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二硫化碳中毒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滨 《卫生研究》1997,26(6):369-373
国内外研究表明神经肌电图能客观和敏感地检测二硫化碳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大脑诱发电位能检测二硫化碳对感觉传导通路的影响,脑电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二硫化碳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临床神经电生理技术是诊断慢性二硫化碳中毒的客观和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小儿神经行为测评、脑干诱发电位两项客观指标的分析,探讨婴儿高压氧舱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婴儿高压氧舱治疗小儿脑瘫前后观察小儿神经行为测评和脑干诱发电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婴儿高压氧舱治疗小儿脑瘫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二硫化碳作业工人的神经肌电图及大脑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96名二硫化碳作业工人进行了神经肌电图测定,并对其中部分工人作了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发现,二硫化碳作业工人的神经肌电图改变,符合周围神经远端轴索病之特点。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结果显示,脊髓传导时间延长,脊髓传导速度减慢,颈髓以上中枢传导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视觉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用于记录和分析肌电图、神经电图和各种诱发电位的多功能一体化仪器,讨论了该仪器的硬件结构和它的主要特点,着重研究了自动分析和数字滤波算法,经上千例病人的测量表明,该仪器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技术(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监测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的影响,为应用神经刺激仪阻滞臂丛神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40例,分为A、B 2组,各20例,A组神经刺激仪的最小电流值为0.5 m A,B组为0.3 m A。进入手术间后、术后24 h、72 h分别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记录,并同步观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结果:A组与B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别(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评分及镇痛维持时间均优于A组(P<0.05)。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术前A组与B组无差别(P>0.05);术后24 h,B组比A组平均延迟10%(P<0.05);术后72 h,A组与B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利用小于0.5 m A且大于0.3 m A的电流强度进行神经定位,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不会对神经产生损伤。  相似文献   

6.
在室温26℃~29℃条件下,对慢性二硫化碳(CS_2)中毒患者与正常人正中、尺、腓总和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神经诱发电位(NEP)按常规进行了测定。发现除腓总神经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MCV减慢外,其它三条神经MCV两组无明显区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腓总神经NEP时程增宽、电压下降、时相增多、尺神经和胫神经电压下降。结果表明:慢性CS_2中毒腓总神经较其它神经容易受 侵;神经诱发电位的改变较MCV的改变对诊断慢性CS_2中毒性周围神经炎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二硫化碳作业工人临床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二硫化碳中毒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二硫化碳作业工人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运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75名二硫化碳作业工人与80例正常人比较,神经传导速度测定15个参数中的13个参数差异有显著意义。对52名二硫化碳作业工人和26名正常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分析表明,接触组和对照组、不同工龄组别与对照组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Ⅲ、Ⅴ各主波潜伏时和峰间潜伏时未见差异。结论低水平二硫化碳长期接触对听觉神经传导通路影响不大,二硫化碳作用主要靶部位是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溴甲烷急性染毒家兔后遗周围神经电生理的改变。实验组家兔溴甲烷染毒8周后,体诱发电位表现为,剌激胫后神经引起的皮层和腰髓诱发电位主波波幅下降,皮层主波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四肢肌电图表现为时程延长,幅值升高和多相百分比增加,特别是双侧后肢出现束颤和纤颤的失神经电位及代表神经元操作的特征性巨大电位。结果提示,急性溴甲烷中毒后对周围神经,特别对脊神经有一定的实质性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观察了溴甲烷急性染毒家兔后遗周围神经电生理的改变。实验组家兔溴甲烷染毒8周后,体感诱发电位表现为,刺激胫后神经引起的皮层和腰髓诱发电位主波波幅下降,皮层主波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四肢肌电图表现为时程延长,幅值升高和多相百分比增加,特别是双侧后肢出现束颤和纤颤的失神经电位及代表神经元损伤的特征性巨大电位。结果提示,急性溴甲烷中毒后对周围神经,特别对脊神经有一定的实质性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表现。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近2年中开展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疗工作进行分析,样本例数选择5例,作为SCD组。对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测定异常率为100%,分析患者的异常类型,主要表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F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异常。