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异种表面角膜镜片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锦堂 《眼科研究》1998,16(3):196-198
目的介绍异种表面角膜镜片术(HEP)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方法异种(人给猴)表面角膜镜片术(EKP)动物实验进行了8例,术后不同时间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上给4例圆锥角膜和9例无晶体眼进行了异种(猴→人)EKP术。结果8例实验动物有7例异种表面角膜镜片获得透明,术后镜片上皮化4~6d完成,基质内角膜细胞再分布一般在9个月完成,观察时间6~24个月。9例无晶体眼7例成功,4例圆锥角膜全部成功,观察时间5~32个月,视力均有提高。结论异种EKP术可以成为治疗圆锥角膜和单眼无晶体眼的一种改良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兔角膜表面镜片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变化及免疫状态的改变。方法应用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法对20只兔角膜表面镜片术后的角膜上皮修复、层间愈合、内皮细胞及上皮中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cel,LC)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术后第4~12天,平均7.7天上皮修复,1个月恢复正常形态和功能。术后第7天和14天分别在镜片的周边部和上皮侧中央部出现少量角膜细胞,2个月时角膜细胞恢复正常。术后3天角膜缘部LC开始增加,14天达高峰,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该手术对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2个月时层间愈合良好,各层恢复正常,未发现免疫反应,为一种简便、安全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结晶性角膜病与表面角膜镜片术感染性结晶性角膜病首先由Gorovoy在1983年描述。此后有陆续报导。多数病例发生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有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史,培养证实有链球菌、真菌等生长。笔者遇见一例感染性结晶性角膜病,为单侧无晶体眼行表面角膜...  相似文献   

5.
6.
外伤性白内障术后的表面角膜镜片术空军广州医院眼科李才柱,汤世伟表面角膜镜片术具有安全、有效、可逆和并发症少等优点[1],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开展,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屈光性角膜手术。该手术对治疗无晶体眼、高度近视和圆锥角膜等疗效确实[2,3,4]。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表面角膜镜片术(epikeratophakia,EKP)对神经再生和角膜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技术对36只兔眼EKP术后2周、1、2、3、6和8个月角膜神经再生过程进行观察,同时对角膜触觉的恢复进行测量。结果术后第3周,受眼角膜神经首先长入供体镜片的翼边,术后第2个月,支配靠近受供体交界处的基质,术后8个月末,神经纤维稀疏进入上皮细胞。浅切口镜片的再生神经密度高于深切口镜片者。术后4个月,镜片周边感觉高于镜片中央感觉,术后5~8个月,镜片感觉明显提高,但周边感觉仍高于镜片中央的感觉。结论EKP术后角膜神经再生和触觉敏感度的恢复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手术瘢痕屏障作用;(2)微环境的适应;(3)环钻切口的深度。因此环钻深度为0.20~0.25mm时有利于角膜板层分离、镜片缝合和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兔眼表面角膜镜片术的临床和组织学观察,证实表面角膜镜片由受体角膜上皮和角膜细胞所代替,不引起税区瘢痕。此手术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等优点,在国内外有用于治疗无晶体眼、圆锥角膜和高度近视等报告。  相似文献   

9.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表面镜片术后散光的效果。采用Coherent产SCHWINDKERATOM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8例12只眼角膜表面镜片术后散光进行治疗,均为圆锥角膜术后病例,术前柱镜屈光度为-1.75—-10.00D,平均-5.49D±3.21D。术后随访6—15月,平均11.8月,显示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者7只眼(58.33%)。柱镜平均屈光度由-5.49D下降至-2.77D,均无明显术后痛疼,术后角膜雾状混浊均不显著。说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可有效地治疗角膜表面镜片术后的角膜散光,能显著地提高角膜表面镜片术治疗圆锥角膜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10.
表面角膜镜片术用于美容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陈家祺 《眼科研究》1996,14(1):34-35
将表面角膜镜片手术用于临床进行美容,治疗7例7眼获得满意效果。此方法具有不易脱色,组织损伤轻,手术可逆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优于以往的角膜染色术。  相似文献   

