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常规的药物治疗对于椎动脉狭窄患者常不能获得持久疗效,预后较差[1]。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开始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它对于重建血管路径,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卒中发病率有明显效果[2,3]。由于术后患者需要下肢制动、卧床,可能发  相似文献   

2.
循环卒中的主要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任何部位,以椎动脉起始部最为多见。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困惑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足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首次发病后5年内再次卒中的发生率〉25%。与颅内血管病变比较,椎动脉起始部自身的血管条件使支架容易到达理想的部位。即使是对于部分血管迂曲的病变,采用多导丝辅助的支架输送技术,也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近年来,随着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病变外科治疗方法的发展旧圳,治疗前后应用血管超声综合评估狭窄血管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与后循环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呈正相关,一旦发生将严重破坏患者的生存质量。25%~30%的后循环卒中由椎动脉狭窄引起~([1])。椎动脉狭窄可以发生于颅外段或颅内段,而椎动脉起始部是后循环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造成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2])。近年来,随着材料工艺学的进步,采用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椎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支架置入,可以实时有效地改善脑血流,防止目标血管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例有症状的椎动脉开口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随访6个月。结果椎动脉狭窄由(71.0±8.8)%下降至(7.0±5.4)%。技术成功率95%,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疗效极好17例,较好2例,1例在2个月后死亡。19例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未发现支架部位明显再狭窄和支架形态改变。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部狭窄安全可行,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将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比较各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4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①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75.4(54.3~99.0)%下降至10.0(0~40.0)%。②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数(M),范围]30.5(2~7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19例获得平均9个月(0.5~47)个月的DSA造影随访,14例获得平均8(2~35)个月的CT血管造影或MR血管造影随访。3例(7.5%)患者于30 d内发生了卒中,其中1例为术后24 h内发生的非致残性小卒中,1例为24 h内的栓塞事件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为术后1周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2.5%)患者发生30 d后非致残性的小卒中。随访中4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9%,4/31),其中3例位于入颅段,1例为症状性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中短期疗效较好。但支架置于入颅段椎动脉狭窄处,再狭窄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7年3月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50%),共112例(116处),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8处,基底动脉狭窄48处。评估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病死率。术后每3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次,评估卒中发生、症状改变情况及再狭窄情况。结果①114处成功置入支架,2处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迂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114处中,78处管径恢复正常,34处残余狭窄率〈10%,4处残余狭窄率约为30%。血管狭窄率由术前的(84±8)%,下降至术后的(8±7)%,P〈0.01。②术后1周,6例(5.4%)患者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其中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支动脉闭塞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1.8%)。③64例患者获得3~54个月的随访,平均(18±11)个月。其中2例(3.1%)死亡,8例(12.5%)发生再狭窄(复查DSA,再狭窄率为50%~90%)。结论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经短中期随访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白膨式颈动脉支架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50%,并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血管超声、MR血管成像及DSA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1)23例患者均成功置人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狭窄率从术前的(70±8)%降至(10±6)%。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术后临床随访3~25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复发;19例症状改善。21例超声随访无再狭窄发生,12例接受6个月以上的缸管造影随访,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变形。结论应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短期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支架变形并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价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纳入59例行单侧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将患者分为服药组(29例)和未服药组(30例),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及12个月行CDFI检查,记录椎动脉起始段及椎间隙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os,PSV IV),计算PSVos/PSV IV,以DSA显示支架内狭窄率〉150%者为术后再狭窄,比较分析两组问再狭窄发生率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6个月,服药组和未服药组的再狭窄率分别为20.7%(6/29)和36.7%(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未服药组再狭窄率(50.0%)明显高于服药组(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PSVos及PSVos/PSV IV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未服药组较服药组患者的PSVos[(187±18)、(179±20)cm/s]和PSVos/PSV IV(3.93±0.59,3.24±0.48)相对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时,未服药组较服药组患者的PSVos[(209±21)cm/s、(159±16)cm/s]和PSVos/PSV IV(4.34±0.65、2.86±0.36)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评估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降低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可影响病变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植入颈动脉支架,观察其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男41例(85.4%),年龄(66±6.8)岁,靶病变1处/例,病变长度(22.5±10.3)mm,狭窄程度88.5%±9.9%.手术成功率100%,植入颈动脉自膨式支架1枚/例,使用远端滤网保护装置1个/例,支架直径(7.3±2.4)mm,长度(36.0±5.5) mm.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5.6%±4.5%.术中11例(22.9%)出现心率减慢,于术中给予1 mg阿托品静脉注射,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2例(4.2%)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24 h内好转,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6.2±15.5)个月,随访率93.8%(45/48),2例(4.4%)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肺癌,1例死于缺血性脑卒中,4例(8.9%)患者仍有头晕发作,3例(6.7%)偶有肢体麻木,无严重脑缺血发作,无脑梗死、脑出血发生.术后6~12个月复查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示无颈动脉、椎动脉及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手术成功率高,长期临床随访患者仍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植入颈动脉支架,观察其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年龄(66±6.8)岁,男41例(85.4%,41/48),靶病变1处/例,病变长度(22.5±10.3)mm,狭窄程度88.5%±9.9%。手术成功率100%,植入颈动脉自膨式支架1枚/例,使用远端滤网保护装置1个/例,支架直径(7.3±2.4)mm,长度(36.0±5.5)mm,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5.6%±4.5%。术中11例(22.9%,11/48)出现心率减慢,于术中给予1 mg阿托品静脉注射,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2例(4.2%,2/48)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24 h后好转,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6.2±15.5)个月,随访率93.8%(45/48),2例(4.4%,2/48)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肺癌,1例死于缺血性脑卒中,4例(8.9%,4/48)患者仍有头晕发作,3例(6.7%,3/48)偶有肢体麻木,无严重脑缺血发作,无脑梗死、脑出血发生。术后6~12个月复查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无颈动脉、椎动脉及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手术成功率高,长期临床随访患者仍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对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做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检查,68例伴有肾动脉显著狭窄(管腔狭窄≥70%)的患者入选本研究。进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和至少6个月的临床随访,比较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术患者术前及随访期6个月时血清肌酐(SCr)和血压变化。结果68例肾动脉狭窄患者(70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置入肾动脉支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前比较,平均SCr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肾功能异常的17例患者,肾功能好转8例(47.1%)、无变化7例(41.2%)、恶化2例(11.7%)。51例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SCr仍在正常范围。经皮肾动脉支架术后,平均血压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141.4±10.3/80.1±11.3)mmHg,与基础测值比较,P〈0.01]。术后6个月,9例不用药物治疗血压保持正常,48例抗高血压用药减少[术前(3.2±1.5)种,术后(2.1±1.1)种,P〈0.01],血压控制良好(〈140/90mmHg)。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术,手术成功率高,对患者肾功能及控制血压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动脉不同部位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情况,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92例经DSA证实的慢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评估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近期临床并发症及中、远期疗效,比较基底动脉中1/3段和下1/3段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球囊扩张支架和W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