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钩端螺旋体轴丝的化学成份和功能与细菌鞭毛相类似的特点,筛选出改进的Blenden法及复红美兰鞭毛染色法进行染色,并对某些步骤和方法作了改进。通过对钩端螺旋体纯培养、感染钩端螺旋体的豚鼠和51例患者的稀释血浆涂片染色检查,结果表明两种染色法较以往常用的钩端螺旋体染色法更为简便有效,且可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热变性温度法测定了几个血清型钩端螺旋体的DNA碱基组成(G+C mo 1%)。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017株为36.8%,黄疸出血型8244株为35.5%,波摩拿型109株为36.1%,犬型611株为35.2%,双曲钩端螺旋体帕托克型Patoc Ⅰ株39.1%,其中赖型017株的DNA碱基组成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用直接涂片法来检查抗酸杆菌是诊断结核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所用的方法阳性率低,且镜检时结果不易观察,为此,我们采用厚膜涂片染色后进行透明,操作程度简单易行,结果易于观察,使抗酸杆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一、方法 1.将厚膜涂片加热固定后,滴加5%石炭酸复红染液加温5分钟,勿煮沸,并防止染液蒸发干。 2.加硫酸美兰洗一次,再加3~5滴染5分钟后水洗。 3.加20%醋酸酒精边滴边倒掉,重复3~5次,即达到透明要求,水洗干燥,镜检。二、结果阳性痰标本、阳性脑脊液标本、阳性尿液标本和纯结核菌各50份,分别用一般方法和抗酸透明染色法进行对照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膜表面蛋白LipL4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分析钩端螺旋体LipL41的免疫原性.方法:通过PCR的方法,以我国特有的钩端螺旋体流感伤寒群临海型lin6株(56609)的DNA 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LipL41,克隆至pcDNA3载体上,以自动测序仪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然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5T进行原核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获得长1 068 bp的片段,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的LipL41基因与文献报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95.0%~99.4%),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并与抗钩端螺旋体血清反应.结论:该抗原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具有的保守性抗原成分,可能在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预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验证了用Elisa检测钩端螺旋体病特异性IgM的敏感性与特异性。82例可疑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中阳性率为84.14%,比显凝试验高7%,其中血培养阳性者Elisa阳性率比显凝试验高15.71%。在可疑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中血培养与显凝试验皆阴性者共16例,除1例外Elisa全部阴性。58例发病3天内的钩端螺旋体病患者,Elisa阳性率可达44.82%,其中血培养阳性患者可高达50%。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省许多地区是自然疫源区。本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在神经系统。笔者收集21例临床拟诊为脑梗塞,后经血清学或病原学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并发脑动脉炎,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4例,年龄5~51岁,其中5~35岁18例占85.7%。病程1~30天,其中1~7天14例占66.7%。城市居民1例,农村居民(均有猪狗接触史)20例。发病前身体健康,均无钩端螺旋体病史.秋冬发病者16例占76.2%。1.2 临床表现 瘫痪前有头痛、呕吐、四肢麻木、行走时跌跤、双小腿酸痛、情绪不安等前驱症状者8例占38.1%。症状持续几天到月余不等。发热4例,均为低热.多数以神经系统并发症入院。本组短暂反复发作瘫痪6例占28.6%,间歇时间5分钟~10天。间歇期无症状.瘫痪发作持续时间1分钟~5小时。发作期受累肢体不完全瘫痪5例,完全康痪1例.单上肢受累1例,上下肢同时受累5例,其中2例蔓延到对侧下肢瘫痪.卒中样起病15例占71%.其中上肢瘫痪35例,下肢瘫痪5例,同侧上下肢同时瘫痪5  相似文献   

8.
用分子杂交技术对17株钩端螺旋体基因组DNA同源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缺口平移及随机引物标记法制备出问号状钩体017株、双曲钩体Patoc Ⅰ株和细螺旋体illini型3055株3株不同属种钩体基因组DNA的~(32)P标记探针,用之分别与构端螺旋体属和细螺旋体属的5个血清群17株钩体DNA进行打点杂交。结果发现:此两属钩体间基因组DNA同源性极低;属内不同种间有较低同源性;问号状钩体中不同血清型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赖型017株钩体DNA与不同群型的致病性钩体均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该探针可作为广泛识别各致病性钩体的通用探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对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探讨固有免疫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三种不同毒力的钩体(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赖型无毒株IPAV株以及非致病性双曲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 Ⅰ株)分别感染体外培养的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并分别于感染后0.5、1.5、3和6h加入热灭活表皮葡萄球菌孵育30min,通过计算巨噬细胞对灭活表皮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检测钩体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感染后3h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对钧体的吞噬、降解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 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为汉中县野栖鼠类的主要优势鼠种(占总扑鼠数的74.04%),主要分布于汉中盆地低凹潮湿的水稻地区。调查证明,该鼠为本区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自然保菌动物。为了解黑线姬鼠生态方面的特点,以便掌握它的生态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消灭方法,为进一步消灭钩端螺旋体病的疫源地提供依据,一九六四年五月至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我们在汉中县结合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的调查,对黑线姬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是致病螺旋体中唯一可以用人工方法來培养的病原微生物。Inada氏等首先用野口氏腹水腎脏培养基培养成功。此后随着培养技术的改进,出現了几种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如Korthof(1932),Fletcher(1928),Schuffner(1940),Chang氏(1947)等培养基,用來培养钩端螺旋体都有良好結  相似文献   

