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莫西沙星对体外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BBF)的破坏作用.方法体外建立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通过结晶紫法及菌落计数观察不同浓度莫西沙星对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的破坏作用.结果莫西沙星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吸光度值逐渐降低,>4 mg/L浓度的药物可明显减轻BBF;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BBF内的活菌数也逐渐减少,>0.25 mg/L浓度膜内活菌数明显减少.结论莫西沙星可破坏生物被膜并能减少膜内活菌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阿奇霉素对体外流感嗜血菌成熟生物膜的破坏作用。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扫描电镜及菌落计数观察体外不同浓度阿奇霉素对成熟生物膜的黏附性、基本结构及膜内活菌数的破坏作用。结果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64~1/64 MIC浓度阿奇霉素作用两株流感嗜血菌生物膜吸光度值均比阳性无药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于1 MIC浓度比亚MIC浓度吸光度值低;10 MIC阿奇霉素作用流感嗜血菌后可见生物膜结构松散,细菌清除后呈网格状改变;菌落计数结果显示,随着阿奇霉素的浓度逐渐增高,流感嗜血菌生物膜内的活菌数明显减少,且在1/32 MIC时对膜内细菌仍有抑制作用,同时当阿奇霉素浓度高达8 MIC时仍不能完全清除膜内细菌。结论阿奇霉素可影响生物膜黏附性、破坏生物膜结构,并可减少生物膜内活菌数。  相似文献   

3.
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注射用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以注射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药.试验组给予莫西沙星0.4 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5~7 d.[结果]莫西沙星治疗组和左氧氟沙星组有效率分别为96%和8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3.7%和64.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注射莫西沙星治疗AECOPD,疗效满意,使用安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研究莫西沙星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68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34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从疗效来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30/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24/34),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从患者通气功能水平来看,观察组FVC、FEV以及P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探究莫西沙星序贯疗法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确诊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除了一些常规综合治疗之外,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即静脉用药和一般抗生素注射液注射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莫西沙星序贯疗法,即莫西沙星持续静治疗和口服莫西沙星片剂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在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莫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病人痛苦小,相对于传统疗法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奠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将6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人莫西沙星序贯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莫西沙星0.4g静滴,总疗程7~10 d,1次/E1.序贯治疗组给予莫西沙星0.4g静滴,1次/d,3~5 d后,改为莫西沙星0.4g口服,总疗程7~l0 d,1次/d,分别对两组的细菌清除率,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并分析成本和效果.结果 序贯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37±5.45)d和(9.43±2.49)d,平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928.23±2984.87)元和(4622.07±1633.77)元,临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1.82%和83.33%,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67%,序贯组的住院时比对照组更短,费用较少(P〈0.05或0.01).结论治疗AECOPD疗效显著的是莫西沙星,有轻微的不良反应,序贯疗法与全程静脉给药的治疗方法相比,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更应该作为AECOPD治疗方案的优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莫西沙星为关键词,检索维普数据资源系统、万方数据资源(2001年1月-2010年1月)系统,收集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文献和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患者中,年龄≥50岁的患者有62例,占65.9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且老年伴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发生;静脉滴注66例,占70.21%,口服28例,占29.79%;发生不良反应110例次,其中神经系统损害达38例次,占34.55%,其次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和四肢肌肉表现各占15.45%,过敏样反应占9.09%。结论临床应重视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危害性,注意用药患者的人群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测定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 FDA)批准治疗鼠疫的2种药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对鼠疫耶尔森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确定鼠疫菌对这2种药物的敏感性及MIC90(可抑制90%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掌握这2种药物对鼠疫菌的抑菌浓度,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利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这2种抗生素分别对1 010株鼠疫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 所测的1 010株鼠疫菌中未发现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具有单个或2种抗菌药物抗性的鼠疫菌株,其最低抗菌药物浓度MIC50分别为0.06和0.12 μg/ml,MIC90均为0.25 μg/ml。结论 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对鼠疫耶尔森菌最低抑菌浓度,有效的评价了鼠疫耶尔森菌对氟喹诺酮类代表药物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敏感性,实验数据支持我国在鼠疫临床治疗中可以采用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为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序安全性. [方法]80例下呼吸道感染者随机分为莫西沙星治疗组和左氧氟沙星对照组进行治疗,评估其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症状(口干、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头晕、头痛,光敏、嗜睡等.[结果]莫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对照组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总不良反应分别为7.31%(3/41)和12.82%(5/39).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莫西沙星序贯疗法400 mg是一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莫西沙星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3月收治的163例使用莫西沙星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莫西沙星不良反应进行研究.结果:163例患者的疾病类型包含结核杆菌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4种;莫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6%.其中,心血管系统反应5例、胃肠道不良反应23例、神经系统反应15例、急性过敏反应6例、肝胆系统反应11例、低血糖反应3例.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由莫西沙星引发的各类不良反应,保证莫西沙星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颜灵逸  石华    颜子乙  江咏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9,(21):3993-3996
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如鼻窦炎、中耳炎、结膜炎、脑膜炎、菌血症等。随着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应用,NTHi逐渐成为侵袭性及非侵袭型流感嗜血杆菌病的主要病原体,因此目前亟待研究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NTHi的感染。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的一些热点候选抗原及已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做一综述,为后续的疫苗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e long-term impact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 conjugate vaccine, introduced throughout Latin America in the late 1990s, has not been evaluated. Active surveillance for H. influenzae meningitis was performed from August 9, 1996 to August 8, 2004 in Metropolitan Salvador, Brazil. Five year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Hib conjugate vaccine, Hib meningitis incidence decreased from 2.39 to 0.06 cases per 100,000 population (98%) overall, and from 60.9 to 3.1 cases per 100,000 population (95%) in children <1 year of age. A transient serotype replacement phenomenon was observed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increase of meningitis due to two H. influenzae type a clonal group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ib immunization campaign has led to the virtual elimination of Hib disease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5.
文海蓉  廖征 《职业与健康》2009,25(2):203-205
流感嗜血杆菌(Hi)于1892年首先由波兰细菌学家Pfeiffer从流感病人鼻咽部分离得到。Hi是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其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WHO指出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例的Hib感染,其中死亡6万例(2%),在发达国家以脑膜炎为主,在发展中国家以肺炎为主。  相似文献   

16.
17.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是常见的人呼吸道致病菌,其血清型b型(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是引起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肺炎的常见病原菌,严重威胁儿童健康.随着Hib疫苗的广泛应用,Hi的全球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重大变化,Hib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Haemophilus influenzae subtyping by SDS-PAGE of whole-cell polypeptid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train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solated from patients in N.E. Scotland between 1983 and 1986 have been subtyped by 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of whole-cell polypeptides. Gels were stained with Coomassie blue and polypeptide profiles were analysed using the Dice coefficient of similarity. Type b strains were all closely related, the 19 strains analysed being grouped at a 90% similarity level into one large (13 strains) and one small (3 strains) cluster with 3 strains being ungrouped. Thirty-six non-typable, epidemiologically unrelated strains were subtyped; one pair of strains had indistinguishable polypeptide profiles. The polypeptide profiles of the remaining strains showed much heterogeneity, although groups of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same patient over short periods showed indistinguishable profi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