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评估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HBIG组22例,分2组(各11例),均孕wk28起予HBIG200IU,im,A组每3wk一次,B组每4wk一次,均至分娩为止;对照组23例,不用上述药物。HBIG组每次用药前、分娩前,对照组孕wk28及分娩前检测静脉血HBsAg,HBeAg,HBV_DNA,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HBV_DNA。结果:HBIG组孕妇血HBsAg,HBV_DNA明显下降(P<0.05),HBeAg无明显变化(P>0.05)。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HBV_DNA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未发现孕妇及新生儿不良反应。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HBcAg与其它标志物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共5262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应用固相放免法(SPRIA)测定了乙肝表面抗原(HBc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原(HBc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六项 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发现 HBcAg与 HBsAg、 HBeAb、 HBcAb同时阳性率为 88.1%,明显高于其与HBsAg、HBeAg、HBcAb同时阳性率(55.3%),并且在HBsAg阳性、而HBeAg/抗-HBe均为阴性的感染者血清中仍有 40.0%检测出 HBcAg。结论:HBV血清学标志物 HBcAg的检测,与其它标志物相结合,在判断 HBV感染者血清中病毒复制活动和传染性的强弱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自血紫外线辐射回输疗法治疗HBV血清复制指标阳性的慢性肝炎183例。疗程结束时,UIBAT组的HBeAg、抗-HBe和HBV-DNA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5%、29%和36%;UIBAT+Ara-AMP(单磷酸阿糖腺苷)组为61.25%、40%和45.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CAH患者又明显高于CPH患者(P<0.01 ̄0.001)。3 ̄12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UBAT+A  相似文献   

4.
膦甲酸钠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膦甲酸钠与干扰素联用和单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分为联合组23例和干扰素组38例;联合组用膦甲酸钠4.8g静滴,qd,疗程1月,合并用干扰素α-1b300万u,im,隔日1次,疗程3个月。干扰素组单用干扰素,以谷丙转氨酶(ALT)、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肝病毒DNA及前C区基因野生株和变异株为观察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47.8%和28.9%(P〉0.05)。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69.5%和34.2%(P〈0.01)。对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前C区基因野生株及变异株总阴转率分别为69.6%和36.8%(P〈0.05),联合组对慢性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_脱氧核糖核酸(HBV_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9例病人,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22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0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对照组服用外形相同的安慰剂每日1片,共12wk。结果:治疗组累计92.2%病人血清HBV_DNA阴转(低于1.6ng/L),最终持续阴转率为78.5%。对照组HBV_DNA累计阴转率为14.1%,最终阴转率为11%。2组疗效比较P<0.01。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的病人,12wk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60.3%,对照组为27%,P<0.01。2组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血清HBV_DNA水平,促使ALT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HBcAg与其它标志物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共5262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应用固相放免法(SPRIA)测定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b)、乙肝核心抗原(HBc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六项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发现HBcAg、HBcAb、HBcAb同时阳性率为88.1%,明显高于其与HBsAg、HBeAg、HBcAb同时阳性率(55.3%),并且在HBsAg阳性、而HBeAg/抗-HBe均为阴性的感染者血清中仍有40.0%检测出HBcAg。结论:HBV血清学标志物HBcAg的检测,与其它标志物相结合,在判断HBV感染者血清中病毒复制活动和传染性的强弱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干扰素抗体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的检出情况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检测9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干扰素抗体。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干扰素抗体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均高于慢性丙型肝炎(P〈0.05)。干扰素治疗后,产生干扰素抗体者与未产生抗体者HBV-DNA/HCV-RNA阴转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出现干扰素抗体和HBV-DNA/HCV-RNA阴转  相似文献   

8.
陆建华  黄飞 《天津医药》1994,22(3):152-154
报告5266例肝病门诊病人(肝病组)血清标本抗-HBe检测结果,并与自然人群(对照组)健康普查血清标本作比较分析,肝病组单项抗-HBe的出现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男性无显著意义,女性有显著意义(P<0.05),抗-HBe与年龄的关系无线性趋势(P>0.05)。结果还显示单项抗-HBs、单项抗-HBc的出现率女性均高于男性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H  相似文献   

