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入襻梗阻为胃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梗阻可分为部分性及完全性。本总结了我院1980-2005年经保守治疗后输入段梗阻未能缓解而再次手术的13例患,结合术中所见。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大部切除术后空肠输入袢梗阻19例分析刘金华(靖江市人民医院外科,靖江214500)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输入袢梗阻输入袢梗阻是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明确诊断并恰当处理十分必要。1986—1996年我院共正确诊治收治这类患者19例,...  相似文献   

3.
某男,70岁。因腹部持续性疼痛7h于2003年8月14日急诊入院。患者系无诱因下突然出现腹部持续隐痛,伴恶心、呕吐多次胃内容物,并解1次“黄色”稀便,无畏寒、发热。患者曾于1980年在外院行胃大部分切除(毕Ⅱ氏)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时有不规则的上腹部隐痛,能忍受,无呕吐,未予特殊治疗。入院查体:T36.8℃、P80/min、R22/min、BP16.00/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肠重复畸形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小儿肠重复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6例肠重复畸形发生于回肠3例,回盲部1例,空肠1例,结肠1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单房囊性肿块,与肠管关系密切,增强后囊壁强化。结论圆形或管形、单房、低密度液性、厚壁囊肿是肠重复畸形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小儿肠重复畸形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23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423例中17出现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4.0%。所有病例经保守治疗后7~35d内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是由综合因素引起的,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可能为主要原因,而精神因素、高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腹腔内感染则是诱因。胃肠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疗法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39例GIST中,良性共9例,恶性共30例。发生在胃肠道26例恶性19例,发生在胃肠道外13例恶性11例;肿瘤5cm组14例恶性7例,肿瘤≥5cm组25例恶性23例;有囊变坏死30例恶性29例,无囊变坏死9例恶性1例;11例有转移均为恶性,28例无转移恶性19例。GIST的发病部位、大小、有无囊变坏死及转移对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在胃肠道外的GIST恶性程度高,肿瘤≥5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的大小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囊变坏死及转移的GIST恶性程度高。结论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28例注射静脉对比剂后行增强扫描;5例胃双重造影及全消化道钡餐;7例内镜检查;19例超声检查。结果:本组34例病例中67.6%(23/34)经诊断为恶性,29.4%(10/34)为良性,2.9%(1/34)诊断为交界性。CT主要表现为:88.2%(30/34)为实性肿块,其中26.6%(8/30)为均匀密度,73.3%(22/30)为不均匀密度;11.8%(4/30)为囊性肿块,直径3-20cm,其中50%(2/4)可见坏死液化灶;34例肿块中55.9%(19/34)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其中10.5%(2/19)肿块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与明显强化。本组病例肝转移5.9%(2/34),腹膜转移2.9%(1/34),膀胱转移2.9%(1/34)。结论: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何剑  祝跃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58-135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多层螺旋CT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及周围表现.结果 20例病灶呈现戒指样或卵圆形;大小为1.5 cmx2.5 cm~3.1 cmx5.0cm;病灶呈现脂肪性密度,肿块中心密度低,周围密度高:病灶位于结肠壁旁,回盲部5例,升结肠旁1例,降结肠旁3例,乙状结肠旁1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对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螺旋 CT 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双期或三期扫描,2例行 CTA 后处理重建。结果19例小肠间质瘤中,2例位于十二指肠,6例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1例多发位于空、回肠。良性3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5例。全部19例 CT 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肿块。良性者,平扫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平扫肿块边缘清晰12例,4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见轻至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2例,2例肿块内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多数内见无强化坏死区,坏死区呈偏心性且达边缘6例,坏死囊变明显呈囊肿样及肿块内出现气体、液平面各1例。结论螺旋 CT 对于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的CT影像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胃异位胰腺的CT资料,总结胃异位胰腺的CT征象。结果 12例胃异位胰腺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窦部3例,胃体部9例;病变呈卵圆形,边界清晰,平扫呈等密度,其中4例突向胃腔缘显示脐凹征,2例见中央导管征。增强扫描呈明显持续强化,强化的趋势与正常胰腺类似。