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梅 《华夏医学》2001,14(5):612-613
传统的二尖瓣替换术都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 ,切除前、后瓣叶及瓣下结构。传统术式因切除瓣下结构破坏了瓣叶与左心室的连续性 ,术后易致左心功能不全。1992年 6月至 2 0 0 0年 1月 ,我科在 16 1例二尖瓣替换术中行保留瓣膜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 2 3例 ,术后重点加强循环的维护和神经系统、呼吸道、引流管等护理 ,收到良好的效果。术后住院时间短 ,心功能恢复理想。现将术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2 3例患者 ,男 14例 ,女 9例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2 2例 ,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前叶脱垂 1例 ;年龄 12~ 43…  相似文献   

2.
牛铭  陈晓峰  孙运峰  李华 《中外医疗》2012,31(27):33-34
目的评价术中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 TEE)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术中RT-3D TEE监测的5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单纯性二尖瓣狭窄18例,单纯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22例。结果 52例行瓣置换术患者中3例于术前发现左心耳血栓,术中行左心耳血栓清除术。2例于心脏复跳后发现较大瓣周漏,即刻对瓣周漏进行修补。结论术中RT-3D TEE监测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二次开胸率,对二尖瓣置换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矫治经验.方法 回顾近13年该院收治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2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0例,中度25例,重度7例.二尖瓣脱垂8例,瓣叶裂33例,瓣叶发育不良2例,二尖瓣环扩大36例.手术包括瓣环成形36例,瓣叶修复33,腱索缩短5例(其中多根腱索缩短2例),腱索移植3例.同时矫正合并心血管畸形.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后第2天死于急性左心衰.其余心功能恢复1、2级.术后超声复查示二尖瓣残留少量反流15例(35.7%),中度反流2例(4.7%).术后随访0.5~12年,日常活动无碍.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二尖瓣前瓣病变成形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二尖瓣前瓣脱垂施行成形术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前瓣病变患者 4 3例 ,其中二尖瓣前瓣退行性变 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6例、先天性二尖瓣前瓣裂或穿孔 5例、其他 2例。术前NYHA心功能Ⅱ级 18例、Ⅲ级 2 3例、Ⅳ级 2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中度反流 17例 ,重度反流 2 6例。采用前瓣叶三角形切除 2 5例、腱索缩短 14例、腱索转移 2 0例、人工腱索 11例、乳头肌缩短 4例、瓣叶游离缘重塑 6例、自体心包片修复 4例及瓣叶裂隙缝合 4例。 结果 :术中改行二尖瓣置换术 4例 ;术后早期死亡 1例 (2 .32 % )。随访 38例 ,无晚期死亡 ;术后 6个月心功能恢复Ⅰ级 11例 ,Ⅱ级 19例 ,Ⅲ级 6例 ,Ⅳ级 2例 ;术后 3年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二尖瓣瞬时反流量少于 3.0ml者占 82 .76 % (2 4 / 2 9) ;术后 5年免于再次手术和血栓栓塞的比率分别为 (90 .4± 1.9) %和 (97.4± 1.2 ) % ;5年的实际生存率为(85 .7± 1.3) %。 结论 :二尖瓣前瓣病变往往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形技术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手术中注意恢复二尖瓣几何形态上的对称性对成形术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符合经皮二类瓣球囊成形术(PBMV)指征的52例二尖瓣狭窄患者。均于48h内行双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BTEE)检查,进行二次筛选,合适的病例在1周内行PBMV术。经TEE证实左心耳血栓9例,而TTE仅发现1例,9例中除1例未行手术外,余8例均行开心手术证实。TTE误诊左心房血栓1例,TTE漏诊而TEE和二尖瓣置换手术证实后叶赘生物1例。除上述10例外,余42例均成功地进行了PBMV术。研究表明,由于对左心耳和左心房血栓的高准确性,TEE作为PBMV术前检查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Doss  M.  Aybek  T.  Wood  J.  P.  J.W.  Goethe  罗亮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21-22
目的:St Jude Quattro无支架人工二尖瓣(QMV)被缝合到二尖瓣环和乳头肌,所以瓣下结构得以保留。二尖瓣置换后,常发生左室重构,导致扩张的心室内径缩小。本研究旨在评价置换术后左室几何形态的改变及其对QMV功能的影响。方法1对1997年9月至2000年10月之间在本院接受QMV置换术的24例患者进行每年一次的随访(平均4.1±2.2年)。评价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着重观察瓣下结构、瓣叶形态和晚期二尖瓣反流。同时,记录所有临床预后和瓣膜相关并发症。结果:41%的患者(10/24)发生了晚期二尖瓣反流(轻度5例,中度5例),且所有患者的反流位置均位于瓣叶连接处。8例患者左室内径发生变化;4例患者瓣叶结合点位置偏离二尖瓣环。总体死亡率为12.3%,术后卒中发生率为12.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480例二尖瓣置换患者为观察组,二尖瓣瓣叶全部切除二尖瓣置换的350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Tei指数、Z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8.3%,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患者的Tei指数、Z指数、LVEF、RVEF逐渐好转,术后12个月各项指标测量值均优于术后6个月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与Z指数、LVEF、RVEF负相关,Z指数、LVEF、RVEF两两正相关,且各指标相关性分析|r|<1且≠0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Tei指数、Z指数、LVEF、RVEF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适用于大多数二尖瓣病变患者,对于术后左、右心功能的改善及远期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的手术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总结 14 2例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连续对 14 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修复成形术 ,男 88例 ,女 5 4例 ,平均年龄为 (38.5± 7.8)岁。