9.
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透明质酸与e系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崴  张世兰 《天津医药》1996,24(7):398-400
对72例HBsAg阳性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各期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行血清透明质酸(HA)与e系统关系的研究,并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肝硬变的发生,血清HA值及抗-HBe阳性率显著增高(均P〈0.05)。抗-HBe持续阳性组血清HA值最高,血清有HBeAg/抗-HBe转换组血清HA值最低。不伴肝硬变的患者,当发生抗-HBe转换时临床症状随之改善,ALT水平亦降低,血清HA值亦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白细胞干扰素(LIFN)和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rIFN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CHB病人83例(男性69例,女性14例;年龄32±s8a)。A组29例,用LIFN3MU;B组27例,用rIFNα-1b3MU,C组27例用人血浆白蛋白冻干制品10g,3组均im,qd×4wk,继以qod×8wk。结果:3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8%,41%,7%;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52%,7%。A和B组IFN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C组(P<0.05),但A和B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不良反应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2种不同来源的IFN治疗CHB均有显著疗效,2药无显著差别,但A组不良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甲基斑蝥胺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2.2.15细胞株体外抗HBV药物模型,对研制的甲基斑蝥胺药物体外抗HBV流行性进行评价。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药物对2.2.15细胞所分泌的HBsAg、HBeAg的抑制效果,应用Southern转膜杂交法分析药物对HBV-DNA的区带影响,同时以MTT法检测药物细胞毒性。药物对病毒复制指标HBsAg、HBeAg的50%抑制浓度(ID50)分别为2.83g/L、4.60g/L,该药对HBV-DNA区带无明显影响,药物对细胞的50%毒性浓度(CD50)10.60g/L。药物对HBsAg、HBeAg的治疗指数(TI)=CD50/ID50分别为3.75、2.30。说明甲基斑蝥胺药物在体外具有一定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导向药物L-HAS-Ara-AMP的抗HBV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5d和28d疗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9例,以Ara-AMP治疗27例为对照。结果:L-HSA-Ara-AMP 5d疗程,10例HBeAg阳性阴转3例,8例HBV-DNA阳性阴转4例。28d疗程HBeAg阴转率31.6%,HBeAg滴度下降率47.4%,有治疗效应者79.0%.;HBV-DNA阴转率31.6%  相似文献   

13.
胸腺α1和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50例及丙型肝炎20例,应用胸腺α1和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6个月,治疗后其PCR-HBV-DNA的阴转率为68.0%,PCR-HCV-RNA的阴转率为70.0%,较对照组(干扰素α1b)的PCR-HBV-DNA阴转率440%及PCR-HCV-RNA的阴转率30.0%为高(P〈0.05)。通过治疗前,后检测T细胞亚群,sIL-2Rα及TNFα发现,治疗前CD8,sIL-2Rα和  相似文献   

14.
膦甲酸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小结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从1995年6月至1996年2月,我们用解放军302医院华星制药厂生产的膦甲酸注射液治疗了21例慢性乙型及/或丙型肝炎患者,以评价该药对乙、丙型肝炎的临床抗病毒疗效及不良反应。其中14例单纯乙型,3例乙、丙型重叠感染,4例单纯丙型。治疗方法为2500mg静滴(2h输完)q12h,疗程28d。结果:治疗前HBsAg(+)17例,HBeAg(+)12例,HBVDNA(+)13例,治疗结束时HBsAg、HBeAg及HBVDNA分别有1例(5.9%)、7例(58.3%)及10例(76.9%)转阴。治疗前抗-HCV(+)5例,HCVRNA(+)7例,治疗结束时抗-HCV及HCVRNA分别有1例(20.0%)及4例(57.1%)转阴,另有2例用药后血清HCVRNA浓度下降约90%。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发生率为42.9%,主要为纳差、恶心、腹胀、乏力等消化道及全身症状。3例血钾轻至中度降低,仅1例因恶心、呕吐较重于用药第17天停药。本研究结果提示,按本文给药方法静点膦甲酸可以达到较好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效果,对丙肝病毒复制很可能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HBsAg携带者的临床征象、肝功能、HBVM、HBV-DNA与肝组织病理变化关系,特观察296例HBsAg持续阳性病例,发现HBeAg和HBV-DNA检出率呈一致关系,但后者较高;临床征象,肝功能与HBeAg和HBV-DNA检出结果,以及HBeAg与HBV-DNA检查结果均与肝组织变化相一致。携带HBsAg不应等同携带HBV,治疗HBsAg携带者不宜单一追求HBsAg阴转,理应重视HBeAg和HBV-DNA的阴转,防止进入肝硬变  相似文献   

