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部伽玛刀是一大型放疗设备。体部肿瘤γ-刀治疗,其疗效与定位是否准确密切相关。现将我中心γ-刀治疗的132例螺旋CT定位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伽玛刀治疗听神经鞘瘤的MRI随访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对听神经鞘瘤的疗效及MRI随访的影像特点。方法从1994年12月至2002年12月24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256个瘤灶于本中心行伽玛刀治疗并行MRI随访,平均临床随访期26.4个月(6~101个月),平均MRI随访期22.4个月(6~93个月)。结果256个瘤灶中79个体积缩小(30.8%),165个体积改变不明显(64.5%),12个体积扩大(4.7%),肿瘤总控制率95.3%。听力下降率22.7%,永久面瘫率0.O%,一过性面瘫率5.9%,一过性三叉神经功能障碍19.9%。伽玛刀治疗后神经鞘瘤常表现中心失增强反应,并伴发瘤灶的一过性肿胀,需与肿瘤的再生长相鉴别。结论伽玛刀治疗对较小体积的听神经瘤有良好疗效,对面听神经功能有明显保留作用,对NF-Ⅱ患者的病情控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脑膜瘤是指患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不相连的脑膜瘤,文献报道均为个例报道或小宗的病例回顾[1-4].随着CT和MRI的临床应用,检出率明显增高.我院1995年9月至2004年9月共收治多发性脑膜瘤患者7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X -刀治疗脑多发转移瘤的疗效及手术前的处理。方法 :对 33例患者的 94个肿瘤进行治疗 ,每例肿瘤数目 2~ 7个 ,平均 3.8个。病变体积 1.5cm× 1.0cm× 1.0cm~ 5cm× 5cm× 4 .5cm。处方剂量 2 4~ 30Gy,周边剂量 13~ 2 2Gy。结果 :术后 1.5~ 2月神经影像学复查 ,显示 78个 (84 .0 4 % )肿瘤消失 ,10 .6 4 %肿瘤缩小 ,6 .38%肿瘤保持稳定。随访4月~ 2 .5年 ,2 9例 (87.88% )患者存活。结论 :采用立体定向X -刀治疗脑多发性转移瘤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对γ -刀治疗术后出现头痛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 ,对于缓解疼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系我院 1998年至 1999年 7月行γ -刀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 30例 ,女 2 7例 ,最大年龄 76岁 ,最小年龄 7岁 ,平均 36岁 ,其病种见表 1:表 1 病种统计情况病种垂体瘤脑膜瘤脑血管畸形胶质瘤癫痫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帕金森氏病颅咽道瘤例数 1 5 1 0 87 4 4 3 3 3  临床特点 :5 7例患者行γ -刀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将头痛分…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观测了10~30GyX线单次照射胸部后1个月大鼠的体重、肺重、体重比值、呼吸频率、组织学及肺泡Ⅱ型细胞数的变化.拟合了剂量-效应曲线.随着照射剂量增加,体重下降,肺重、体重比值上升,呼吸频率加快,肺病变比值增加及Ⅱ型细胞数增多.同时观察了照射后1个月内的死亡分布,做了肺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确定了早期放射性肺损伤的综合判定标准,并对发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大剂量γ射线离体照射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建立双+环(dic+r)大剂量-效应曲线。方法 外周静脉血样采自3名健康男性,经 60Co γ线(0~50 Gy,剂量率2.35Gy/min)照射。采用即刻加秋水仙素的微量全血法,分别培养52、72及96h。计数有丝分裂指数(MI)、双着丝粒体(dic)和环(r)畸变数,拟合dic+r剂量-效应曲线,对2例受大剂量照射的事故患者进行剂量估算。结果 MI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每细胞dic+r频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直到23Gy(5Gy之后增加幅度较前变小),>23Gy后趋于饱和。对所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合dic+r大剂量-效应曲线(5~23Gy):每细胞dic+r频率y=-1.608(±0.300)+0.830 (±0.051)D-0.013(±0.002) D2 (R2=0.998)。用拟合曲线对2例受照患者剂量的估算结果与用物理方法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法估算的剂量及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dic+r大剂量-效应曲线, 可估计的上限剂量达23Gy,有可能提高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用作生物剂量计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超大剂量γ线离体照射后人血淋巴细胞早熟凝集染色体环(PCC-R)的剂量-效应曲线。