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诊断及误诊的分析,进一步探讨AB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结合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正确诊断及误诊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2例均摄X线平片,19例行CT平扫,15例行MRI。结果:22例ABC发生于长骨17例,脊柱3例,骨盆2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囊性改变;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8例,21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1例出现液-液平面,2例软组织肿块;15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囊间隔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误诊4例,其中发病部位长骨2例,脊柱和骨盆各1例。结论:正确认识ABC发病机理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ABC,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76例,其中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11例,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65例。完整影像学资料共42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30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9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4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平片上根据病变部位分偏心型22例、髓内型18例、骨旁型2例,大多数表现为偏心型膨胀性骨破坏;CT扫描可见25例不同程度骨膨胀、骨皮质内缘的分房状压迹和骨嵴影,皮质破坏断缺7例,15例见骨包壳,3例见液-液平面;15例MRI扫描表现为分叶状肿块,9例MRI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囊腔,6例表现为混杂信号,囊间隔均为T1WI、T2WI低信号,6例行MRI增强扫描,均见间隔强化,5例见液-液平面。结论: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I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及X线、CT、MRI分别在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 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15例内部见粗细不匀骨间隔.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其中2例见液-液平面.MR扫描T1WI 4例显示液-液平面,T2WI 7例显示液-液平面,囊间隔与囊壁厚薄不等,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 X线平片呈膨胀性溶骨改变,CT和MRI出现囊腔、液-液平面、强化明显的囊壁及囊间隔征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长骨ABC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1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X线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灶邻近骨质见连续骨膜反应,17例病灶内见粗细不一骨嵴;CT表现为病灶内缘分叶状改变,边缘锐利并不同程度硬化;MRI表现为囊性病灶,T_1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混杂稍高或高信号,病灶内及边缘可见分叶状或条索状低信号,20例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结论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不同影像检查,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GCT)的 MSCT 和高场强 MRI 表现,提高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2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 GCT MSCT 和3.0T MRI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中,发生于颈椎4例、胸椎12例、腰椎5例、骶椎6例。影像学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CT 呈软组织密度,内可见囊变、坏死,多可见骨棘残存,未见钙化及骨膜反应。MRI 多表现为 T1 WI 呈等、低信号,T2 WI 呈等、低或混杂高信号;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者表现为多囊状高信号,内可见液-液平面。结论脊柱 GCT 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 和 MRI 结合分析,可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率,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MRI表现。方法 23例PVNS中膝关节9例,髋关节9例,踝关节3例,肘关节1例,腕关节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3例PVNS均行X线和MR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分析PVNS的影像学表现,着重总结PVNS的MR影像学特点。结果 X线表现:23例均可见关节及软组织肿胀,7例关节内外可出现较致密结节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19例可见邻近关节骨质侵蚀性小缺损。CT表现:4例中3例可见关节内外结节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结节样强化,1例CT仅显示关节囊增厚,关节内积液。MRI表现:23例病变部位增生肥厚的滑膜在T1WI上呈中等或中等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中等稍高信号,其内可见多发散在结节,呈T1WI、T2WI低信号灶;增生肥厚的滑膜在快速梯度回波(FFE)T2WI序列上呈明显结节样低信号。