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人类错配修复基因及其与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单细胞克隆增殖至形成肿瘤过程中,人们逐步意识到基因组结构稳定的重要性。基因组结构相对稳定是生物种系得以维持和延续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细胞有一系列机制来保证DNA复制的精确性从而保持基因组相对稳定。对DNA复制过程中形成的错配碱基进行修复,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保持遗传稳定、调节生物多样化的基本功能,它保证了DNA复制和转录的准确性。DNA修复系统是防癌第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vi1基因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 )急性变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了HEL白血病细胞系、87例慢粒患者 (慢性期 5 8例 ,加速期 4例 ,急性变期 2 5例 )及 10名正常对照的Evi1基因的表达。结果  10名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未测到Evi1mRNA ;HEL细胞系Evi1阳性 ;87例慢粒中 ,慢性期组、加速期组、急性变组、急性髓性变组Evi1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3 .5 % (2 5 8)、5 0 .0 % (2 4)、48 0 % (12 2 5 )、66.7% (12 18) ) ;但加速期及急性变组的Evi1基因表达率高于慢性期组 (P <0 .0 1) ,而加速期组和急性变组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1.0 0 ) ,急性髓性变组的阳性率高于急淋变组 ,差异显著 (P <0 .0 1) ;慢性期组的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1.0 0 ) ;Evi1基因阳性表达与慢粒临床分期、急性变分型及预后相关 ,而急性变期Evi1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外周血象、bcr abl融合基因无关。结论 Evi1基因是预测慢粒患者发生急性变的一个有用的基因标志 ,可看做是一个由慢性期向急性期转化的信号 ,并对慢粒急性髓性变或急淋变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错配修复(MMR)基因的表达水平及调控机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62例CML患者及K562细胞的5个MMR基因(hMSH2、hMSH3、hMSH6、hMLH1、hPMS2)mRNA的表达;用RT-PCR方法动态检测26例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及4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bcr-ab1及MMR mRNA的表达水平;用伊马替尼体外作用于CM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MNC)及K562细胞后,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RT—PCR方法检测MMR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22例临床分析梁蓉,袁跃传,孙秉中,杨平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西安710033)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急性变中图号R733.7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白血病转变(急变)是慢粒的终末表现,死亡率高,治...  相似文献   

5.
胃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与微卫星DNA不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与微卫星不稳(MSI)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MSI;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结果 68例胃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3例, 突变率为4.4%。hMLH1突变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至少有1个位点发现MSI者17例(25.0%)。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H,≥2个位点)8例、低频率MSI(MSI-L,仅为1个位点)9例和MSI阴性(MSS)51例3组,4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H组,而MSI-L和MSS组未见有突变者。结论 hMLH1基因突变仅是部分MSI发生的原因,MSI的发生可能还涉及到hMLH1以外错配修复基因改变。  相似文献   

6.
DNA错配修复系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存在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胃癌等当中,MSI是错配修复基因的异常造成的。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可以解释90%以上的HNPCC,少部分的HNPCC肿瘤和散发性MSl 的肿瘤可由其他途径所致,比如基因的甲基化。  相似文献   