方法 外周静脉血样采自3名健康男性,经60Coγ线(剂量率2.35Gy/min)照射0、1、3、5、8、10、13、16、20、26和30Gy。于37℃恒温箱培养48h,收获前1h加入冈田酸以诱导产生早熟凝集染色体(PCC),计数PCC细胞中的PCC-R频率,拟合剂量-效应曲线。结果 PCC指数随照射剂量增加而逐渐减少;每细胞PCC-R频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直到20Gy,>20Gy后趋于饱和。对所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拟合的曲线符合线性模型(上限剂量到20Gy):y=-0.020+0.052D(y为每细胞PCC-R频率,D为剂量,Gy)。结论 本研究用药物诱导PCC-R法所建立的剂量-效应曲线可估计的上限剂量达20Gy,它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还有待于在今后的辐射事故中实际应用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体部γ-刀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评价体部γ-刀治疗Ⅰ-Ⅱ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 对28例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我国深圳奥沃公司生产的旋转式体部γ-刀治疗,治疗时采用体架和真空负压袋固定体位、CT定位和三维计划。照射剂量肿瘤边缘(50%剂量线)5Gy/次,5次/周,肿瘤局部总剂量40~50Gy。结果 原发灶的完全缓解率(CR)67.9%(19/28),部分缓解率(PR)32.1%(9/28),总有效率100%。28例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放射反应较轻,急性放射性食道炎占25%(7/25),其中Ⅰ级占17.9%,Ⅱ级占7.1%;放射性肺炎多数较轻,Ⅰ级占25%(7/28),Ⅱ级占10.7%(3/28)。1、2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92.3%、68.8%和82.1%、71.4%。结论 体部伽玛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好,放射反应轻,能为所有患者耐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其远期疗效和晚发性放射损伤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核质桥判定标准,建立 60Co γ 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核质桥(NPB)的剂量-效应曲线。 方法 60Co γ 射线照射3名健康男性离体外周血,照射剂量分别为0、1、2、3、4、5和6 Gy,剂量率为1 Gy/min,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法进行细胞培养、收获、制片、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双核细胞中NPB及微核(MN)。 结果 在0~6 Gy 60Co γ 射线照射后,人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中的NPB符合泊松分布,且NPB频率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H=19.51,P<0.01),拟合回归方程为线性平方模式y=(1.39×10-3x2 + (4.94×10-3xR2=0.981,P < 0.01)。 结论 成功建立 0~6 Gy 60Co γ 射线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PB的剂量-效应曲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和内皮抑素双基因-放射治疗在荷Lewis肺癌小鼠的体内抑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小鼠肿瘤局部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后36h,接受5Gy X射线照射,观察各组小鼠照射后不同时间肿瘤生长速率和平均存活时间;照射后第15天检测各组小鼠脾脏CTL、NK细胞毒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活性,照射后第10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基因-放射治疗后第6~18天,双基因-放射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单基因-放射治疗组,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治疗后第12~18天,4次(双基因质粒+2.5Gy)组肿瘤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双基因质粒+10Gy组,且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照射后第15天双基因-放射治疗组小鼠脾脏CTL、NK细胞毒活性和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内皮抑素单基因-放射治疗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及γ干扰素单基因-放射治疗组。结论双基因-放射治疗抑瘤效应明显优于单基因-放射治疗,其机理可能与辐射诱导γ干扰素和内皮抑素表达,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多次小剂量双基因-放射治疗的抑瘤效应优于单次大剂量双基因-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