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中风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风病的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治法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发展。近年来有大量运用泻下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通腑泻浊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腑泻浊法是中风病治疗中的常用治法之一,临证可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各期。急性期通腑以泻体内壅盛之邪;恢复期通腑使邪去正复;同时对防治中风病的并发症和复中,亦有明显作用。临床应用当以辨证为根本,把握时机力度。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 70%[1,2]。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较复杂,气虚血瘀是主要的病机之一。而益气活血法即是针对气虚血瘀型疾病的一种治法。自王清任拟定补阳还五汤以来,益气活血法作为中医治疗中风的一种主要治法,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致力于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其研究迸展情况综述如下。1 病机研究 缺血性中风总的病机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  相似文献   

4.
四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具有排除肠道积物或有毒物质的药物叫泻下药. 根据药物的不同功能,泻下药可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攻下法适应于肠内宿食、毒物、实热壅滞或燥屎瘀积证;润下法适应于津液不足,血虚大便秘结证;峻下法适应于水肿、停饮证.攻下、峻下药物,性较猛烈,因此久病虚证,年老体弱,妇女经期  相似文献   

5.
通下法包括通便和泻下(亦称为攻下),是中医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是其理论依据。广义的通下包括通便、泻水、攻瘀、逐痰等,故此法是祛除顽固病邪的一种治法,狭义的通  相似文献   

6.
下法的传统定义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法。中医辨证论治八法之一。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常同解表法、和解少阳、渍法、祛痰、驱虫、活血等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7.
下法是中医治则的八法之一,具有通便泻下的作用,适用于肠胃积滞,实热内结,大便不通和寒积蓄水等病证.做为辅助疗法灵活运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跌打损伤、泻痢初起、皮肤诸疾等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健脾法和利湿法虽然为治疗泄泻常用的治法,但是有些证型更适合用其他的治法。以下通过研究清代医家何梦瑶辨治泄泻的用药规律,浅析积泻、寒泻、肾泻、脾泻、食泻等证型对健脾法或利湿法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9.
入法(续完)     
3.下法下法亦称泻下法,即用通便、泻热、逐水的方药,以治疗便结、实热及水饮等症的方法。《内经》提出,“中满里实”、“里热”、“血瘀”均宜攻下,为下法确立了应用原则,而《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则将下法广泛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并创立泻下方剂三十余首,堪称下法应用之典范。泻下剂是下法的具体体现,泻下药为其主要组  相似文献   

10.
曾高峰 《广西医学》2001,23(4):850-851
泻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泻逐作用 ,将积滞、积水、瘀血、痰结、宿食等有形实邪从后阴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多首泻下的方剂 ,泻下诸法理法方药悉备 ,开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先河 ,对后世影响深远。然条文比较分散 ,不便研读 ,今归纳为泻下八法 ,每法就其代表方、证分述如下。1 苦寒泻下法对于伤寒邪入阳明 ,由寒化热 ,或温病热入中焦 ,邪热与积滞互结导致肠中燥结 ,大便不通 ,胸痞腹满 ,甚或火邪热毒上扰神明 ,神昏谵语等痞、满、燥、实具见之阳明腑实证。《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 :“中满者 ,泻之于内”,《索问 .…  相似文献   

11.
略谈下法     
下法为“八法”之一。“下”有泻下、攻下之意。下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以攻逐里实的治法。泻下是手段,攻逐里实是目的,所以下法有时又称攻里。肠胃积结,水血壅滞,均须用下法以荡涤之,此为其共通点。但这些证候的病机各不相同,故下法的应用亦随之而异。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原则,适应证1.肠胃热结,当用寒下;2.肠胃冷积,当用温下;3.肠燥便秘,宜用润下;4.腹水(包括  相似文献   

12.
痛泻要方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历代方书记载类同,皆以治疗肝郁脾虚所致泄泻之证。《医方考》曾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世人多以腹痛、泻下为其辨证应用要点,确属成了痛泻的“要方”。笔者据其方意,扩宽应用范围,非但泄泻之证,皆收到了理想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风一证,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临床上根据轻重缓急的不同,而又有在经络、在脏腑之分,闭证、脱证之别,以及急性期与后遗症期的不同。在治法上,根据不同情况,张老自拟六法,试之临床收到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泻下方剂是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逐水、攻积等作用,为治疗里实证的方剂。汪昂《医方集解》称之为“攻里之剂”,在八法中属于下法的范围。泻下方剂的源流和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满者,泻之于内”;  相似文献   

15.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泻的药物叫泻下药。泻下药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清除肠内宿食、燥屎以及其他有害物质,使从大便排出,一是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泻下药分为两种:一是润下药,一是攻下药。润下药多为植物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具有润肠  相似文献   

16.
泻下通腑法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为原则。该法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邪、攻逐痰饮、通泻腑气、畅其经隧的作用。故而在临床中可治疗诸多急性疼痛病症。如能施之得法,常可使病痛得以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外风说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中风病病因学说的发展 ,并结合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 ,提出外风学说是中风病病因学说的重要内容 ,祛风通络法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基本治法之一 ,临床应加强对外风学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脾脏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应从脾论治,并根据不同阶段和证型,分别采用健脾理气,利水消肿;健脾化浊,补肾固精;健脾益气,统血止血;健脾益气以生血;和胃泻浊,降逆止呕等治法。对本病治疗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风(脑血管意外)是内科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四大症(风、劳、鼓、膈)之首。自1983年以来,我们以中医学术思想作为指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应用“通腑泻下法”治疗中风病者,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临床施治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用“通腑泻下法”治疗中风病,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们还摸索出一套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方邦江教授认为,对于老年急性发热,应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衷中参西,灵活运用。对于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位、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在清热同时兼顾养阴益气,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的。对于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为感受风热之邪后热邪壅滞于肺,以清肺化痰平喘为法,立足表邪未解兼有肺热喘咳之麻杏甘石汤,尤其擅于重用石膏。针对内伤发热应根据证候、病机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虚火宜补,实火宜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