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性,52岁.发现外阴肿物10余年,近日体检B超示子宫肌瘤.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型,于右侧大阴唇处可见一约2 cm×2 cm大小的包块,触之光滑、质中、活动度好,无压痛;阴道通畅,伸展度好;宫颈Ⅱ°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于子宫前壁可触及一约2 cm×2cm大小的包块,阴道后壁用力时可见其前后壁自然脱出于阴道口;双侧附件未触及异常.行子宫全切术和外阴部肿物剔除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对盆腔脏器脱垂合并椎管内神经鞘瘤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60岁。因尿失禁3a,发现阴道口脱出物20d于2009-03-09入院。既往史:患者26a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a前因痔疮行痔核切除术。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部分阴道前后壁脱出,宫颈脱出达处女膜缘水平,宫颈光滑,双附件未触及异常;嘱患者咳嗽时有尿液排出。尿动力学检查:(1)膀胱感觉功能尚可;(2)膀胱顺应性稳定性良好;(3)尿流率降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5 2岁 ,孕3产3。 18年前因子宫脱垂在区卫生院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1年前外阴有肿物脱出 ,近 8天加重 ,自觉排尿不畅 ,腰骶部坠胀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查体 :体温 36 3℃ ,脉搏 76 /min ,呼吸 2 0 /min ,血压 130 /86mmHg。阴道前后壁及宫颈残端脱出于阴道口外 ,肿物 12cm× 10cm× 7cm大小 ,表面粗糙 ,质软 ,可将肿块完全推入盆腔内 ,松手或站立又突出。遂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回肠及大网膜嵌入盆底薄弱处并向阴道方向脱出 ,还纳肠管、网膜 ,提拉阴道穹隆残端见阴道前后壁不再脱出。术中诊断为术后盆底疝 ,重建盆底并将阴道残…  相似文献   

4.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治疗子宫脱垂有效的方法是行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此种手术具有创伤小、伤口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006/2007年我科共施行阴道子宫全切除术13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廖丽明 《全科护理》2012,10(28):2688-2688
子宫脱垂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或脱出,当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1]。子宫脱垂临床分为3度[2-4]。Ⅰ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尚未达到处女膜缘;重型: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在阴道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 ,32岁。在第一次怀孕三月左右 ,阴道间断流出咖啡色血液 ,B超检查为过期流产 ,双角子宫 ,单宫颈 ,单阴道 ,左侧子宫妊娠 ,行清宫术。此次闭经 42天左右 ,行 B超检查 ,膀胱适度充盈后 ,子宫底横切 ,可见子宫底部呈“蝶状”,膀胱呈“V”字型压迹 ,两侧宫角分别可探及二个妊娠囊 ,左侧为1.3cm× 0 .6 cm× 1.8cm,右侧为 0 .6 cm× 1.9cm× 0 .5 cm,囊内分别可探及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 (图 1) ,纵切时显示单宫体、单宫颈、单阴道。B超提示 :1.早孕 40天左右 ,双活胎 ;2 .子宫畸形 (双角子宫 ,单宫颈 ,单阴道 )。患者于当日口服米非司酮 …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中隔子宫三维超声冠状切面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经阴道二维超声显示为中隔子宫的87例患者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获取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后在子宫冠状切面对子宫外形,宫腔形态,宫颈管形态进行观察,并对宫底部凹陷深度,两侧分开的子宫内膜夹角进行测量.