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改变与上尿路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膀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称之为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 dysfunction NBSD)。小儿NBSD发病率很高,仅脊髓脊膜膨出(MMC)发病率为1‰~2‰,5岁前MMC患儿病死率高达14%,主要死因为肾功能衰竭。最近小儿尿动力学检查技术进步以及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术语标准化使得可以更加准确评估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2.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多见,仅脊髓脊膜膨出(MMC)发病率为1‰~2‰,5岁前病死率达14%。小儿NBSD病因、下尿路解剖、功能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于成人NBSD。常伴有脊柱发育畸形和脊髓发育障碍。小儿DNBSD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两个不同类型障碍阶段间无显著界限。正常小儿随着年龄增长和发育成熟,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也发生持续变化。目前缺乏正常小儿尿动力学参数,尤其是较小年龄组,影响其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最近婴幼儿和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进步使得可以更准确评估小儿NBSD,为其提供更新的病理生理认识,进行科学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任何与排尿有关的中枢和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即为神经源性膀胱。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多见,其病因、下尿路解剖、功能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于成人NBSD。常伴有脊柱发育畸形和脊髓发育障碍;小儿NBSD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两个不同类型障碍阶段间无显著界限;正常小儿随着年龄增长和发育成熟,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也发生持续变化;目前缺乏正常小儿尿动力学参数,尤其是较小年龄组,影响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与排尿功能有关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排尿困难。可表现为逼尿肌和括约肌过度活动和(或)功能低下,导致尿失禁,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泌尿系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首选保守治疗,清洁间歇导尿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方法。另外还有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及电刺激神经调控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如有适应证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膀胱和尿道作为功能单位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功能,即一定容量适当压力储尿和尿液正常排空。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参与下,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协调工作方能实现。任何原因引起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导致的下尿路某些功能丧失或协同失调,使正常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受到破坏,即为神经源性膀胱,也称神经源性下尿路障碍。该病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泌尿系感染甚至肾衰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强化生物反馈治疗儿童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无收缩(NADS)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NADS的尿失禁患儿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8±4)岁],进行强化生物反馈治疗.治疗30min/次,上、下午各1次,4d/周,疗程为12周.在最初治疗的4周内嘱患儿逐渐增加盆底肌收缩力量,至治疗开始时患儿直肠内压增加到基础值的130%,然后维持该标准盆底肌收缩力量至治疗结束.治疗前后分别记录3d排尿和7d排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疗效.结果 治疗后总漏尿事件次数、总大便失禁和污便次数及ICI-Q-SF评分分别为(25±8)次、(2.1±1.0)次和(9±5)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32±12)次、(3.2±1.7)次和(15±3)分 Pа<0.05];功能性膀胱容量、功能性尿道长度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分别为(62±24)mL、(28±13)mm和(5.4±2.4)kPa,均显著高于治疗前[(54±17)mL、(25±11)mm和(3.8±1.4)kPa Pа<0.05].治疗结束时治愈8例,有效12例,有效率67%;随访3个月时治愈5例,有效10例,有效率达50%,2次疗效评估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强化生物反馈是治疗儿童NADS尿失禁的一种有效方法,尿动力学检查可为其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