12.
采用犬型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Moulton株23SrRNA基因273-293位点和376—396位点的引物A和B,即5'GATCTAATTCGCTGTAGCAGG~(3')及~(5')ACTTTCACCCTCTAT-GGTCGG~(3'),对52株钩体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49型50株问号状钩体均发生特异性扩增,而双曲钩体patoc型PatocⅠ株及细螺旋illini型3055株钩体不出现特异性扩增。用引物A和B对1992年从井研、西昌两地收集的早期钩体病患者的早晚期血清进行PCR扩增,结果第一次血清55份(发病后1~5天),PCR阳性51例(92.72%),第二次血清55份(发病后6~60天),PCR阳性41例(74.55%)。由此表明PCR不仅可广泛用于钩体病的临床早期诊断,而且可用于检测不同病程患者血中钩体DNA。  相似文献   

13.
张艺 《黑龙江医学》2012,36(1):12-15
<正>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分析了三株钩体全细胞蛋白电泳图谱及McAb识别的抗原分子。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017株、606株蛋白电泳图谱平均相似性为90%,与非致病性双曲钩端螺旋体patoc Ⅰ株相比,分别为32%,31%;与McAb LB_1 识别的抗原图谱相比,017株与606株基本一致,与patoc Ⅰ株均完全不同。提示该分析方法在区分致病性与非致病性钩体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Weil—Василъев病),国内文献中首由汤泽光于1937年报告在广州见到3例。本省则于1949年在临海地区发现病例,直至1954年始分离得病原体。××地区自1958年经尸检证明有本病存在,1959年夏季本院共收治26例,其中5例的血液经动物接种分离得钩端螺旋体,另1例经尸检证实。××地区发现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文献所报告的略有不同,故将其报告如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在我国除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外,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发现病人或带菌动物,约58%的县有本病存在或流行。本文仅对国内近年来在钩体病病原学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分类目前,钩端螺旋体属分为两个种:一为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简称凝溶试验),临床上用于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钩端螺旋体(简称构端)菌种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培养基,才能获得大量丰富的钩端抗元作凝溶试验。根据文献介绍比较满意的培养基是柯索夫(Kar Thof)氏培养基,但由于制备这种培养基时需用兔血清,而有些兔血清有阻抑钩端生长的现象,因此在制备培养基时所用的兔血清必须先经检查,证明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2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广忠 《右江医学》2001,29(4):345-346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人畜共患动物源性传染病 ,分布区域较广 ,易感人群较普遍。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形钩体血症 ,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 ,并引起中毒症状 ,多器官系统如肝、肾、肺、神经肌肉病变与功能异常。我院近 8年收住各型钩体病 2 8例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我院近 8年共收住钩体病 2 8例 ,均为散发病例。男性 2 3例 ,女性 5例 ,年龄 16~ 5 6岁 ,平均 3 2岁 ,其中 1例为怀孕 8周孕妇 ;以农民为主 ,共 2 3例 ( 82 .1% ) ;发病以 5~ 9月份为主 ,病后 3~ 7天入院 ,病前 1~ 3周有明确疫水接触史。诊断根…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介绍: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动物感染性疾病,由钩端螺旋体属的传染性物种所致。已知这种传染性疾病在Reunion岛(位于印度洋的法国领土)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地方病,特别在雨季高发。目的:旨在确定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生物学以及治疗方面的特征。受试对象和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在Saint—Denis综合医院,作者收集了儿科病房中被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住院患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了16例(平均年龄14岁,极差9~17岁),主要是男孩(男女比例为7:1)。结果:患者血清与钩端螺旋体血清型(66%)、出血性黄疸型(17%)及sejroe型(17%)的反应最强烈。流行病学结果提示,68%的病例接触过被污染的水。43%的患者表现为黄疸,56%的患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50%表现为肾功衰竭,25%表现为脑膜炎,25%表现为ECG异常,6%出现呼吸道症状,12%出现全身症状,56%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死亡率为零,但肾功衰竭很可能导致预后生活质量不佳。讨论:诊断性的缺陷较多,导致了对钩端螺旋体病有所低估或诊断不足,更常见的是缺乏用于确诊的特异、可靠、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引起的人、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现于1886年,曾命名为外耳氏病。近二十多年来,钩体病已在许多国家中被发现。其分布遍及世界五大洲,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终年冻土地带均有这种病的踪迹。我国第一个确诊病例报告于1934年(广州)。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