结果87例患者经阴道二维和三维超声检查后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或磁共振诊断为完全中隔子宫21例(其中正常宫颈9例,伴宫颈中隔12例),不全中隔子宫56例,弓状子宫5例,双角子宫3例,正常子宫伴宫腔粘连带2例.术前经阴道二维超声与手术或磁共振诊断符合75例(75/87),误诊12例(5例弓状子宫、3例双角子宫及2例正常子宫伴宫腔粘连带误诊为不全中隔子宫,2例完全中隔子宫伴宫颈中隔误诊为完全中隔子宫伴正常宫颈);术前经阴道三维超声与手术或磁共振诊断符合87例(87/87).87例患者子宫三维超声冠状切面声像图表现:(1)中隔子宫77例,其中71例子宫底稍向外凸,6例子宫底轻微凹陷,凹陷深度均≤1.0 cm,平均(0.6±0.2) cm;子宫体中央均见低回声的分隔将子宫内膜分为左右两部分,两侧子宫内膜夹角均<90°,平均(49.6±13.9)°,分隔从子宫底部向宫颈方向延伸;其中不全中隔子宫56例,分隔未达宫颈内口,内膜呈“Y”形,完全中隔子宫21例,分隔达宫颈内口,内膜呈“V”形(9例宫颈管正常,12例宫颈管内见分隔,其分隔由宫颈内口延至宫颈外口).(2)弓状子宫5例,宫底中央部内膜均呈弧形凹陷,两侧子宫内膜夹角均>90°,平均(135.6±16.3)°.(3)双角子宫3例,子宫底部均融合不全,外缘凹陷呈分开的两个角,凹陷深度均>1.0 cm(分别为1.8 cm、2.5 cm、2.7 cm).(4)正常子宫伴宫腔粘连带2例,宫腔均呈正常的倒置三角形,宫腔内粘连带形态不规则,未始于宫底部,而连于子宫前、后壁.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获取满意的子宫冠状切面超声图像而清晰显示子宫外形和宫腔形态,并可准确测量宫底凹陷的深度及两侧子宫内膜夹角,为中隔子宫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 女,58岁.主因发现盆腔肿物10 a,阴道分泌物增多4个月住院.绝经6 a,无阴道出血史.体检:宫体右侧可触及一包块,约8 cm×6 cm×6 cm大小,质实,活动差.无压痛.左附件区未及异常.B超示右附件区可探及一强回声团,大小7.7 cm×6.2 cm×6.1 cm,边界清,回声不均匀,畸胎瘤可能性大.大体所见:全子宫及左附件,宫体8 cm×7 cm×6 cm,宫颈长3 cm,直径2.5 cm,切面见子宫肌壁间可见一直径5cm的肿瘤,肿瘤切面呈淡黄色,境界清,质软,.肌壁厚1.7 cm,内膜厚0.1 cm,双附件未见异常.镜下所见:肿物由脂肪组织构成,细胞分化成熟,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肿瘤组织与子宫平滑肌组织有明显的界限.病理诊断:子宫肌壁间脂肪瘤.  相似文献   

9.
现将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炎误诊为宫颈癌前病变(CIN)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45岁。于2007—08-01在外院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于2007—08—06出院,出院时因患者阴道少量出血,曾在该院检查,疑是宫颈癌,取活检2007—08~07病理:宫颈磷状上皮,中至重度非典型增生伴慢性炎症;遂嘱患者准备二次手术剔除宫颈,患者因惧怕手术,于2007—09—11来我院,入院后检查:体格检查无异常,妇检:阴道畅,黏膜充血,宫颈约3cm×3cm×2.5cm大小,宫颈表面整个充血,糜烂,多处活动性出血,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4岁。绝经16年后,阴道少量流液2个月来我院就诊。3年前行左侧乳腺癌切除术,术后一直不规则服用三苯氧胺。院外超声提示为“葡萄胎”。入院后查血清hCG0.26mIU/ml(正常值:0~5mIU/ml)。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畅,宫颈萎缩,表面光滑,子宫后倾,子宫增大孕2 月大小,质中,无压痛,双侧附件(-)。临床诊断疑为子宫内膜癌。超声检查:子宫后倾后屈,大小为9.0cm×7.7cm×7.1cm,宫体回声均匀,宫腔内探及大小为6.7cm×4.9cm×4.4cm的混合性团块,其间夹杂多个散在的小无回声区,呈蜂窝状改变,肿块形态规则,与宫壁肌层境界清晰(图1,2)。CDF…  相似文献   

11.
阴道巨大软纤维瘤误诊为子宫脱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资料女, 54岁。因发现阴道肿物 5年,脱出外阴 2年,以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壁脱垂收入院。5年前发现阴道前壁有一鸡蛋大肿物,渐进增大,外院诊断为子宫脱垂,未治疗。无其他症状,发病以来大小便无明显改变。专科检查:外阴经产型,可见一直径 10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粉红色,质韧;阴道通畅,分泌物少,见包块蒂位于阴道前壁,粗约 5cm×7cm,下缘距阴道口 3cm,后壁可见陈旧性裂痕。宫颈光滑,无触血,无举痛;子宫前位,稍大,质中等,无压痛,活动好,双侧附件未触及异常。诊断为阴道壁囊肿。在腰麻下行阴道壁囊肿切除加阴道后壁修补术。术中从蒂部完整切…  相似文献   

12.
