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清中CRP浓度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30年。Tillet和Frances用肺炎链球菌的各种提取物与急性肺炎患者血清反应,观察到该菌的夹膜C-多糖能与之发生沉淀反应,以后证实这是一种蛋白质,故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炎症反应的敏感而非特异性标志物,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旨在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72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量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作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病例(大于10mg/L为阳性)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死亡率相比较。结果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病情重者升高更明显;病灶〉15mm急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高于病灶≤15mm腔隙性急性脑梗死组(P〈0.05);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病例组死亡率高于血清c-反应蛋白阴性病例组死亡率(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敏感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发现.他们观察到一些肺炎病人的血清能和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起沉淀反应.后来证实血清中造成沉淀反应的物质是一种蛋白质,称之为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于1930年由Tillett和Francis首先发现,他们观察到一些病人的血清能和肺炎链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c-polysaccharide substrate,CPS),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复合物,产生沉淀反应并将其命名为C-反应索.1941年经Avery测定后确认在血清中形成沉淀反应的是一种蛋白质,即将其定名为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6.
C反应蛋白检测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反应蛋白(CRP)是人体血浆中的一种正常蛋白组分,含量甚微。早在1930年由Tillett和Francis首次在大叶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发现,为一种在Ca^2 存在时能与肺炎球菌细胞壁中的C-多糖发生特异性沉淀反应的物质,后被证实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被誉为炎症标志物。在组织感染性炎症和急性损伤时,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靶血管病变与C-反应蛋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一项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可用于预测临床预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对靶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对象:选择2005—03/2007—03解放军第三0五医院住院的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患者82例,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均符合WHO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单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心血管支架置入,置入前采血测定基础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根据具体值将患者分为C-反应蛋白〈3.0mg/L33例和C-反应蛋白≥3.0mg/L49例。置入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内及支架两端5mm范围内管腔直径丢失≥50%为支架内再狭窄,其他部位新出现的病变使管腔狭窄≥30%为新生血管病变。主要观察指标:支架内再狭窄及靶血管病变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C-反应蛋白〈3.0mg/L的33例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为6.1%,显著低于C反应蛋白≥3.0mg/L的49例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18.4%(P〈0.01)。C-反应蛋白〈3.0mg/L的33例患者靶血管新生病变率为3.0%(1/33),亦明显低于C-反应蛋白≥3.0mg/L的49例患者靶血管新生病变率6.1%(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心血管支架置入前基础C-反应蛋白水平与置入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及靶血管新生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卜劲松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1):1568-1568
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时期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认为与糖尿病足(DFT)患者的感染过程相关。现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清hsC—RP水平的检测,探讨其与DFI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试验在细菌或病毒感染中的鉴别诊断作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对208例分别感染病毒或细菌的患者,应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中的血清降钙素原和采用免疫单扩散试验法测定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如以血清降钙素原大于或等于0.5μg/L为阳性标准,则细菌感染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阳性率为96.2%(76/79),病毒感染组为10.1%(13/129);以血清C-反应蛋白大于或等于10mg/L为阳性判断,则细菌感染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29.1%(23/79),病毒感染组为23.3%(30/129)。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试验对于细菌或病毒感染的鉴别作用优于血清C-反应蛋白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和6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进行检测和临床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变化说明其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病情观测、疗效判断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联合血液培养在预示菌血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入院疑似菌血症的患者,收集其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72h的血清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血液培养,排除污染生长情况,纳入研究的血液培养阳性47例,并收集30例正常人的血清作为对照。同时对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7例患者在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和72h三个时间点的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血液培养共检出革兰阴性杆菌42例,革兰阳性球菌5例,将患者分为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在三个时间点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连续监测C-反应蛋白可以有助于菌血症的诊断,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补充指标,对于病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3/2005-08在山东泰安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为观察对象,其中高血压1,2,3级分别为35.30.20例;选择同期健康老年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分析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关系,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1,2,3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0.67&;#177;0.19),(0.86&;#177;0.24),(0.98&;#177;0.18),(0.59&;#177;0.13)mm,P〈0.01],高血压级别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大(P〈0.05)。(爹高血压1,2,3级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48&;#177;1.35),(8.45&;#177;1.41),(10.59&;#177;1.95),(4.57&;#177;1.02)mg/L,P〈0.01],高血压级别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大(P〈0.05)。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8~1.0mm和〉1.0mm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0.8mm者[(8.15&;#177;1.58),(10.63&;#177;2.15),(5.67&;#177;1.65)mg/L,P〈0.051。④高血压组中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随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加,高血压3级高于1,2级(P〈0.05)。 结论:①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密切,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反应蛋白亦增高。②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高血压级别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在呼吸道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作用与临床治疗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8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将所有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63例)、病毒感染组(58例)及支原体感染组(60例),并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白细胞数量.结果 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及对照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浓度的升高对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其浓度还能够反应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1930年Tillet等首先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能与肺炎球菌细胞膜C多糖起沉淀反应的物质,初称C反应素。1941年Avery等测知为蛋白质,于是正式命名为C-反应蛋白(C-reative protein CRP)。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血清CRP浓度的改变,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转归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测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对137例冠心病患者和78例健康者进行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和发作心肌梗死的患者之间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检测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李苗 《浙江临床医学》2007,9(8):1030-103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GDM)48例和糖耐量异常妊娠妇女32例,并随机选择同期相匹配的正常糖耐量妊娠妇女8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空腹血清CRP水平。结果GDM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CRP水平与孕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8、0.156和0.296,P值分别为0.0001、0.0178和0.0004。直线回归方程y=0.0741x1+0.0147x2+0.0397x3-1.457,r2=0.2469。结论C-反应蛋白与GDM密切相关,参与了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0例健康者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冬 《临床医学》2012,32(11):46-4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采血进行病原菌培养时,对其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定量分析。选择54例新生儿血培养结果阳性患儿做为治疗前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复查血培养时,再次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培养转为阴性时做为治疗后组,另选取无感染征象新生儿42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治疗前为90.7%(49/54),治疗后为25.9%(14/54),对照组为14.3%(6/42)。各组超敏C-反应蛋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与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蛋白(a)与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CRP水平由美国Beackman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脂蛋白(a)与血脂水平由美国Bea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同期测定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与之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脂蛋白(a)与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γ=0.710,P〈0.01)。结论①血清脂蛋白(a)是CRP水平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②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升高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检测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判定下肢动脉病变。结果72例2型糖尿病伴有下肢血管病变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较64例不伴有下肢血管病变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血管病变与C-反应蛋白有相关性(P〈0.01)。结论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