结论 CT可以显示胃异位胰腺的病变特征,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r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回顾性分析1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资料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r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回顾性分析1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资料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其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螺旋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病理明确诊断的81例GIST临床及CT等影像学资料.结果 81例中,良性24例,恶性57例.肿瘤大小0.5~17.0 cm,平均6.8 cm.病灶位于胃50例,小肠22例,直肠结肠6例,肠系膜3例,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良性GIST螺旋CT显示一般小于2 cm、密度均匀、边缘无分叶、界限清楚、均匀强化;若大于5 cm、腔外不规则或长分叶状肿块、界限不清、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则多为恶性.结论 CT是胃肠道间质肿瘤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消化道偏侧性狭窄伴溃疡、不规则腔外肿块、多灶性低密度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等征象对恶性GIST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扫描在鼻窦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治疗或组织病理学证实的95例鼻窦病变的X线平片及CT检查结果,并作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 95例中X线平片阳性81例,其中与临床诊治相符的共62例,诊断准确率65.26%;CT 95例皆为阳性,其中与临床诊治相符的共83例,准确率87.37%。结论 CT诊断鼻窦病变优于X线平片,为临床治疗提供直观可靠依据,可作为诊断鼻窦病变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64例进行CT检查,观察影像学表现,并依照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静脉对比增强方式、增强强度、邻近器官的侵犯、溃疡、瘘管、钙化、肠系膜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的存在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特征性表现。结果:肿瘤病变位置多位于胃体(P=0.024);病变生长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多表现为外生性生长(46%);多表现为中度增强(P<0.01),较少出现邻近器官的侵犯、钙化、肠系膜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P<0.001;肿瘤大小和生长方式,肿瘤大小和增强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间质瘤具有特征性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掌握其特征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CT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3例胃异位胰腺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胃异位胰腺的CT表现。结果 13例胃异位胰腺中,位于胃窦部10例,胃体2例,胃底1例;病变均单发。10例最长径〈3.0cm,另3例最长径〉3.0cm,但均小于5.0cm。10例病变呈卵圆形,2例呈圆形,1例呈浅分叶状。增强扫描3例显著均匀强化;7例明显强化,其中6例均匀强化,另外1例中央小囊变区未见强化;3例强化不明显。2例显示中央脐凹征,深度分别为4、6 mm。结论胃异位胰腺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对正确诊断胃异位胰腺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结果CT对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83.3%,对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为77.8%,术前病理组织类型判断准确率为27.8%.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可靠,对良恶性预测具有帮助,对病理类型估计能提供线索,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脾脏感染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脾脏感染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感染性病变(脾结核10例,脾脓肿6例)患者均作CT平扫及增强进行脾区扫锚,再与病理检查结果和临床确诊比较,分析符合率。结果:16例脾脏病变患者中,CT检出16例,占100%;CT定性诊断与病理及临床诊断符合12例,占75%。结论:CT对脾脏感染性病变的发现率高,对病变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例RPF患者的CT资料,均行CT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以及图像后处理,其中4例还进行了CT尿路造影(CTU)。分析RPF病变位置、形态、边缘、密度及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和增强后强化表现。结果 6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间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6例中5例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弥漫性生长、并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4例伴有输尿管受压致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其中2例为双侧受压。增强扫描后5例病变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结合CTU检查能更全面地显示RPF的表现及侵犯范围,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前均行立位X线腹平片及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腹部平片及CT表现,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立位X线腹平片及CT显示腹腔内游离气体的阳性率分别是63.63%(21/33)和87.87%(29/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同时CT显示穿孔周围脂肪密度增高23例,阑尾脓肿2例,腹腔积液15例。结论: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及其并发症有明显优势,可对少量腹腔游离气体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