11.
孙秉基  周炜 《眼科研究》1994,12(2):102-104
采用自制冷冻车床加工切削角膜成为平镜治疗5例角膜中央无瘢痕形成的圆锥角膜,平均随访0.5-1年,全部透明成功,角膜曲率明显减少,裸眼视力提高,矫正视力0.2、0.4和0.8各1例,0.6的2例,该5例例为初步尝试。认为表面阄片术为治疗圆锥角膜提供了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黄挺  陈家祺 《眼科研究》1995,13(2):104-106
将无明显角膜散光(≤1.00DC)的白内障病人15例施行表面角膜镜片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术(Ⅰ期手术),另将无明显角膜散光(≤1.00DC)的无晶体眼病人19例施行表面角膜镜片术(Ⅱ期手术)。术后二组病人裸眼视力的提高程度相似;角膜屈光度增加分别为9.77±2.84D和9.84±2.35D;发生明显角膜散光(>1.00DC)者分别为9例(60%)和10例(52.63%),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二组病人屈光效应稳定时间分别为5.37±0.84个月及4.45±1.05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角膜镜片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15.
屈光不正患者数以千计,是医学上一个重大问题,眼科学者早就企图通过手术进行矫治。近代由于显微手术的进展,已有不少办法能改变角膜的屈光力,用以矫治屈光不正,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现在国际上已有专门的学术会议对此进行研究。表层角膜镜片术(Epi  相似文献   

16.
Shi W  Xie L  Li S  Yuan F  Liu H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95-297,I003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表面角膜镜片术(epikeratophakia,EP)后不同时期的镜片组织,了解低温冷冻脱水角膜材料移植后组织细胞和神经重建的动态过程。方法:对24例(24只眼)圆锥角膜患者行EP,应用共焦显微镜分别对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镜片组织细胞、神经重建过程进行活体动态观察,并摄像记录。结果:镜片上皮层:术后3或4d,组织镜片表面已被角膜表层上皮细胞覆盖,镜片边缘可见翼状细胞及形态不规则、低密度的基底细胞;术后1个月,上皮基底细胞完全覆盖角膜镜片;术后6个月,基底细胞密度及形态趋于正常,可见上皮下散在神经丛;术后2年,神经丛形态接近正常。镜片基质层:术后1年内,镜片基质细胞无变化,细胞少、形态不规则;术后2年,镜片边缘偶见正常形态的基质细胞;术后5年,镜片中央仍未见正常形态的基质细胞,镜片前后基质细胞相同。镜片基质神经:术后6个月,有神经干伸入镜片基质内,术后2年,基质神经数量增多;术后5年,基质神经尚未达到正常密度。结果:冷冻的非活性角膜组织行EP后组织镜片各层细胞、神经重建的时间各不相同,但并不影响植片透明度。  相似文献   

17.
报告5例无晶体眼行表面膜镜片术后9个月,视力不良病例的角膜地形图变化,发现所有病例角膜组织镜片明显偏中心,角膜前表面屈率呈极不规则性改变,这些提示手术中定角膜光学中心,进行标准的角膜组织镜片切削,按正规方法手术是表面角膜镜片术取得满意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表面角膜镜片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无光感角膜白斑及有一定视功能的旁中央性角膜白斑,先天性或继发性无虹膜36例48眼分别设计不同大小的镜片、手术部位及缝合方法的角膜镜片术。结果 在随访期内(平均56月),36例48眼的满意率达98%(47/48),有一定视功能的16眼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恰当的改良角膜镜片术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表面角膜镜片术对知觉性外斜视的影响,以评价其治疗作用。方法对10例因单眼无晶体所致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行表面角膜镜片术,并随访9个月~5年,分别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立体视觉及眼位。结果手术后10例视力均提高,其中6例眼位恢复正常(≤±3),4例部分矫正。结论表面角膜镜片术可改善无晶体眼所致的知觉缺陷,恢复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从而有利于知觉性外斜视的矫正。  相似文献   

20.
圆锥角膜是一种角膜中央或旁中央进行性变薄膨出,最终导致高度散光或角膜瘢痕的疾病[1].圆锥角膜晚期只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但不能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和切口抗张力减弱等问题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