23例病变关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19例有骨质破坏,表现为凹陷性类圆形骨质缺损,骨缺损区T1、T2WI呈中等信号灶,周围有硬化边,呈T1WI、T2WI低信号。相邻骨髓腔内可见弥漫性反应性水肿灶,呈片状高T2信号。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PVNS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对PVNS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es,D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12例行CT检查(增强9例),4例行MRI检查(增强1例,4例均同时行X线平片检查).回顾分析韧带样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共检出16个病灶,其中腹部外型11例,腹壁型3例,腹内型2例.CT平扫均表现为均匀略低软组织密度,边界不清;X线平片、CT骨骼病变显示呈膨胀性、溶骨性改变,病灶内有小梁形成,呈肥皂泡样,压迫性骨吸收破坏,常见不规则骨嵴,大多可见无钙化、骨化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MRI T1 WI上呈等、稍低混杂信号;T2 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以上不均匀强化;所有病灶内均可见条索状、片状T1WI及T2 WI上均呈低信号改变的区域,CT、MR无强化.结论 DF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X线平片可以观察骨质病变的整体形态,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骨质的破坏特点;T1 WI均呈低信号,T2 WI呈高、低混合信号,大部呈不均轻度强化,局部呈渐进性延迟强;T1WI、T2 WI示病变中斑点状及条带状低信号,MRI、CT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表现.因此,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多数韧带性纤维瘤病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9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中,位于股骨5例,胫骨3例和髂骨1例.位于长管状骨者,5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干,1例接近骨端.肿瘤直径6.3~11.8 cm.所有肿瘤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呈椭圆形5例,不规则地图形4例.病灶呈囊状9例,7例病灶境界不清,7例病变见骨膜增生,伴软组织肿块8例,所有病例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5例行CT检查,病灶密度低于肌肉或与肌肉相仿,CT显示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清楚,增强扫描软组织明显强化.4例行MR检查,T1WI为混杂信号3例,低信号1例;T2WI为低、等和高信号混杂4例.T2WI 4例均可见明显囊状改变和液-液平面,均可见软组织成分,软组织构成囊壁和分隔,部分呈不规则肿块结节,T2WI软组织信号高于肌肉.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卵圆形或地图样溶骨性破坏,容易呈多囊状坏死,但肿瘤内常见软组织成分,常伴骨膜增生和骨外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和MR有助于显示病灶的软组织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法动脉栓塞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ABC的影像学征象,其中10例曾于术前进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ABC的X线平片常呈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在CT成像中,10例可见液平面,8例出现钙化或骨化;MRI成像表现为分隔状囊性病变区,在T1加权像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在T2加权像数个呈高信号囊腔及低信号的间隔影,12例出现液平面。结论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介入法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结果 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全部病例均作了CT平扫与MRI检查,其中1例摄有颅骨平片,1例MR/增强扫描,1例DSA检查。结果: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中,1例位于左蝶骨嵴和左眶骨处,2例位于左颞骨。1例位于右额骨。CT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吹气球样溶骨破坏区,密度不均匀;MRI示有出血、囊变及液面,T1WI和R2WI上呈混杂信号,1例增强后示肿瘤实质和邻近脑膜强化;血管造影示血管有推移改变。结论: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与MRI相结合能提示诊断,并有助于评价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13.
脊柱原发性骨肿瘤CT和MRI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脊柱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分析49例脊柱肿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成骨细胞瘤、骨髓瘤和骨肉瘤各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ABC)3例,血管瘤和淋巴瘤各5例,骨巨细胞瘤多位于椎体,呈溶骨性破坏;成骨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MRI信号较低,后者伴软组织肿块;2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11/16例CT上出现钙化,9例在T2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1例)、淋巴瘤在T1WI和T2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1例骨髓瘤在T2WI呈高信号。结论;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两者结合,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14.