病因诊断 :二尖瓣腱索断裂 74例 ,二尖瓣黏液变性伴瓣叶脱垂 36例 ,冠心病二尖瓣乳头肌功能不全15例 ,二尖瓣瓣环扩大 11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二尖瓣穿孔 4例 ,扩张型心肌病伴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 ;7例患者合并非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手术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施行 ,采用瓣叶切除缝合、瓣环成形、穿孔修补、腱索转移、edgetoedge技术及人工腱索成形技术 ,术中以食道超声监测成形效果。 结果 死亡 2例 ,1例术后第 6天死于脑出血 ,另 1例术后第 5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5例患者术中转为瓣膜置换手术 ;其余患者术毕二尖瓣无返流或轻度返流。在平均为 (34.5± 4 .8)个月的随访中 ,有 2例二尖瓣返流加剧至中度而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余患者二尖瓣返流未见加剧 ,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选择适当的患者、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TEE)评价房颤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对106例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进行TTE和TEE检查,根据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组和血栓阴性组。对两组间左房自发性超声显影(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contrast,LASEC)的严重程度,LA内径,LVd,LVs,FS和二尖瓣瓣口面积等进行比较。结果:106例中经TEE检查发现14个血栓,而TTE检查仅发现4个血栓,两组间LASEC的严重程度、LA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LASEC与LA内径呈显著正相关,与二尖瓣瓣口面积显著负相关。结论:TEE对于房颤患者血栓的检测及栓塞危险性的评估较TTE更有优势,LASEC分级、LA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可作为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预示因子。  相似文献   

10.
保留后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替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5例郭国栋刘军王亚宏刘苏周洪昌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洛阳491009关键词二尖瓣替换;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治疗1993年2月~1996年7月,在75例二尖瓣替换术中采用保留后瓣叶及瓣下结构行瓣膜替换1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MVP)多技术复合应用治疗复杂性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复杂性MI患者按常规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综合应用多项MVP技术进行二尖瓣修复,包括瓣矩形切除、前叶三角形切除、腱索缩短、腱索转移、缘对缘二孔化、置入人工腱索、置入人工瓣环等,术中采用注水实验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成形效果。结果全组病例围术期无死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4±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9±21)min。术后1周心脏彩超复查:二尖瓣无任何反流或微量反流18例,轻度反流5例。出院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其中NYHAⅠ级14例,Ⅱ级9例。随访中1例缺血性病变患者术后9个月二尖瓣由微量反流增加至中度反流,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无异常出血、血栓栓塞、心内膜炎等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复杂性MI患者,根据二尖瓣病因与病变部位,合理选择MVP多技术复合应用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二尖瓣置换术方法与早期临床效果的关系,对40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法与切除瓣叶及瓣下结构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法和切除瓣叶及瓣下结构法二尖瓣置换术各20例,分别对手术死亡率,术后多巴胺用量和持续时间,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白韬  刘邕波  杜正隆 《华夏医学》2000,13(6):766-767
传统的二尖瓣替换术都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 ,切除前、后瓣叶及瓣下结构。传统术式因切除瓣下结构破坏了瓣叶与左心室的连续性 ,术后易致左心功能不全。1992年 6月至 2 0 0 0年 1月 ,我科在 16 1例二尖瓣替换术中行保留瓣膜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 2 3例 ,收到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3例 ,男 14例 ,女 9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2 2例 ,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前叶脱垂 1例 ,年龄 12~ 43岁 ,心功能分级 (NYHA) 级 3例 , 级 10例 , 级 10例 ,伴房颤者 11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5 2~ 81m m,平均 6 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近6年来我科时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致左心室增大的瓣膜病患者行保留后瓣腱索及乳头肌或保留全瓣腱索及乳头肌的办法置换二尖瓣的体会.方法 保留二尖瓣后瓣结构方法,自心房面的瓣环进针,直接折叠后瓣叶,从粗糙部出针,作间断褥式缝合,收编整个后瓣.保留全部二尖瓣组合结构使用前瓣叶后移法,距前瓣叶瓣环3 mm处切开大瓣,向两侧至前后交界环形剪开大瓣组织形成前后两个连同腱索乳头肌的叶片,分别后移至前后交界的后瓣环处,后瓣不作任何处理,然后采用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方法置入人工瓣膜.亦可将前瓣叶完全游离后,剪成钮扣状叶片,用带垫褥式缝线缝合于交界处瓣环下.结果 全组1例术后3天死于呼吸衰竭,其余无早期死亡.术后随访1年,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好转,左室缩小.结论 保留腱索及乳头肌可维持左心室与二尖瓣结构完整性,对改善左心室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曲艺  王尔松  徐志云  邹良建  陆方林  韩林 《重庆医学》2012,41(20):2021-2022,2024
