错简已在杨氏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20.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主要强调了邪气不得外越的病机及其治法。自古以来,热病是否能用灸法治疗一直是各大医家探讨的热点。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阐述了因热邪积聚所致的痈疽可用灸法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也说明了灸法可用来治热病,佐证了“灸之所宜”的观点。张仲景则有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病在三阴宜泻,病在三阳宜针”,认为热病禁灸。《伤寒论》里有多种灸法治疗热病导致病情加重的病案,对后世影响颇深,使得部分医家反对灸治热病,认为其与内经所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相悖。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在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热邪伏于体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因势利导、开合腠理和引热外出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了“火郁发之”理论在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证明了灸法治疗热病的功效,可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