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两窗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实用性,为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2例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的髂腹股沟人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对比两种入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骨折复位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后的两窗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术后淋巴漏的主要原因。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0只,随机选择左右侧腹股沟区作为实验侧和对照侧,通过剥离髂血管周围淋巴管模拟临床牵拉伤,3d后应用亚甲蓝示踪了解表浅和深部淋巴显影情况。结果 对照侧可见浅表及深部淋巴管和淋巴结显影良好,无亚甲蓝漏出;实验侧中8例显示髂外静脉周围淋巴漏,但髂总静脉处淋巴结和淋巴管未显影;2例显示髂外静脉周围显影剂无漏出,而髂总静脉处淋巴结显影。结论 髂腹股沟入路术后淋巴漏的主要原因为术中移动髂血管时对深淋巴结和淋巴管造成了损伤,应对其一些步骤进行改良以避免术后淋巴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解剖方式对耻骨肌孔下区的解剖结构进行重新分析,为髂腹股沟下入路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间我院中收入的15具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分析,结合外科疝的相关解剖理论观测耻骨肌孔下区结构,评价患者的肌空下区入路耻骨肌孔手术解剖学方案。结果患者的耻骨肌孔下区往往以上长下短的近似梯形结构为主,并且血管鞘以及前后连接等部位属于封闭式结构,但存在较多薄弱部位,薄弱部位是开展手术易损伤区,容易导致股疝的发生。结论耻骨孔下区薄弱部位在受到手术损伤时,可能会出现股疝的情况,所以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手术方案时,应当尽可能对薄弱部位进行回避并加强术后重建工作,避免患者发生术后股疝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改良Rives-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2013年我科收治的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54例,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2002~2010年采用髂腹股沟入路33例,2008~2013年采用改良Rives-Stoppa入路21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效果、早期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结果改良Rives-Stoppa入路较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在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方面均获得满意结果。改良Rives-Stoppa入路获得了更好的解剖复位率(P<0.05)。结论改良Rives-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显露更清楚,复位效果更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改良Stoppa入路最大优点是术者能够站在对侧从髋臼后柱及四边体骨折的顶部直接复位并应用支撑钢板固定,操作更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随机化抽样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86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按随机化分组法分为腹直肌外侧入路组(43例)和髂腹股沟入路组(43例)。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接受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髂腹股沟入路组接受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骨折复位优良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满意度。结果 腹直肌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较髂腹股沟入路组短,术中出血量较髂腹股沟入路组少,手术时间较髂腹股沟入路组短(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3.02%(40/43)较髂腹股沟入路组76.74%(33/43)高(P<0.05)。术后6个月,腹直肌外侧入路组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评分较髂腹股沟入路组高(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4.65%(2/43)]较髂腹股沟入路组[18.60%(8/43)]低(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骨折复位满意度[95.35%(41/43)]较髂腹股沟...  相似文献   

6.
李强  沈迪  马克敬  吴龙 《当代医学》2008,2(19):337-339
目的 探讨经右髂外动脉(RIEA)入路导管药盒系统(PCS)植入术的可行性、相关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注意事项. 方法 186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行RIEA入路PCS植入术;使用术后入路动脉造影及尸体标本局部解剖的 方法 研究以RIEA远段穿刺点为中心的右腹股沟区相关解剖结构. 结果 RIEA穿刺成功率100%,PCS植入手术成功率96.2%,并发症发生率18.8%.PCS植入术后入路动脉造影示:导管进入RIEA的位置在腹壁下动脉起点上方约1~2 cm处;标本解剖总结出RIEA入路可穿刺段、穿刺点、右下腹壁药盒埋植区的解剖位置及大体解剖结构. 结论 经RIEA入路PCS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良好的解剖学应用基础.正确掌握适应症及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3例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43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骨折均愈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对患者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评价,骨折优良率为88.4%。结论: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较显著,术中患者无须变换体位,便于手术操作,且能有效减少严重的医源性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手术采取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方式,对照组以常规髂腹股沟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对两组患者的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Matta评分、术后6个月患髋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未出现1例并发症,对照组出现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可为手术提供充足的空间,显露更为充分,不伤及重要神经血管,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②方法 对36例经髂腹股沟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髋臼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③结果 用Matta复位标准测量,解剖复位18例,满意14例,不满意4例。平均随访36.2月,临床疗效优良28例,中等6例,差2例。④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适用于髋臼前柱及前壁骨折,也适用于部分双柱骨折及“T”形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分析本院骨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65例骨盆和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改良Stoppa入路组40例和髂腹股沟入路组25例。