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窦内窥镜手术广泛用于治疗鼻疾病,由于鼻窦毗邻关系复杂,鼻窦镜手术的并发症并不亚于传统术式 [1].特别是复发性鼻息肉合并鼻窦炎病例的2次手术,通常的解剖标志会因前期手术、瘢痕及病变而改变,增加了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我们为972例行鼻内窥镜手术,56例发生并发症,为探讨并发症的发生机理,现将5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研究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接触导致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经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并通过鼻内镜手术纠正鼻腔解剖异常。术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鼻腔解剖异常以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变异及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最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治愈32例,好转23例,无效3例。结论鼻中隔高位偏曲及其邻近结构病变产生的黏膜挤压是鼻腔接触性头痛的主要原因,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修正性手术的解剖参照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需要再次进行的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称为鼻内窥镜修正性鼻窦手术(revisionsurgery)。这类患者鼻腔、鼻窦的正常解剖关系多被破坏,瘢痕组织形成,窦壁或气房间隔骨质增厚,以及术中出血较多等都为再次进行鼻内窥镜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并容易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鼻内窥镜下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标志的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方法:在鼻内窥镜下测量10个(20侧)尸头鼻小柱至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标志的距离;结果:各测量值左侧和右侧的均数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将测量结果与部分文献中的结果相比较,并探讨重要解剖标志的毗邻关系;结论:对有关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标志的测量数据及其毗邻关系的了解,有助于鼻内窥镜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方法和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是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极重要的解剖参考标志,所以强调术中保留中鼻甲。但中鼻甲自身解剖结构异常或存有病变,却可导致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并有可能成为鼻窦炎的发源地。本文综合了1213例接受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975例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查结果,并总结了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和术后随访的体会,归纳提出中鼻甲与上颌骨额突(钩突附着缘)及鼻中隔的解剖结构关系MFS分型及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方法。手术原则和方法主要采用矢状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分,并对其进行矫形的方式,重建MFS解剖结构关系。本文讨论了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处理的必要性,并强调指出在去除病变的基础上保留中鼻甲及其功能作用是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鼻源性头痛指因鼻腔鼻窦局部病变引起的头痛。传统的治疗方法侧重局部病变切除 ,但常因破坏正常解剖结构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 ,且由于相邻病变未能去除 ,复发率高。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对鼻腔鼻窦解剖生理的认识 ,鼻部手术已注重保持原有功能。近年 ,我们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 76例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76例中 ,男 4 7例 ,女 2 9例 ;年龄 1 6~ 58岁。病程 4个月~ 1 2年。均有头痛 ,且有明确的时间性和固定部位 ,头痛部位为鼻根部、前额、颞部、顶枕部或眶周钝痛。部分伴眼球发胀、视物易感劳累…  相似文献   

7.
因位于颅底的蝶窦解剖部位深在,以及蝶窦周围非常重要的毗邻关系,以往对于蝶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都十分棘手。近年来,由于CT鼻窦扫描在鼻腔、鼻窦疾病的常规应用使蝶窦病变的早期诊断更为可能,同时也为内窥镜下蝶窦手术提供了方便。我科自1995年12月~1998年11月在鼻内窥镜下对蝶窦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5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95~1998年我科共诊治了33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58例经鼻腔内窥镜下手术的蝶窦疾病患者,男40例,女18例。年龄16~69岁,平均为42.5岁。SO例或伴有全组鼻窦炎或前组、后组具窦炎、鼻息肉。…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1991年4月~1995年11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实施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手术5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4例,年龄28~72岁。手术方式为鼻内窥镜下肿瘤切除,酌情鼻窦开放。伴有同侧或对侧鼻窦炎性病变者同期行鼻窦开放手术。术后随访43例,失访9例,随访时间6~44个月。复发11例,占25.58%。文中就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术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认为应用鼻内窥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能较准确判断肿瘤来源及范围,因而能尽量彻底地切除肿瘤。手术经鼻内…  相似文献   

9.
放疗后引起粘膜变脆、瘢痕形成及解剖标志改变 ,增加了内窥镜鼻窦手术的难度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为研究放疗后患者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对 5年间 2 0 0余例因肿瘤行中面部放疗后发生顽固性鼻窦炎的 6例患者 ,进行了内窥镜鼻窦手术。 6例患者的照射剂量为 6 5 5 0~ 80 0 0 c Gy,放疗后均出现低热、流脓涕、鼻阻等明显的鼻窦炎症状 ,CT检查示鼻窦模糊 ,其中 1例发生双侧后鼻孔瘢痕闭锁 ,3例溢泪 ,1例发生严重中耳炎 ,均经内科治疗无效。手术是在放疗结束后 1年以上进行 ,包括至少是单侧全筛窦切除术及上颌窦造口术等内窥镜鼻…  相似文献   