例1:50岁,绝经3年。因阴部憋胀半年,由阴道脱出肿物5天入院。全身状况良好。妇科检查:经产型外阴,阴道左侧壁距外阴口3cm处出现一蒂长2em的4cm×4cm×3cm肿物,表面有溃疡,附着脓性分泌物,中等硬;宫颈光滑,子宫体萎缩,双侧附件无异常。初步诊断:阴道壁肌瘤继发感染。在局麻下将肿物切除。病理报告:阴道壁平滑肌肉瘤。术后口服溶肉瘤素(Sarcolysinum),同时放疗。术后存活3年。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女性,57岁。间断无规律下腹痛伴尿不适半年,发现宫腔肿物3天。彩超检查示子宫内膜增厚并回声不均,左侧附件区囊肿。行宫腔镜检查见宫腔内有一2 cm×2 cm大小肿物,蒂位于宫腔后壁及前壁。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或子宫黏膜下肌瘤待查。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左侧输卵管长8 cm,直径0.5~1.5 cm,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8岁,平素体格健壮,因月经未来潮,于外院行超声诊断:①子宫、宫颈增大;②双附件显示不清。来我院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超声所见:膀胱充盈,盆腔未探及子宫、附件、阴道回声。在膀胱后方见一个约10.5cm×4.2cm的肾形包块,边界清,边缘光整,内见肾窦回声(见图1)。CDFI示:内见树枝状红、蓝色为主的彩色血流信号(见图2)。再行双肾区扫查,双肾窝内均未见肾脏回声,右侧为肝脏及肠腔回声,左侧为脾脏及肠腔回声。超声诊断:①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②异位肾(孤肾异位于盆腔),建议进一步检查。图1膀胱后方肾形包块妇科检查:未见阴道口,肛诊…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21岁.发现2个阴道来医院就诊.临床查体发现双阴道,超声检查:盆腔内见1个子宫体和1个宫颈,子宫前位,轮廓清,大小为5.5 cm×3.0 cm×4.1 cm,形态正常,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居中,厚为0.3 cm.子宫颈下端阴道处内膜分叉为2个(图1).双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超声诊断:单子宫、单宫颈合并双阴道.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36岁,因性交后偶有阴道出血3年,突发性阴道出血1天,于2000年9月14日人院.B超显示子宫大小正常,宫颈内见3.0 cm×2.8 cm×2.5 cm中低回声肿块.妇科检查:外阴正常,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宫颈外口扩张,突出一带蒂的核桃大实质性肿物,质稍硬,灰红色,表面有活动性出血.由根部切除肿瘤送病理.临床诊断:宫颈粘膜下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7.
子宫血管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特殊类型,组织学上为良性疾病,生物学上具有转移和浸润生长的倾向.临床上很少见,术前诊断困难,主要靠病理诊断,且子宫血管平滑肌瘤发生于宫颈者更少见.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41岁,农民,主因检查发现子宫肌瘤1年,阴道出血半年,于2011年10月21日入院.入院前1年妇女普查时发现子宫肌瘤(仅行B超检查未做妇科检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无改变.因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未治疗.半年前出现同房后出血,未诊治.入院前3天查彩超示:子宫内膜质地不均匀;子宫占位(考虑肌瘤);宫颈外口肿物(肌瘤?).即入院.入院查体:心肺腹检查未发现异常.妇科检查:经查外阴,阴道内可见一肿物约8 cm×9 cm×8 cm,质中,接触性出血,宫颈无法暴露,子宫前位,稍大,表面不平,活动可,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彩超示:子宫前位5.3 cm×5.1 cm,前后边界清,宫内回声不均,前壁下段肌壁间可见2.1 cm ×2.0 cm,宫底后壁肌壁间可见2.5 cm×1.9cm中低回声肿物,宫腔线居中,内膜厚1.1 cm,质地不均.宫颈厚3.2 cm,宫颈外口处可见8.2cm×6.7 cm中低回声肿物.提示:子宫内膜质地不均匀;子宫占位(考虑肌瘤):宫颈外口肿物(肌瘤?).入院诊断:子宫肌瘤;宫颈肿物;子宫黏膜下肌瘤?入院后进行全面检查,宫颈肿物液基细胞学检查:可见少量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宫颈肿物活检病理报告:可见间质及平滑肌、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1岁.停经45 d,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1 d来诊.彩超检查:子宫平位,正常大小.于子宫颈管内探及1.8 cm×1.9 cm的孕囊暗区,内见0.8 cm×0.9 cm的胚芽组织回声,无胎心搏动;可于孕囊内见一卵黄囊回声,直径0.5 cm.彩色多普勒显示孕囊周边丰富的环状血流,流速(9.0/4.8)cm/s,阻力指数0.47(图1).超声诊断为宫颈妊娠(宫颈内早孕).收住院行宫颈诊刮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资料女 ,4 2岁。因阴道流血、子宫增大 5个月 ,在外院行子宫全切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症 (图 1、2见封三 )。术后半年发现盆腔包块到我院就诊。查体 :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 ,肝脾未触及。专科检查 :右侧附件区可触及 7cm× 6cm× 5cm大小的包块 ,质硬 ,与膀胱后方似有条索状物相连 ,触痛。B超检查示盆腔多发占位性病变 ,宫颈受浸润 ,膀胱后壁不规则增厚 ,腔内有多个实性突起。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双侧附件区不规则肿块向膀胱、输卵管、右髂窝及腹壁侵犯、粘连。行双附件、子宫、膀胱壁肿瘤切除。病理检查 :肉眼见不整形组…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性,63岁。绝经10余年,阴道不规则出血半年。妇检:宫颈增粗,4 cm×4 cm大小,表面有溃疡,接触性出血。B超示宫颈占位,恶性肿瘤可能。CT示宫颈部软组织增厚,局部密度稍减低,大小3.2 cm×2.6 cm,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后腹膜、盆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阴影。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巨检:全子宫及双侧附件标本,子宫4.5 cm×4 cm×2.8 cm大小,宫颈略呈桶状,增粗,4 cm×4 cm×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