目的探讨因瓣周漏而再次行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瓣周漏而再次进行瓣膜手术的2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6.11±9.88)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10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二尖瓣瓣周漏2例;主动脉瓣瓣周漏2例;Wheat术后主动脉瓣瓣周漏1例;右瓦窦瘤修补并主动脉瓣替换术后瓣周漏1例;3例由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3例为白塞病患者。结果患者术后左心房及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2例发生了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早期病死率3.7%;另外1例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恢复;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少量瓣周漏1例。随访5个月至7年,2例再次发生瓣周漏(为白塞病患者)均接受第3次手术,其中死亡1例。其余患者无瓣周漏再发生,心功能分级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瓣膜瓣周漏再次手术如恰当掌握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保证准确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近、中期效果满意。但累及主动脉瓣的白塞病患者再次手术时单纯瓣膜置换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瓣膜替换治疗儿童二尖瓣反流的经验并探讨现存的问题.方法 1996年6月至2004年8月,24例14岁以下二尖瓣反流儿童行二尖瓣替换手术.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5~14岁,平均(10.8±3.1)岁.包括先天性瓣膜病13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心内膜炎5例.进口机械瓣替换22例,进口生物瓣替换2例.同期主动脉缩窄矫治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二尖瓣上隔膜切除1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1例,气管切开1例,术后心律失常1例.围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4.1%.随访3个月~8年,平均3.7年,随访率为91.7%.无远期死亡及因瓣膜-患者不匹配再次换瓣者.机械瓣膜替换者均应用华法林抗凝,无血栓栓塞及抗凝并发症发生.结论瓣膜替换治疗儿童二尖瓣反流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瓣膜有效地减少术后左室流出道阻塞并发症发生,同时减低二次换瓣几率.对机械瓣替换的儿童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能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造瓣膜瓣周漏的原因及再手术方法的解剖依据。方法 对10例人造瓣膜瓣周漏施行修补术。其中,5例二尖瓣瓣周漏,5例主动脉瓣瓣周漏。根据不同病因和部位瓣周漏的特点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修补。结果 8例患者术后及3个月复查示瓣周漏治愈。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周漏患者术后死于不能控制的感染。1例白塞病患者术后仍有主动脉瓣瓣周漏。结论 不同病因及部位的人造瓣膜的瓣周漏有不同的手术适应证和修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熹玮  郑家豪 《现代医学》2007,35(2):158-160
追溯二尖瓣成形术的历史,手术修补二尖瓣的概念最早由Thomas Lauder Brunton爵士在1902年提出,但直到1954年由Gibbon发明了心肺机才使之成为一个技术上可行的方法。1957年Lillehei等首先应用后瓣环折叠术,此后Reed应用交界瓣环对称折叠术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取得了较好的早期效果,但因长期效果不稳定而未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1965年人工心脏瓣膜问世以后,二尖瓣替换术几乎取代了二尖瓣成形术,成为外科治疗二尖瓣病变的主要手段。但随着临床资料的积累,及对二尖瓣替换术的不足之处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又促进了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研究。1968年Carpentier等研制成功二尖瓣成形环,提出人工瓣环成形术的新概念,发展了瓣膜成形的各种手术技术,包括人工瓣环环缩术、瓣叶矩形切除术、腱索短缩术、腱索转移术、乳头肌开窗与缩短术、瓣叶移行技术等,使二尖瓣成形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笔者就二尖瓣成形术的远期疗效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探讨二尖瓣成形术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问题 .[病例报告 ]对从 1999年 2月至 2 0 0 2年 5月期间施行的 14例二尖瓣成形术进行临床分析 ,其中二尖瓣交界部切开 4例 ,乳头肌切开及腱索切除 2例 ,二尖瓣前叶切除并交界部折叠术 1例 ,二尖瓣后叶切除并瓣环成形术 3例 ,腱索缩短术 2例 ,人工腱索形成术 1例 ,切除腱索及钙化灶 1例 .全组无 1例手术死亡病例 .1例成形术后改做二尖瓣置换术 ,2例瓣膜病变较重 ,术后仍有Ⅰ~Ⅱ级收缩期杂音 .[讨论 ]手术方法不同 ,术后效果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浅低温心脏不停跳重症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浅低温不停跳下为13例重症瓣膜病人实施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8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双瓣置换3例。5例保留二尖瓣装置,7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5例左房血栓者同时行血栓清除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中死亡,仅1例术后48小时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其余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重症瓣膜病人浅低温不停跳下换瓣,有利于心肌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