儿童骨骼尤文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骨骼尤文肉瘤在X线平片、CT和MRI上的影像学征象,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儿童骨骼尤文肉瘤11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7例,单行MRI扫描2例,单行CT扫描4例,同时行MRI及CT扫描者4例。结果 11例尤文肉瘤中发生于骨盆4例,股骨3例,胫骨、肋骨、趾骨和脊柱各1例,其中胫骨和髂骨各1例术后出现颅骨转移。X线平片上6例表现为虫蚀状或溶骨性破坏,2例病灶略呈膨胀性改变,骨皮质破坏伴单层、多层或放射状骨膜反应,邻近软组织层次欠清;发生于肋骨的1例以硬化为主,CT像上髓腔密度增高,骨质鼠咬状或斑片状破坏伴骨皮质裂隙状或不规则破坏;2例骨皮质呈膨胀、变薄、中断,周围见不完整的层状骨膜反应及较大软组织肿块;MRI上表现为大片长T1长T2信号的骨质破坏和巨大的软组织肿块;1例肿块呈跨关节生长。结论 X线平片、CT和MPI在骨尤文肉瘤的评估方面有重要作用。X线平片可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MRI平扫T1WI像及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技术(STIR)能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在显示肿瘤对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的侵犯方面尤为敏感;CT在显示骨及骨皮质破坏等方面优于MRI。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样骨囊肿─CT和MR图像上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图像上液-液平面征象对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ABC的平片、CT和MR表现,并用双盲法测试单纯平片和综合影像分析(平片、CT、MRI)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单纯平片诊断符合率低于综合影像诊断;2.CT和MR有助于显示病变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病灶内的特征:3.在CT和MRI上ABC可见到液-液平面征。结论:CT和MRI上的液-液平面征是ABC较特征性的征象。综合性影像检查能提高ABC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股骨颈疝窝X线、CT及MRI影像表现与诊断误区。方法 5例由临床或手术证实为股骨颈疝窝患者均经CT扫描,3例又经X线平片检查,4例又经MRI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股骨颈疝患者中,CT误诊为骨腱鞘囊肿2例,X线平片误诊为缺血性骨坏死和骨样骨瘤各1例,MRI与CT、X线平片共同正确诊断股骨颈疝窝1例。5例疝窝均位于股骨颈前外侧1/4处,疝窝大小为0.6cm×0.8cm~1.4cm×2.0cm。X线平片示股骨颈区囊状低密度区,边缘清楚且围以硬化边。CT示股骨颈皮质下低密度区,有硬化边缘,其中2例伴发骨皮质细微断裂。4例经MRI检查的患者,其病变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在脂肪抑制T2WI呈更高信号,其中2例病灶边缘围以低信号带。T2WI显示髋关节少量渗液2例。结论股骨颈疝窝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X线平片、CT、MRI相互结合有助于股骨颈疝窝的确诊。  相似文献   

17.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均摄了平片 ,6 / 1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10 / 18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脊柱 6例 ,颅骨 4例 ,胫骨 2例 ,股骨 2例 ,肱骨、骨盆、距骨、软组织各 1例。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膨胀性囊状骨破坏 ,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 ,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 ;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 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 ,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 ,部分见液平和软组织肿块 ;一般无骨反应。结论 :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 ,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8.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l4例。12例行CT平扫,10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行MM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病灶多见。12例CT平扫发现16个病灶,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7个病灶可见钙化;1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4个,9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10例MRI检查发现13个病灶,3个在T1WI上是等信号,10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骶骨肿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69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 ,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ABC)、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各 1例 ,骨髓瘤 2例 ,淋巴瘤 3例 ,骨巨细胞瘤 5例 ,脊索瘤 2 3例 ,转移瘤 33例。结果 骨巨细胞瘤位于椎体和前部附件 ,呈溶骨性破坏 ;ABC位于后部附件 ,MRI有液 -液平面 ;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 ,MRI信号较低 ,后者伴软组织肿块 ;2 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 ,1 1 / 1 6例CT上出现钙化 ,9例在T2 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 (1例 )、淋巴瘤和转移瘤在T1 WI和T2 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 ,1例骨髓瘤在T2 WI呈较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两者结合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20.
视神经胶质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视神经胶质瘤CT和MB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视神经胶质瘤16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6例,CT MRI检查4例。结果16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13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其中1例涉及颅内,另1例位于视神经管内。肿瘤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梭形8例,条索状与椭圆形各3例,梨形及结节状各1例。CT检查15例,2例平扫与脑实质呈等密度,1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13例)肿瘤大多呈轻至中等强化,1例CT扫描示视神经管扩大。MRI检查6例,3例肿瘤位于眶内段,2例涉及视神经管内,其中1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前视神经增粗,另1例肿瘤位于视神经管内呈结节状;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肿瘤可强化,1例肿瘤内伴有囊性变。结论 CT与MRI均能显示眶内段视神经胶质瘤,但MRI较CT能够获得更多的肿瘤内部信息,为管内及颅内视神经胶质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