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提高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技巧,减少手术并发症,予病人术后良好的生存质量。方法:分析1994~1998年我科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小脑桥脑角区肿瘤42例的经验。结果:全切除31例(73.8%),次全切6例(14.2%),面神经保留21例(50%),死亡例(4.7%)。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改善小脑桥脑角区肿瘤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 3 3例采用半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小脑桥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 2 7例 ,次全切除 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 2 8例 ,1 5例出现面瘫。围手术期死亡 1例 ,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者 1 8例 ,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半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适合于小脑桥脑角区肿瘤 ,其优点是 :肿瘤暴露良好 ,手术全切除率和面神经保留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桥小脑角肿瘤24例。结果:本组24例,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23例恢复良好。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和脑干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桥小脑角肿瘤,重点分析微创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总结32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桥小脑角肿瘤的经验。结果 全部均经枕下乳突后曲棍球杆形切口,小骨窗入路,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轻度面瘫7例。结论 采用微创显微外科技术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能够达到肿瘤全切除保护神经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50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0例,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轻度面瘫15例,听力下降5例。结论熟练的手术技术及合适的手术入路是保证桥小脑角区肿瘤全切除的重要因素。术中保证清晰的解剖结构及层次,减少周围神经及小脑的牵拉,对预防脑干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采用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29例,枕下入路6例,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残余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22例,次全切9例,大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的手术,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应用神经内镜探查术野中难以发现的病灶的死角,仍能发现并切除肿瘤残余,提高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的5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针对该疾病我院一致认为使用显微手术切除,观察显微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实施全切具有45例;次全切为5例;大部分切除具有4例;部分切除具有2例。结论现阶段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最有效的方法为显微手术,医务人员熟悉掌握整体的手术治疗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及时护理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对其有着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的5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针对该疾病我院一致认为使用显微手术切除,观察显微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实施全切具有45例;次全切为5例;大部分切除具有4例;部分切除具有2例。结论现阶段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最有效的方法为显微手术,医务人员熟悉掌握整体的手术治疗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及时护理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对其有着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桥小脑角区胆脂瘤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小脑角区胆脂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方式、手术入路与疗效。结果28例肿瘤获得切除,6例为次全切除,2例死亡。21例获得随访,18例恢复良好,1例肿瘤复发。结论CT及MRI检查对胆脂瘤的诊断有重要作用,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16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采用枕下和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结果 肿瘤全切12例,残留瘤皮3例,大部切除1例,出现并发症8例。结论 对向岩斜幕上发展的小脑角胆脂瘤,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是首选方法。若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可残留部分瘤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42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行镜下全切术31例,次全切除术11例,全切率为73.8%。术后并发症:额纹消失1例;尿崩及电解质紊乱1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手术视野,能较充分显露瘤体及其周围结构,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半坐位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半坐位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40例。结合文献对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进行讨论。结果肿瘤在显微镜下全切36例,次全切4例,手术全切36例(90%),面神经解剖保留37例(92.5%),无手术死亡。结论半坐位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能获得对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的良好显露,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显微直视手术颅内囊性肿瘤中辅以神经内镜处理显微镜死角区肿瘤的经验,以期提高颅内囊性肿瘤的全切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颅内囊性肿瘤病例49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囊性脑胶质瘤21例,囊性脑膜瘤11例,囊性室管膜瘤4例,血管网织细胞瘤3例,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颅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显微镜直视下手术切除10例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3例,蝶骨嵴脑膜瘤、中颅窝底脑膜瘤、桥小脑角脑膜瘤各2例,颞叶天摹脑膜瘤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3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术后2个月全部病人症状改善.9例获随访、2a脑膜瘤复发1例.结论选择好手术入路和运用好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颅底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桥小脑角(CPA)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和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方法:28例桥小脑角胆脂瘤,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16例、颞枕开颅颠下小脑幕入路10例、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2例。其中5例手术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枕下开颅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胆脂瘤位于CPA以及由CPA向斜坡生长者;颞枕开颅颞下小脑慕入路适用于CPA胆脂瘤向岩骨尖斜坡及幕上鞍区发展者;巨大胆脂瘤同时累及CPA、鞍区和下斜坡时采用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型桥小脑角肿瘤经乳突后小骨窗开颅、骨片复位的手术方法 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18例大型桥小脑角肿瘤(听神经鞘瘤13例,脑膜瘤3例,胆脂瘤2例)均采用单侧乳突后小骨窗开颅,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进行肿瘤切除,必要时磨开内听道,术中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面神经功能监测,肿瘤切除后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片复位.结果 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1例.全组患者的面神经均得到了解剖保留.无手术死亡.术后复查MRI示17例肿瘤全切除者未见有肿瘤残留,1例听神经鞘瘤行次全切除者于内听道内可见少许肿瘤组织残留,术后3个月行伽玛刀治疗.术后有10例遗留轻度面瘫(口角稍有歪斜,眼睑闭合良好),均为大型听神经鞘瘤患者,余患者无脑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结论乳突后小骨窗开颅术适用于不同大小的桥小脑角肿瘤,严格按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操作,结合术中BAEP,SEP和面神经功能监测,均可做到肿瘤全切除,并能有效地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神经结构及其功能.严密缝合硬脑膜和骨片复位可消除局部皮下积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进行脑干功能监测的意义.方法28例桥小脑角肿瘤(肿瘤直径≥3em)患者,均采取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主要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自由肌电监测.术后观察脑干及颅神经功能.结果肿瘤全切23例(82%),部分切除5例(18%),脑干功能损伤1例(4%),面神经解剖保留25例(89%).结论CPA肿瘤手术中自由肌电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双侧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及时为术者提供脑干功能状态,尽量避免颅神经损伤,通过对感觉上行传导通路的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侧脑干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