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对82例诊断明确的血小板减少患儿的外周血做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M(HCMV-IgM)检测。结果:8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HCMV-IgM阳性31例(37.8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儿接受地塞米松(DEX)静脉用人丙种球蛋白(IVIG)常规治疗,其中20例HCMV感染患儿加用更昔洛韦(GCV)治疗,疗程14d,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患儿病程明显缩短,且无复发。结论:新生儿HCMV感染与血小板减少密切相关,对HCMV感染的患儿加用更昔洛韦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转移因子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68例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3.8%),两组疗效有差异(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仍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有效手段,转移因子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缩短疗程、提高短期治疗痊愈率、降低副作用及减少远期复发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6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附属医院儿科韩艳欣,吴惠兰承德市中心医院白国兴关键词紫癜,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血液系统较常见的疾病,占我院儿科同期住院患儿的1.1%,占血液系统住院患儿的16%。本...  相似文献   

4.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1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其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治疗前75%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83.9%的患儿体内人类微小病毒(HPV-B19)抗体阳性.应用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联.结论:本病与病毒感染、免疫紊乱有关,丙种球蛋白冲同时加用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可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李俐 《辽宁医学杂志》2010,24(5):277-27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率约为5~10/10万人,65岁以上老年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急性型好发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老年人。2005—2010年我科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往往起病急,多数于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现就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月住院的小儿科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严媚  顾立达 《新疆医学》2002,32(4):32-33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急性白血病(A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102例血液病患儿进行血清CMV—IgM检测,其中急性白血病4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对照组为30例患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患儿。结果:AL、ITP、AA的CMV—IgM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46%(22/48)、32.5%(13/40)、21.4%(3/14),对照组为6.7%(2/30),其中AL组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ITP组及AA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AL、ITP、AA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近年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8月到2008年8月我院儿科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病人中,急性型51例,慢性型9例,重症病人7例,其中合并病毒感染31例,CMV(+)25例,EBV(+)5例,乙肝病毒(+)1例。结论ITP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临床上急、重症病人增多,且易复发,应加强对本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骨髓巨核细胞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对55例ITP患者的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分类、产血小板积分以及外周血血小板参数进行定量检测并与60例非ITP患者比较分析。结果:ITP组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28~715个,总体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与非ITP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以及产血小板积分有明显的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俊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40-40,71
目的分析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8月我院25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血小板计数给予不同治疗方法,观察疗效。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阴道产比例低于正常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度血小板降低产妇,显效4例,有效1例;中度血小板降低产妇显效8例,有效7例,良好1例;重度血小板降低产妇,有效2例,良好2例。结论泼尼松、丙种球蛋白及血小板悬液治疗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产妇效果显著,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且不影响新生儿质量。  相似文献   

11.
袁智勇  王汉  赵平  郑立 《西部医学》2010,22(10):1905-1906
目的回顾性分析脾动脉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l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用seldinger技术对脾动脉进行部分栓塞,栓塞面积约80%左右,并于术后定时复查血常规,观察其疗效。结果手术的即时性疗效为50例(98.0%),近期疗效为41例(80.4%),远期疗效为66.7%。结论对内科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1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进行经腹腔镜脾切除术。结果 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处理脾周韧带时分别使用Ligasure 2例,超声刀8例,电刀1例;处理脾蒂应用Endo-GIA 9例.结扎及钛夹夹闭2例。术中脾窝均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120~240min.出血10~200mL.平均术后5天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绎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脾切除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统计脾切除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寻找术前如何预测判定脾切除的疗效的方法,并分析术后效果差、再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探索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的、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5月-2011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的62例(其中1例附加副脾摘除术)的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出血、术前对激素的反应、脾脏是否肿大、术后血小板峰值与脾切除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62例中,显效34例,良效13例,进步10例,无效5例,有效率(显效+良效)为75.8%。性别和脾脏是否肿大与脾切除术疗效无统计学意义,有无出血症状、年龄、术后血小板峰值、骨髓巨核细胞数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对激素的反应、术前血小板计数具有临床用应价值。结论术前对激素的反应、术前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脾切除术的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欣母沛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剖宫产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58例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手术终止妊娠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剖宫产胎儿娩出后给予宫体注射欣母沛0.25mg及静脉滴注缩宫素20U,宫缩仍不佳再继续应用欣母沛0.25mg;对照组28例,剖宫产胎儿娩山后给予宫体注射缩宫素20U及静脉滴注缩宫素20U,宫缩仍不佳再继续应用注缩宫素20~50U.比较两组术后2小时,24小时的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术后2小时,24小时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剖宫产时,应用缩宫素和欣母沛比单纯应用缩宫素有减少出血的疗效,并具有方便、快速、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激素治疗并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5d;激素总疗程为4~6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3.3%和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回升正常时间和停止出血的时间,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血液系统疾病患儿人细小病毒B19(HPV B19)感染情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分别采用PCR方法检测HPV B19-DNA和ELISA方法检测HPV B19-IgG。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HPV B19-IgG阳性率为43.08%(28/65),白血病患儿HPV B19-IgG阳性率为41.07%(46/112),病例组较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HPV B19-IgG阳性率为21.43%(6/28),病例组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HPV B19-DNA阳性率为40.00%(26/65);2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HPV B19-DNA阳性率为21.43%(6/28);112例白血病患儿HPV B19-DNA阳性率为27.68%(31/112);对照组HPV B19-DN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HPV B19感染与我国西北地区部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的远期疗效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3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对脾动脉进行栓塞,栓塞面积为60%~80%,并于术后定时复查血常规,观察其远期疗效(1~3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表现,给予药物后缓解。追踪1年,有效率达87.5%,追踪2年,有效率达64.0%,追踪3年,有效率达46.2%。结论脾动脉栓塞术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远期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生儿本病的发生率为7.26%,其病因以感染为主(75.41%),其次为缺氧窒息占26.23%。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为主的治疗可以使80.39%患儿的血小板于5~7d内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病因是感染和缺氧,抗感染和大剂丙种球蛋白治疗是目前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发的亮氨酸拉链蛋白(GILZ)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已确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抗凝血26例,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将PBMCs分为地塞米松(DEX)干预组及空白对照组,相同条件培养48 h.采用逆转录-酶联聚合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PBMCs中GILZ mRNA及Bcl 2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检测Bcl-2蛋白表达量.结果:在10-7 mol/L DEX刺激下,DEX刺激组ITP患者PBMCs的GILZ mRNA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EX刺激组Bcl-2 mRNA及Bcl-2蛋白的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有效上调GILZ基因表达;GILZ的高表达可以下调Bcl-2表达量,具有促进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ITP时脾脏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36例ITP脾脏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CD4、CD8、CD20、CD41、CIM3、CD45Ro、CD68、P53和PCNA在ITP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男女之比为0.19:1,男性平均年龄24.5岁,女性平均年龄32.6岁.脾脏呈轻度肿大.主要组织学改变是白髓滤泡反应性增生,生发中心扩大,滤泡周边带增宽,中央动脉壁增厚、纤维化,微血管增生.CD8 细胞多于CD4 T淋巴细胞;含血小板抗原的CD41 和CD43 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生发中心PCNA( )淋巴细胞在红、白髓中均呈弥漫而密集分布;CD68 组织细胞数量较正常增多.T、B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呈增生现象.结论 ITP脾CD8 淋巴细胞明显高于CD4 淋巴细胞和T、B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现象提示辅助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功能异常.DEX治疗ITP能有效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