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门诊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某医院门诊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处方各500张,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急性与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物使用构成比、使用频次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在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中抗组胺药使用频次最高,在急性荨麻疹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作用较为突出;部分新型抗过敏药以被逐渐应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中;在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中不合理用药主要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联用及中成药使用。结论抗组胺药是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药物,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联用及中成药的使用方法,避免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正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是由于皮肤及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急性荨麻疹的治疗临床上以抗组胺药为首选,目前抗组胺药物种类较多,但一些抗组胺药不能快速控制临床症状或不能理想控制病情[2]。奥洛他定是一种新型的抗组胺药。我科于2014年10月—2015年1月临床应用奥洛他定治疗急性荨麻疹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2012年10月-2013年4月我科用消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白细胞升高急性荨麻疹痊愈率95%,疗效满意.因此,在临床中治疗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急性荨麻疹时,如果没有明确的感染灶及病原学依据,可以首先辨证使用消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同时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可以避免抗生素的盲目使用。  相似文献   

4.
复习了 H_1抗组胺药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和物理性荨麻疹瘙痒及风团的治疗效果。为致不多的研究表明,在应用 H_1抗组胺药治疗时,尽管存在着个体差异,但瘙痒及风团同时平均减轻2/3。在某些物理性荨麻疹患者,瘙痒和风团以及红斑的改善不成比例。镇静作用轻微的 H_1抗组胺药疗效等同于或较强于经典的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完全消除组胺风团的剂量仅部分减轻荨麻疹风团,由此推理对瘙痒作用亦相同。因此,有必要寻求针对组胺以外的致痒介质的疗法,以改善荨麻疹的瘙痒情况。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是由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疗效显著,但停药后复发率高,许多患者服药治疗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更长。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在服药期间能够减轻症状或治愈,停药后还能延缓一些患者的复发。笔者以抗组胺药作对照观察益气养阴祛风中药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荨麻疹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剧烈瘙痒性风团,且发生和消退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目前治疗荨麻疹通常采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较重者需多种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病情严重者甚至需要抗休克治疗。2004年1~10月,我们单用苏迪(ebasting tablets依巴斯汀,江苏连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荨麻疹88例,对其起效时间、疗效及副作用统计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皮肤肥大细胞激活后释放的组胺在急性荨麻疹血管通透性升高方面起主要作用 ,使用H1受体拮抗剂是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主要方法。然而一些特发性急性荨麻疹 ,特别是病情严重者 ,常规的抗组胺治疗常无效。源于肥大细胞的炎症前细胞因子可能导致了急性荨麻疹对单纯抗组胺治疗抵抗。作者检测了16例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NF α、IL 6和IL 8水平 ,发现伴循环IL 6水平升高者对抗组胺治疗抵抗。16例不明诱因的急性荨麻疹患者 ,就诊时瘙痒性风团超过身体体表面积的四分之一 ,皮疹平均持续时间为 1 9± 1 7天 (1~ 6天 ) ,一些皮疹可在 12小时内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 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 及 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1月期间发表的使用玉屏风散加味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根据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 133 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玉屏风散联合抗组胺药组与单用抗组胺药组比较,有效率高(P<0.00001),复发率低(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03)。结论:玉屏风散加味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优于单用抗组胺药,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仙特敏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观察杨磊(山东滨州医学院附院皮肤科,256603)关键词荨麻疹,治疗,仙特敏由于传统的抗组胺药可通过血脑屏障而出现嗜睡、智力受损等副作用,因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第二代H1抗组胺药相继问世,由于其很少通过血脑屏障或对脑H1受...  相似文献   

10.
<正>抗组胺药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不可替代。但除组胺外,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多种细胞因子也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导致抗组胺药治疗反应较差或抵抗,这种情况下需要选择非抗组胺药控制疾病。1应用非抗组胺药的指征目前无明确统一的使用指征。通常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3~6)个月需再次评价是否需要使用非抗组胺药物[1]。非抗组胺药物通常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大,选择时需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予抗组胺药3倍剂量,每晚1次口服,对照组予抗组胺药常规剂量1次/d口服,疗程8周。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治愈率40.00%,有效率57.50%;对照组治愈率10.00%,有效率2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皮肤科常见病,多数病因不明、诱因复杂多样,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一种常规剂量非镇静二代抗组胺药作为CU的一线治疗,但临床研究显示,有10%~50%的患者不能有效控制症状[1?3],这些CU被学者称为慢性难治性荨麻疹。其中一部分即使将抗组胺药物增加至4倍剂量,依然无效,称为抗组胺类药物抵抗性荨麻疹[4?6]。现对慢性难治性荨麻疹的诊断现状及治疗策略进行探讨。限于篇幅,本文仅涉及成年人慢性难治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3.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病因不明,易诊难治。抗组胺药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药物,但对部分患者疗效不十分肯定,如何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尚缺乏客观指标。概述了树突状细胞在变应性疾病中的功能及用体外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评价抗组胺药药效的实验进展,以期为评估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仙特敏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异位性皮炎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仙特敏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异位性皮炎近期疗效观察罗汉超,曹云,郭胜宏华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邮政编码610041)仙特敏(Certirizine,CTZ)是一种新型的长效抗组胺药,是第一代强抗组胺药安泰乐(atarax)的一种羟化衍生物。我们用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急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mg/d,连服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1周、2周时对其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进行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1天、1周、2周其有效率分别为89.5%、94.0%、98.5%。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快、作用强、毒副作用小,是强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组胺在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及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的抗组胺作用。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 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后血浆中的组胺含量。结果  2 4例急性荨麻疹和 2 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组胺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症状缓解后组胺含量下降 ,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慢性荨麻疹组胺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组胺是参与荨麻疹发病的主要介质之一 ,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治疗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有效、可长期服用的方法。方法 将29例经C^13尿素呼吸试验证实有Hp感染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 抗组胺药组(治疗组)和单纯抗组胺药组(对照组)。治疗组中医辨证分为两型:湿热蕴阻、气滞血瘀型和寒湿内阻、脾胃气虚型。以中医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组方用药,方中加入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Hp感染的中药,如黄连、黄芩、大黄等。结果 治疗组17例慢性荨麻疹思者,经治疗4周后,治愈7例,显效5例;而对照组12例中,1例治愈,显效2例。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有Hp感染,采用中药加抗组胺药治疗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于2004年1月-2005年3月,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血浆中组胺与LTB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患者组胺与LTB4含量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组胺与LTB4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对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同时考虑抗组胺及抗炎。  相似文献   

20.
抗组胺药通过拮抗H1受体来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变态反应发生的过程,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基本药物。最新研究表明,抗组胺药还可通过其他机制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就目前临床抗组胺药物选择及使用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