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消渴病大抵属于糖尿病的范畴,其病机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笔者认为,阴虚并不是消渴病病机的根本,仅仅是消渴病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而消渴病之所以会出现阴虚,是因为小便多所致。并因此从小便多着眼对消渴病病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肝论治糖尿病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与消渴病的关系,先哲早有定论,惜其未能引起后人的重视。张仲景《伤寒论》日:“厥阴之为病,消渴……”金元医家不仅认识到肝与消渴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开创舒肝之法,调理气血,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全面、更加日臻完善。如刘河间日:“治上消,鬲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3.
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而有甜味、消瘦无力为特征的病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指出,本病特征是“消谷”、“小便度多”、“渴欲饮水”的三多症状。唐·王焘《外台秘要·消渴》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历代文献记载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现代医学认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消渴病(糖尿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始立消渴病专篇,但其未能划清病与症的界限,当时"消渴"既指后人所称之消渴病,又包涵了外感热病伤津所致的烦渴多饮之症。唐初甄之言的《古今录验方》记载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它使消渴病得  相似文献   

5.
唐代甄立言《古今录验方》中记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文探讨运用麦味地黄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20例住院的消渴病患者,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尿崩症治验     
尿崩症治验肖旭辉陈××,女,41岁,干部,于1993年4月11日初诊。素体虚弱,同年1月初突发多尿多饮,昼夜小便达20余次,伴口渴引饮。多次在外院求诊,谓为“消渴病”,服中药10余剂后,诸症增剧,日夜小便竟多达30多次,日饮水近3壶(约12L以上),...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醇酒肥甘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以热结阴伤为基本病机,以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量多、尿有甜味、疲乏无力,或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早在1700年以前我国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了对本病的详细记载,称之为“消渴”或“消瘅”而对消渴病(糖尿病)尿是甜的发现也有一千多年历史。如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一书中谓消渴病“每发小便至甜”,这个发现较英国发现糖尿...  相似文献   

9.
正消渴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吻合。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论治疗则专注于养阴清热。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  相似文献   

10.
蔡然  卢薇 《四川中医》2010,(2):16-17
消渴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本病论病变脏腑既责于肺胃肾,也要重视脾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脾气虚弱、脾虚湿滞、脾气阴虚、脾虚瘀滞四证阐述消渴责之于脾的病机,以期对消渴病的治疗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珏  刘敏 《新中医》2014,46(9):177-179
<正>自古以来,消渴病的论治就见仁见智,清热养阴者有之,如《丹溪心法》之消渴方;益气和胃、养阴生津者有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玉液汤;有治"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肾气丸,也有治"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的白虎加人参汤。那么,代表当代中医最高水平的国医大师们,对消渴病的治疗有何特色,笔者对11位首届国医大师们的24首有关消渴病治疗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力图客观地总结国医大师们治疗消渴的遣方  相似文献   

12.
刘彦晶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39-2140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隋代《古今录验方》中有关消渴的论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香,皆消渴病也”。这与现代医学糖尿病的定义基本相合。通过古人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论述,现代医学方面对瘀血在糖尿病及并发症中客观存在的临床观察与实验,及应用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及并发症治疗中的例证,进一步探讨了瘀血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目的在于深入研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以指导临床实验,发挥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王延欣 《河南中医》1999,19(4):31-32
消渴病,临床以口渴多饮,善食而瘦,小便频数量多,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将其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DDM)与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临床以后者居多,约占80%左右[1]。祖国医学治疗消渴病已有二千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依...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前人多按上中下三消分治,但效果并不理想。现从肾、脾、肝谈谈糖尿病的病机。 1肾与消渴病 《伤寒论》谓:“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历代医家把肾虚作为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周易》"水火既济"理论,探讨从心肾论治消渴病口干症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研究.临床中消渴病患者常出现口干伴烦燥、失眠、下肢怕冷、小便多等症状.这种上热下寒之象多是心肾失交的缘故;治宜交通心肾、固肾止渴;用药当选清心火、滋肾阴、温肾阳之品,根据病情发展阶段有所侧重并随证加减.基于水火既济理论探讨消渴病口干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刘志龙  陈威妮 《新中医》2009,(3):109-110
消渴病是目前多发病,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多归属于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消渴病辨治论述宏富,温清补消,靡不赅备。然受日趋鼎盛的温病学说影响及历史条件的制约,医者多偏重阴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而忽略了阳虚在消渴病论治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消渴病病性随时代环境的变化有所变化,当下应重视从阳虚论治消渴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代消渴医案特点,挖掘清代医案中体现的消渴学术观点和诊治规律。方法采用检索词检索和人工阅读的方式收集文献,将搜集到的清代消渴医案输入Word文本,与纸质书籍校对后,输入Excel表,统计频次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统计结果。结果清代消渴医案中使用的消渴病名有14种,消渴病病因有7种,消渴病位共32种,病机要素多达16种,症状要素有口渴多饮、小便多、多食、消瘦、小便浑浊、纳差、发热等多种症状,药物共有136种,明确提及的成方24首。结论在清代消渴没有统一病名,有关病因的观点受《黄帝内经》影响较大,存在多种病机类型,火热伤津、阴虚火旺、肝胃不和型占有较大比重,症状繁多,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俱全的医案较少,用药以补虚、清热药为主。  相似文献   

18.
“脾气下脱”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之因,正如《内经·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隋·甄立言在其《古今录验方》中更给消渴病下了定议,“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三消论》中明确提出消渴病之病机是:“小水不臭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比较严重的一种常见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临床以口渴多饮、善食而瘦、小便频数量多、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一般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两型,临床以后者为多,约占80%左右。祖国医学治疗“消渴病”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医辨证分型来看,以气阴两虚型居多。为了寻找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包括西医中的“糖尿病”、“尿崩证”,多由肺胃灼热或肾阴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临床中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我科自1996~1997年间共收治各类消渴病患者31例,在治疗本病时,如何做到辨证施护,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