结论 神经电生理测定异常可确定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有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病损,但无特异性,临床需对可疑病例进行密切观察及必要的检查,以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神经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7月就诊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的1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进行检测.结果 足底内侧神经检出异常率均高于腓肠神经、腓浅神经和胫神经H反射及F波异常率,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及高胆红素血症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本文综述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高危儿的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它是一种无创,安全而灵敏的检查手段,可参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联合儿心量表在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中的价值。方法将2006年1~12月收治的足月无缺氧、窒息病史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6例,根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表现分成A、B、C三组,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7、14d的NBNA总分及随访至1岁行儿心量表检测的发育商(DQ),分析NBNA及儿心量表与ABR的相关性。结果与A、B组比较,C组NBNA及儿心量表明显异常,可见NBNA及儿心量表与ABR的异常密切相关。结论NBNA联合儿心量表是预测胆红素神经毒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医学专家们正致力于利用脑电信号研究大脑不同皮质区在各种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物电变化,并且试图利用这些变化测试人类心理,控制外部环境。人类头皮脑电信号包括自发脑电和诱发电位两种成分:由于诱发电位一般只有0.3-20μV.而自发脑电的幅度却高达30-100μV,因此,如何从脑电信号中有效提取淹没在自发脑电中的诱发电位便成为脑电成分特征提取的关键。本文利用独立分量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用固定频率刺激源引出的视觉诱发电位进行提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SSVEP为实例探讨脑机接口系统中输出信号的提取方法。方法分别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独立分量分析和数字滤波器等技术提取脑电信号中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并对上述各种技术提取该信号的独到之处进行讨论。结果本文利用图示方式直观展示了三种信号处理技术在SSVEP提取中的特点。结论将三种信号处理技术用于脑机接口研制与开发的不同阶段,给特征信号的确认、分析和提取带来很大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干刺激的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在股外侧皮神经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表面电极置于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区,分别在刺激的对侧头部体感区记录,主要分析一级感觉皮层原发反应P1绝对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在临床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的54例患者中,47例异常,异常率为87.0%。结论DSEP对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有效而灵敏的客观检测方法,弥补了临床上的不足,因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丹麦肌电诱发电位系统基本原理及常见故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仪器基本原理 keypoint仪器的工作原理见图1。临床常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主要分为3部分:(1)刺激系统:主要有声音、电流、视觉和磁刺激等类型。声刺激通过耳机来实现.引发听觉诱发电位:电刺激通过手柄刺激器(CC-stimulator)来实现.引发体感诱发电位:视觉刺激通过棋盘格来实现.引发视觉诱发电位:磁刺激通过磁刺激器来实现.引发较深部位的神经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8031为控制器和MEB-5100诱发电位仪、CARAMATE 3300型幻灯机共同组成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测试系统,获取临床神经脑电中极有研究价值的P3波、反应时间等生理参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的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174例,预后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174例,采用经颅多普勒的诊断技术(TCD)、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疾病资料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评测。结果 348例重型脑损伤患者GCS得分为(9.34±3.25)分,预后不良组年龄≥60者占66.7%,低血压者占74.1%,瞳孔散大者占57.5%,对光反射消失者占70.7%,有心脑血管病者占70.7%,肺部感染者占55.2%、经颅多普勒检查血管重度痉挛者占32.8%,脑电图重度异常者占35.1%,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者占58.0%,运动诱发电位阳性者占66.7%,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内的紊乱程度,临床评价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患者经颅多普勒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结果及疾病状况等综合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功能神经影像学的发展,针刺镇痛的功能影像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从早期的脑电图(EEG)及诱发电位到近年来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从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针刺对脑功能的影响及镇痛原理。EEG可以探测脑诱发后的点活动(诱发电位,ERPs)来研究人脑的功能,其优点是可以观察到即时的电活动,但所测的为容积电流,容易受不同介质导电率的影响,到头皮的失真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