16.
刘巧玉 《安徽医药》2014,35(12):1654-1657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 8含量与外周单核细胞IL 8mRNA表 达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HBeAg阴性的CHB患者血清IL 8含量与血清ALT、AST酶含量关系。方法 94例CHB患者根据 HBeAg阴性/阳性分为HBeAg阴性的CHB组(47例)和HBeAg阳性的CHB组(47例),以ELISA方法和逆转录PCR法检测两组患 者血清IL 8和外周单核细胞mRNA表达,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和AST酶含量。结果 ELISA和逆转录PCR分析HBeAg 阴性CHB患者的血清IL 8含量与外周单核细胞IL 8mRNA表达分别为25265±6204、150±042;HBeAg阳性CHB患者的血清 IL 8含量与外周单核细胞IL 8mRNA表达分别为24183±4988、128±036。HBeAg阴性的CHB患者血清IL 8含量与外周单核 细胞IL 8mRNA表达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655),而HBeAg阳性的CHB患者的血清IL 8含量与外周单核细胞IL 8mRNA表达 相关性较差(r=0276)。其中,HBeAg阴性的CHB患者血清IL 8含量与血清ALT具酶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0489,P<005)。 结论 IL 8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的CHB患者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并且IL 8与部分CHB患者肝功能恶化相关,提示IL 8 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小青  刘亦琪 《江苏医药》1995,21(6):377-378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74例HBVM阳性的孕妇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了HBVDNA检测。结果显示双抗原(HBsAg和HbeAg)阳性组HBVDNA检出率母血为100%(8/8),脐血为87.5%(7/8)。单抗原(HBsAg)阳性组HBVDNA检出率母血为26.92%(14/52),脐血为19.23%(10/52)。抗体(抗-HBc、抗-HBs、抗-HBe一项至三项)  相似文献   

18.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乙肝病毒DNA的结果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国亮  张慧慧 《江西医药》1995,30(5):261-263
应用PCR技术和ELISA法同时检测了乙肝患者血清97例。结果显示:HBV-DNA-PCR阳性率67.0%,乙肝五项一项以上阳性率97.9%,HBeAg阳性者HBV-DNA阳性率89.7%,HBeAg阴性仍有51.7%HBV-DNA阳性,抗-HBs阳性者HBV-DNA阳性率25.0%,献血员有4.0%HBV-DNA阳性。结果提示,在乙肝病毒感染检出率方面,乙肝五项高于PCR,HBV-DNA-PCR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等有无影响,应用RT-PCR法对41例经肝穿活检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了HGV-RNA检测,并将合并与未合并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了临床与病理学对比。结果发现HGV-RNA阳性8例,占1951%,合并与未合并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水平、HBeAg阳性率、HBV-DNA定量水平及肝脏病理损害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表明,HGV合并感染并不加重乙型肝炎的肝脏损害,亦不影响HBV的复制及病毒血症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进行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评价乙肝转移因子对健康志愿者和慢性乙肝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Ⅰ期试验:15名志愿者随机分成 5组,每组 3人,分别给予 0.25、0.5、1、2、4 mg 5个剂量,每日肌注一次,连续 14天。对另外 14名志愿者,每日肌注 2 mg,共14天,于注射前后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对18名慢性乙肝患者进行 0,5、1、2 mg三种不同剂量的注射,共 3个月。Ⅱ期试验:分别对 109例馒性乙肝患者给予 HBV-TF1mg和安慰剂及 309例慢性乙肝患者HBV-TF1mg和2 mg随机对照治疗。结果15位健康志愿者能够很好地耐受,无明显副反应。14名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刺激指数从治疗前0.77±0.21增加到治疗后1.57±0.79(P<0.0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抑制指数从治疗前 0.926± 0.06减少到治疗后 0.784± 0.089 (P<0 05)。剂量选择试验表明1mg和 2 mg对血清 HBeAg和HBV-DNA清除有效。109例患者中,治疗组54例,HBeAg和 HBV-DNA清除率分别为 44.4%和 46.9%。安慰剂组 55例,HBeAg和HBV-DNA清除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