结果:Stoppa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均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Stoppa入路组复位质量均高于髂腹股沟入路组,Stoppa入路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髂腹股沟入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髂腹股沟区血供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髂腹股沟区骨瓣和皮瓣移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1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区营养髂嵴前部骨质和腹部、会阴部皮肤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该区存在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臀上动脉深上支营养髂嵴前部骨质;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和闭孔动脉营养腹部和会阴部皮肤。相邻血管之间互相吻合,彼此互补。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血管蒂的骨瓣、皮瓣行移位或移植术,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的彩色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及其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5例有症状的下肢DVT患者行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其中68例血栓累及股静脉的患者同时逆行扫查髂静脉及下腔静脉.结果 85例下肢DVT患者急性期51例,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4例,管腔内实性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被压瘪或消失,CDFI示血流充盈缺损或消失,PW未引出血流频谱或频谱波形不正常是DVT的特征性表现.腹部大血管扫查发现髂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的血检、瘤栓形成、左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髂静脉炎性粘连等是导致下肢DVT的病因.结论 彩色超声对下肢DVT的诊断明确,联合髂静脉、下腔静脉及周围组织的扫查可提高DVT病因的检出率,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鼠后肢慢性静脉高压模型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SD大鼠建立后肢慢性静脉高压动物模型。方法 经腹手术环缩SD大鼠下腔静脉下段和髂总静脉,经腹壁浅静脉测量后肢静脉压,动态观测压力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后肢静脉压升高显著,静脉压的变化与手术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环缩SD大鼠下腔静脉下段和髂总静脉,可以建立后肢慢性静脉高压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标本65具(男35,女30),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与吻合;测量外径、夹角和可游离长度;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5.53±1.15m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外径分别为3.14±0.65mm和2.96±0.47mm,与主干的夹角分别约85.2±14.5°和135.3±12.5°。在股三角中部,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和股动脉、股静脉,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74.37%,股深动脉前后还与一些小静脉和纤维索相邻。结论股深动脉可用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但与附近血管神经的关系复杂,容易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可作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血管。  相似文献   

17.
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i X  Yu C  Nie Z  Zho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35-136
目的 探讨对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外科处理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 左下肢静脉曲张或慢性肿胀46例,行介入治疗32例,进腹行髂静脉松解、右髂动脉后置吻合8例,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6例,同时或二期手术处理大隐静脉及股静脉瓣膜41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取栓后行左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25例,髂一下腔静脉搭桥11例。随访6~66个月。结果 无手术死亡和急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左髂静脉病变是左下肢静脉曲张或肿胀和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应尽早处理。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髂静脉DSA确诊的165例IVCS患者的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资料,以髂静脉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符合率。 结果 165例中,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确诊160例,5例未检出,诊断符合率96.97%。 结论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对诊断IVCS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IVCS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V在盆腔深静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高度怀疑盆腔及下肢静脉疾病的50例患者行下肢血管2D-TOF MRV(Two-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MR venography)检查,技术参数:TE=5.9,TR=40,翻转角40°,检查范围包括下腔静脉下段至腘静脉水平,图像质量经评定分级。其中20例病例同时行B超检查做对比,5例病例与DSA对比。结果:盆腔及下肢的MRV图像质量清晰,其中96%能作出准确诊断。结论:MRV在盆腔及下肢静脉显示中具有范围大、对比度高、图像准确且直观的优点,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多普勒血管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对146例DVT患者共178侧下肢分别进行深静脉的多普勒血管检查及彩超检查,并以彩超作为诊断标准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彩超对于诊断DVT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多普勒血管检查对股、胭静脉病变的阳性诊断率为97.9%(142/145),对下腔静脉、髂静脉、胫前、胫后和腓静脉以及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诊断价值低于彩超检查。结论在诊断DVT时,彩超因具有优于多普勒血管检查的优势,可作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多普勒血管检查可以作为初筛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不应作为诊断DVT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