10.
经鼻内窥镜鼻窦异物取出术刘华超韩德民王景礼周兵随着鼻内窥镜技术在鼻外科的应用,为鼻窦异物的临床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我院自1991年起经鼻内窥镜行鼻窦异物取出手术17例,均一次手术取得成功,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991年7月~1995年3月我科...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下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标志的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罗  秦建军 《耳鼻咽喉》1999,6(5):304-306
目的:为自内窥镜鼻窦手术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方法:在自内窥镜下测量10个(20砂鼻小柱至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标志的距离;结果:各测量值左侧和右侧的均数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将测量结果与部分文献中的结果相比较,并探讨重要解剖标志的毗邻关系;结论:对有关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标志的测量数据及其毗邻关系的了解,有 地鼻内窥镜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63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的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 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钩突、筛泡变异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病变最为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5年,46例头痛完全消失,15例术后头痛明显减轻,2例无效。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方法和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周兵  韩德民 《耳鼻咽喉》1997,4(2):67-72
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是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极重要的解剖参考标志,所以强调术中保留中鼻甲。但中鼻甲自身解剖结构异常或存有病变,却可导致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并有可能成为鼻窦炎的发源地。本文综合了1213例接受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975例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查结果,并总结了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和术后随访的体会,归纳提出中鼻甲与上颌骨额突(钩突附着缘)及鼻中镉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4.
头痛在成人和儿童中是非常多见的,病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继发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的头痛仍是一个诊断和治疗的难题。该回顾性研究调查了慢性头痛为其主要症状的成人和儿童,随即施行了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去除了上中或下鼻甲和鼻中隔的阻塞部位,使阻塞性头痛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该研究整理了1993年5月至1996年12月施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170例,该组中50例(29%)有慢性头痛病史。其中35例符合下述标准,即有慢性头痛史;头痛的鼻源性原因经内窥镜和/或CT证实与阻塞有关;全面检查后没有头痛的其它明确…  相似文献   

15.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代替传统柯 陆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Storz30°鼻内窥镜行病侧钩突切除 ,扩大上颌窦开口 ,行下鼻道开窗 ,双进路清除病灶。术后用 1%H2 O2 及生理盐水冲洗 ,不用抗真菌药。结果 :2 9例随访 6个月~ 3年 ,原有症状消失 ,未见复发。结论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 ,较之柯 陆手术创伤小、照明好、清除病灶准确 ;不损害鼻腔正常生理功能 ;保证鼻窦通气引流 ,减少复发 ,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6.
如何预防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预防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汪磊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对鼻腔解剖、鼻及鼻窦粘液纤毛清除功能、粘膜免疫学及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在保留鼻及鼻窦的生理功能,窦口引流以及中鼻甲重要结构基础上开展了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以清除鼻及鼻窦粘膜炎性病变,重建鼻...  相似文献   

17.
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12~60个月.结果24例均在鼻内窥镜下完全切除,随访期内22例治愈,2例复发.结论鼻内窥镜手术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其优点是面部不留疤痕,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能够准确完整的切除肿瘤,术后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下诊治鼻出血的应用价值及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 2 2 6例非外伤鼻出血患者经鼻窦内窥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血部位 :中鼻道 5 2例 ,中鼻甲 6例 ,鼻中隔后段 4 4例 ,下鼻甲后端 5 7例 ,鼻底部 6例 ,鼻中隔前上端 2 8例 ,部位不明确 3 3例。鼻窦内窥镜下鼻腔填塞 12 6例 ,微波、激光、烧灼 78例 ,手术 4 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结论 :鼻窦内窥镜检查鼻出血 ,诊断准确 ,治疗方便 ,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自1901年Hirschmann首次尝试鼻及鼻窦的内窥镜检查以来,随着内窥镜的改进,此法乃逐步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推广应用可变换视角的新式鼻-鼻窦内窥镜以后,完全革新了鼻及鼻窦的传统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大有裨益。然而,鼻-鼻窦内窥镜在鼻科的应用中最有实际价值之处,乃在于治疗,尤其是手术方面的应用。鼻-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优点在于经一狭小进路即可手术,损伤轻微,而且在术中可选用不同视角的内窥镜,进行直向(0°)、偏向(30°)、斜向(70°)、侧向(90°)和逆向(120°)观察,影像放大而清晰,可在直视下准确可靠地施行深部的手术操作。其缺点在于镜管远端易  相似文献   

20.
鼻内窥镜颌内动脉结扎术治疗顽固性鼻后部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经上颌窦颌内动脉结扎及经皮栓塞颌内动脉远支治疗顽固性鼻后部出血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故考虑采用替代技术。该作者利用内窥镜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和几乎恒定的解剖形态,采用鼻内窥镜颌内动脉终末支结扎治疗顽固性鼻后部出血取得成功,且未发生并发症。从1993年3月~1996年7月,10例患者符合手术条件;①前鼻孔填塞失败或鼻内窥镜证实为鼻后部出血;②非手术治疗鼻出血持续超过72小时;③抽出填塞物或后鼻孔纱球,或栓塞后72小时内重新出血;④1500ml以上大量出血;⑤Hb<8.0g/dL;⑥即将发生填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