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初发AMI骗人.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6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5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损伤程度、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158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132例。均于入院后及入院24h内多次测定心肌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I(cTnI),取其峰值;比较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P组cK、cK-MB、LDH、cTnI峰值浓度显著低于NIP组(P〈0.01)。IP组病人心功能不全、心衰、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IP组(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损伤面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及近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统计有心绞痛病史组(48例,A组)与无心绞痛病史组(38例,B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发病12h内及12~24h行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的心律失常、泵功能、心源性休克、临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衰、心肌梗死后心绞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PK、急性期及发病后4周LVEF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效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为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廖家杰 《内科》2013,(5):502-50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患者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前48h内是否出现过心绞痛症状,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观察组(64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进行相同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比较,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小,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3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A组)与22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肌酸磷酸激酶(CPK)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峰值、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0.01)。结论CPK与CK-MB峰值的降低,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由于梗死范围缩小,故泵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这是使有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近期病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酸、脂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30例)和对照组患者(30例)的血尿酸、脂蛋白a,同时对上述患者进行冠脉造影。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脂蛋白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问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脂蛋白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和UAP组脂蛋白(a)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酸和脂蛋白a无相关性(P〉0.01)。结论血尿酸、脂蛋白a是冠心病重要的发病因素,脂蛋白a可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生AMI的住院患者,根据其梗死 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组(IP组,64例)及无心绞痛组(NIP组.59例),比较两组心肌酶(CPK)峰值、心肌梗死 范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IP组较NIP组心肌酶峰值低,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29例首次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44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40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9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0.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以及与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按WHO诊断标准排除感染、炎症、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创伤、痛风、肾脏疾病等,以及利尿剂的使用。选择急性心肌梗死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0例,正常对照组(Nor)40例。(2)对AMI组病人分别于梗死后4h,6h,12h,18h,24h,30h,48h,1周,2周抽取静脉血3ml,用酶法测定心肌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而UAP,SAP,Nor组病人分别干入院即刻,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得心肌酶,CRP值。(3)对所有病人进行空腹血糖、血脂、外周血白细胞的测定和心脏B超检查。对AMI病人的心电图(ECG)进行记分,估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1)在Nor,SAP,UAP,AMI4组中,CRP逐渐增高,其中4组CRP比较:除SAP与No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组间相比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2)在AMI组,CRP浓度随时间呈动态变化,约干29.32h达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而且CRP峰值在溶栓治疗时前移,较非溶栓治疗组提前约9.56h,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相关分析:CRP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ECG-ST记分呈正相关,与心搏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呈负相关。结论CRP随着CHD的发展而增高,可能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影响了AMI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且对其发展和预后有判断和预测价值。同时,CRP也是AMI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的变化。来探讨其与稳定型心绞痛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动态测定各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的浓度。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峰值分别出现于第24h和72h。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呈正相关(r=0.642,P〈0.01)。它们与心肌酶谱无相关性(P〉0.05)。结论 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对潜在型克山病(潜克)病人血清及尿中17种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除病人尿中丝氨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外,病人血清中17种氨基酸和尿中16种氨基酸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阅读李广生教授的《营养因素对地氟病的影响》一文受到启发,联系到三次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矛盾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在地氟病流行因素中,除日摄氟量外,还与营养因素有关,尤其是膳食中的钙。据此,对地氟病防制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UMO)与靶蛋白的共价结合是一种真核基因表达的翻译后加工形式。SU-MO化能够使蛋白质更加稳定,进而调节许多关键的细胞活动,如核运输、信号传递、凋亡、细胞周期调控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等。此外SUMO化还可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核转录因子-κB及转化生长因子-β依赖的途径参与抗炎和致纤维化过程,本文就这一机制可能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疟疾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病.对疟疾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近年来疟疾病例监测、蚊媒监测、蚊媒感染疟原虫检测的方法及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吸烟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烟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正常6周龄Wistar大鼠49只,随机分为三组:普通饲养组(16只)、高脂饲养组(17只)、糖尿病组(16只),每组再随机分为吸烟组与对照组(各8只,高脂饲养吸烟组9只),吸烟组进行12周熏烟实验,应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IR的评价,并进行有关生化指标及体重的检测。结果高脂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大鼠体重低于各自对照组(P<0·05);普通饲养吸烟组、高脂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TC高于各自对照组(P<0·05或P<0·01);普通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TG高于各自对照组(P<0·01,P<0·05);高脂饲养吸烟组LDL-C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饲养吸烟组、高脂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FFA高于各自对照组(P均<0·01);普通饲养吸烟组FIn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饲养吸烟组、高脂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葡萄糖输注率(GIR)低于各自对照组(P<0·01)。吸烟与TC、TG、FFA呈正相关(r=0·33,0·31,0·30,P<0·05),与体重、GIR呈负相关(r=-0·62,-0·43,P<0·01)。结论吸烟明显抑制体重增加,导致血脂紊乱及IR。吸烟与I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缺乏对软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缺乏的情况下软骨代谢的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雌激素缺乏组,分别喂养12周和24周后处死,取大鼠肋软骨,用改良法测定软骨中羟脯氨酸含量,进一步换算出软骨中胶原含量。结果12周后,各组软骨胶原含量、氨基己糖及硫酸基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软骨胶原含量有下降趋势。24周后,雌激素缺乏组中软骨胶原、氨基己糖、硫酸基含量较各组均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雌激素缺乏可引起软骨有机质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对肾移植预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合并糖尿病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4月至200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07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相关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507例共行539例次肾移植术(多次手术29例),其中52例合并糖尿病[其中男30例,年龄(51.4±7.1)岁;女22例,年龄(51.6±4.9)岁],移植前糖尿病16例,移植后糖尿病36例;因糖尿病肾病致肾衰竭性肾移植治疗占糖尿病的30.8%。未合并糖尿病肾移植455例[其中男293例,年龄(38.7±12.3)岁;女126例,年龄(43.5±10.1)岁]。合并糖尿病组的各种并发症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合并糖尿病组病死率17.3%(9/52),同期非糖尿病肾移植组病死率7.7%(35/455),尤以移植前糖尿病病死率最高。结论肾移植合并糖尿病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需加强对肾移植前后糖尿病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用消毒剂对鼠疫菌的杀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选择高效、低毒、方便的消毒剂代替来苏儿,用于鼠疫实验室消毒和疫情处理。方法选用二氧化氯、过氧乙酸消毒剂,采用悬液法、载体定量法和模拟现场对鼠疫菌进行杀灭试验。结果250mg/L二氧化氯溶液作用5min,或400mg/L过氧乙酸溶液作用10min,可完全杀灭液体中鼠疫菌。200mg/L二氧化氯溶液或400mg/L的过氧乙酸溶液作用1min,即可杀灭物体表面的鼠疫菌。结论2种消毒剂对鼠疫菌杀灭效果可靠,可以替代来苏儿用于鼠疫实验室和疫情处理消毒。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在美国Miyasaka等[1]报道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房颤的发病率在1980年为3.03%,2000年为3.68%,21年来房颤发病率上升了12.6%.房颤发病率的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已被认知的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甲状腺疾病等[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但是肥胖对房颤的影响仍存争议,故本文就肥胖与房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疟疾是通过蚊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多种气候、环境因素的改变,包括近几十年来明显的全球气候变暖,都可能对该病的流行风险产生影响,使该病的流行及分布、传播媒介的分布发生变化.该文综述了一般气象因素与疟疾传播的关系,季节性与年际气候变异、极端天气事件对疟疾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疟疾已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疟疾影响的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