7.
8.
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MMR)是机体DNA修复机制的一种形式,主要纠正碱基错配,防止基因
突变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miRNA介导的MMR表达异常和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MMR表达缺陷(dMMR)的结
肠癌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可以作为结肠癌的潜在预后及疗效预测因子。研究MMR与结肠癌的发生、MMR与miRNA的
相互关系及MMR疗效预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 临床病例女性患者,2 3岁,1992年4月无诱因双腿疼痛,查血象WBC 180×10 9/L ,脾脏明显肿大,作骨髓象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间断服用马利兰、羟基脲,WBC控制在5 0×10 9/L以下,脾脏一度回缩。2 0 0 3年4月下旬,自觉脾脏明显增大,胸部及全身骨痛,食欲下降、消瘦,午后低热( 37.5℃) ,遂自行停药。5月2 2日因高热1周( 39.5℃)、血象异常增高而急诊入院。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脏肋下未及,脾脏脐下5cm可触及,质地较硬,边缘较钝。临床诊断为①慢粒急变,②上呼吸道感染。实验室检查:Hb 96g/L ,WBC 95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vil基因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性变中的意义,方法:笠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HEL白血病细胞系,87例慢粒患者(慢性期58例,加速期4例,急性变期25例)及10名正常对照组Evil基因的表达。结果:10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未测到Evil mRNA;HEL细胞系Evil阳性;87例慢粒中,慢性期组,加速期组,急性变组,急性生变组Evil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5%(2/58)、50.0%(2/4)、48.0%(12/25)、66.7%(12/18)/但加速期及急性变化的Evil基因表达率高于慢性期(P<0.01),而加速期组和急性变组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1.00),急性髓性变组的阳性率高于急淋变组,差异显著(P<0.01)。慢性期组的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1.00);Evil基因阳性表达与慢粒临床分期,急性变化及预后相关,而急性变Evil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外周血象,bcr/abl融合基因无关,结论:Evil基因是预测慢性粒患者发生急性变的一个有用的基因标志,可看做是一个由慢性期向急性期转化的信号,并对慢性粒性生变或急淋变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和四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sh3、hmsh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0.4%和25%,四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阳性率分别为D2S123(12.5%)、BAT-26(18.8%)、D17S261(10.4%)、D17S799(8.3%),hmsh3、hmsh6 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多为分化不良的吕,多位于右半结肠,而与患者的性别、淋巴结转移、Ducks分期无关。结论: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是除LOH致癌途径以外的又一新的致癌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腺瘤及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错配修复(MMR)基因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MSI)之间的关系.方法 来源于33个HNPCC家系的大肠腺瘤28例、大肠癌14例,随机留取经病理确诊的32例散发大肠腺瘤和24例散发大肠癌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技术,检测腺瘤及癌组织中COX-2、MMR基因(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及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 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状态.结果 COX-2在HNPCC腺瘤及癌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53.6%(15/28)、42.9%(6/14),在散发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2.5%(20/32)、91.7%(22/24),HNPCC癌组织中的COX-2表达明显低于散发大肠癌(P<0.05).HNPCC大肠癌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率、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发生率[均为71.4%(10/14)]明显高于散发大肠癌[均为12.5%(3/24),均P<0.05].10例MMR蛋白表达缺失的HNPCC大肠癌中,8例为COX-2低表达;4例MMR蛋白表达阳性的HNPCC大肠癌全部为COX-2高表达.在MMR表达缺失的HNPCC大肠癌、HNPCC腺瘤、散发大肠癌中COX-2的表达均显著少于MMR表达阳性者(均P<0.05).MSI-H的HNPCC大肠癌、HNPCC大肠腺瘤、散发大肠癌中COX-2低表达率分别为80.0%(8/10)、66.7%(12/18)、66.7%(2/3);与微卫星稳定(MS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散发性大肠癌相比,COX-2在HNPCC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少;COX-2在大肠腺瘤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与MMR蛋白表达缺失和MSI-H呈明显的负相关;COX-2、MMR蛋白表达、MSI的检测对于进一步研究大肠肿瘤的发病途径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细胞系K562及慢粒患者中尝试基于DNA水平的bcr/abl融合基因检测方法。方法:以Waller的“L—T DNA PCR”方法为基础,并针对其引物位置设计的缺陷,改进设计了一套DNA—PCR引物,分别提取K562细胞及慢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运用DNA—PCR方法成功地扩增出了K562细胞及2名CML患者外周血基因组的bcr/abl融合基因片段,随后进行的片段测序进一步明确了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结论:DNA—PCR提供了一种基于基因组DNA水平的新检测手段,结合测序能鉴定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若结合定量PCR的方法则能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还能检测患者经化疗后的残留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14.
一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家族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方法 对河南省驻马店地区1例PPH家系成员进行了详细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采集所有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DNA,设计BMPR2基因外显子1-13含侧翼内含子序列引物,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与正常BMPR2基因序列比较。以100名正常志愿者的临床检查和测序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先证者及其弟弟和先证者之女共3人患有重度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其中以先证者病情最为严重,35岁时发病。先证者之母于42岁发病,43岁去世;而先证者之女13岁即已发病。先证者其他家系成员临床检查未见异常。测序证实先证者等3例患者的BMPR2基因11号外显子的第491位密码子发生C—T转换,导致该位置编码的精氨酸(R)变为色氨酸(W),而其他家系成员没有发现此突变。对照组未见临床及遗传学检查的异常。结论 BMPR2基因的R491W错义突变可致汉族人群家族性PPH的发生,提示与白种人一样,BMPR2基因也是我国PPH重要的致病基因。此突变表型在本家系中表现出症状严重,外显率高的特征,且没有健康携带者,并有发病年龄逐渐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应用RT-nsted-PCR方法检测1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bcr/abl,检出率高达93%。此方法是当前检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残留细胞较灵敏、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构建单、双及三单位核酶、鉴定其体外切割活性及对K562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核酶用于基因治疗的前景。方法首先针对bcr-abl融合位点设计并合成3个单核酶,耐后通过基因重组构建单、双及三核酶载体,以体外切试验鉴定并比较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不同临床阶段的基因表达,为阐明CML演变的可能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4例CML患者(慢性期16例,加速期11例,急变期7例)及10例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PTTG和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10例对照者中未检测到PTTG和c-myc基因的表达,34例CML患者中PTTG和c-myc基因在慢性期、加速期、急性变期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者(P<0.05),PTTG在加速期和急变期的表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基因在急变期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PTTG和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和CML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分别取60例胰腺癌组织及60例正常胰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LH1在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的表达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胰腺癌hMLH1的强表达为0%,弱表达为31.7%(19/60),缺失表达为68.3%(41/60);正常胰腺组织hMLH1强表达为83.33%(50/60),弱表达为16.67%(10/60),缺失表达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癌hMLH1蛋白表达在患者年龄、胰腺癌的位置、病理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x2=8.579,P=0.004)、临床分期(X2=9.586,P=0.002)、病理分化程度(x2=20.372,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MLHl基因缺失表达与胰腺癌发生、分化程度、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HCC患者的肝组织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突变p53基因、p53蛋白和HBX的检测并作比较,以助评估它们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从HCC患者肝组织和PBMC中提取DNA,用PCR/SSCP和PCR/RFLP法分析p53基因突变。HCC中HBx与p5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HCC标本35.8%(5/14)显示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发生在249密码子。同样的PBMC标本中亦测到p53基因第7外显子有突变。免疫组化分析HCC肝组织中p53蛋白检出率为28.6%,而HBx在大多数标本中均有表达。结论:在HCC,p53基因突变热点在第7外显子,p53基因突变率与p53蛋白检出率均约30%~40%,HBx较善遍地存在于所测的HCC标本中。这提示p53蛋白与HBx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HC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