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103例脑瘫患儿分为康复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康复组实行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治疗,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患儿家长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放弃康复治疗或不规则治疗)。两组患儿分别在入组时、第3个月和第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GMFM-88)评定量表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两组患儿入组时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组内比较,康复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月增长幅度、月相对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时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个月时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和6个月后2组间各年龄段月增长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6个月~2岁、2~4岁、4~6岁各年龄段均P<0.01,6~12岁年龄段P<0.05。 结论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可以明显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脑瘫患儿应积极给予康复治疗,早干预早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的医院-家庭综合康复模式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早产儿256例分成早期干预组(148例)和常规对照组(108例)。早期干预组除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还进行早期评估、定期随访和医院-家庭康复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育儿指导。采用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定期对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发育商和总体发育商进行评估。 结果经早期系统的医院-家庭综合康复干预后, 早期干预组在生后第6、12、18和24个月后时,以上各项评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干预组出现脑瘫1例,其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为III级,脑瘫发生率为0.71% (1/148);对照组出现脑瘫5例,GMFCS分级III级1例、Ⅳ级4例,脑瘫发生率为5.1% (5/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16,P<0.05)。 结论早期医院-家庭综合康复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早产儿的发育商,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减轻神经行为缺陷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17例)及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对2组患儿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3个月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GMFM评分[分别为(71.85±16.60)分、(59.38±12.64)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对小儿脑瘫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就诊的103例脑瘫患儿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其中研究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即家庭康复组,由家长在家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儿分别在入组时、6月时采用ADL评估量表和GMFM-88项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患儿入组时ADL评分和GMFM-88项总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儿入组时与6月时ADL评、GMFM-88项总百分比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6月时患儿ADL百分比、ADL有效值、GMFM-88项总百分比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有提高(P<0.01)。 结论: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可以明显地促进脑瘫患儿ADL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院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脑瘫患儿分为医院康复组和医院-家庭康复组,两组均接受医院康复治疗,医院-家庭康复组的家长接受康复培训,为患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师定期随访。患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末和治疗6个月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末评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末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院-家庭康复组的评估结果优于医院康复组。连续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组评估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院-家庭康复组随治疗时间增加的上升变化更为明显。结论:医院结合家庭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学龄期脑瘫患儿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平板训练,每周3次,共12周。训练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步行速度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及肌张力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GMFM-88评分、步行速度、MA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12周后(训练后),2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走跑跳项目(E)、步行速度、伸膝肌群MAS评分、屈膝肌群MAS评分、跖屈肌群MA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训练组患儿GMFM-88站立项目(D)[(33.60±2.22)分]、走跑跳项目(E)[(47.40±5.35)分]、步行速度[(29.95±6.21)m/min]较对照组改善较为明显(P<0.05)。 结论运动平板训练可显著提高学龄期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对改善下肢痉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应用高压氧(HBO)辅助治疗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71例,年龄为6个月~2岁,根据年龄和粗大运动功能分层后,用抽签法随机分为HBO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HBO组另外给予40次HBO治疗,治疗氧浓度为85%~90%,治疗压力为1.4 ATA(0.04 MPa),每次1 h。2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用婴幼儿发育量表(CDCC)的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定患儿整体运动情况,用智能发育指数(MDI)评定患儿智能水平。另外HBO组治疗结束后复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了解患儿听力受累情况。 结果2组患儿治疗后,GMFM、PDI和M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GMFM的 A区评分提高水平高于HBO组(P<0.05),其余各区评分及GMFM总得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PDI、MDI评分变化在2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HBO组中有8例患儿出现听力损伤。 结论高压氧治疗无助于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和智能发育,同时其治疗的副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推拿及物理因子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5天,共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进行测量,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综合评定和观察。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评分[(1.79±0.54)、(1.00±0.60)和(2.29±1.7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82±0.53)、(1.15±0.44)和(2.52±1.89)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的角度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的角度[(97.06±19.03)°、(53.38±12.54)°、(8.38±9.11)°]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98.94±21.42 )°、(56.52±12.90 )°、( 5.30±14.3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总分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138.18±54.86)大于对照组治疗后(112.21±62.44),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情景循环踏车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学习法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配对设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运动学习法。2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以盲法测评2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儿训练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均较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常规康复疗法配合运动学习法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尖足畸形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取因下肢痉挛导致尖足的脑瘫患儿4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注射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注射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对患儿下肢痉挛程度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治疗前,注射组患儿MAS评分[(3.31±0.76)分]、PROM值[(108.27±11.38)°]、GMFM-88评分[(54.31±10.31)分]与对照组患儿MAS评分[(3.40±0.65)分]、PROM值[(106.10±11.44)°]、GMFM-88评分[(55.62±10.2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注射组治疗2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治疗2周后外,剩余时间点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组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可快速改善尖足畸形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