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从瘀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糖尿病瘀血证是近年来糖尿病研究较活跃的新课题。本文就糖尿病瘀血证的病因,宏观微观变化指标及使用活血化瘀法的类型、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 糖尿病瘀血病机探讨 中医文献中早有消渴证与瘀血证关系的描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病者为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不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唐容川认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渴矣”。祝氏认为气虚无力鼓动血行而成瘀。周氏认为糖尿病瘀血,是在阴亏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2.
米烈汉治疗糖尿病血瘀证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小林  杨明丽 《陕西中医》2011,32(2):191-193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瘀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方法: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探讨了糖尿病与瘀血的关系,强调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瘀血既是一个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提出在治疗上要抓住根本,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变阶段,分主次、观变化、随证论治、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的治疗原则,如补气活血、行气活血等方法。结论: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采用不同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血瘀证",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其病机自古多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等立证,临床治疗也多从滋阴清热,益气养阴等法着手。祝氏提出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瘀血阻滞有关之后,引起了广泛注意,许多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后,认为瘀血为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病机,更是产生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可见糖尿病与血瘀关系密切,治疗必应注意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笔者临床循此法治之,初有体会,就此做一初步探讨。1从古训看糖尿病与瘀血的关系血液的正常循环有赖于气之推动,阴津滋润,阳气温煦,脉道畅通。气血阴阳亏损和脉道不畅均可导致血行涩滞甚至血…  相似文献   

4.
浅谈消渴病的化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琳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0):439-440
消渴合并瘀血证已被临床研究所证实。瘀血可以导致消渴病的发生,而消渴又可加重瘀血证的产生,两者之间互相影响而加重各自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上对消渴病的治疗,以消治消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消渴的治疗中强调或采取活血化瘀的方法,往往取得较好疗效。消渴的化瘀治疗,应根据临床辨证、辨病结果来确定不同的化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从瘀论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从瘀血论治是近年来从其它方法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新观点和方法。古代医家虽然对消渴与瘀血的关系有所认识,但从瘀血论治者尚属罕见,至80年代初,祝谌予老中医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临床观察,提出了糖尿病从瘀血论治,继而许多学者从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方面进行探讨,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进一步证实了糖尿病存在着瘀血的病理现象。现将近几年糖尿病从瘀血治疗及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魏凤琴 《国医论坛》2009,24(5):18-20
胃脘痛的临床辨证研究目前已有颁布实施的辩证标准,瘀血证是其中证型之一。胃脘痛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气滞病机贯穿于胃脘痛病的始终;血瘀病机是胃脘痛的阶段性病机,且多与其他病机并存于胃脘痛病的后期。治疗胃脘痛应在他法特别是调气基础上阶段性应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在糖尿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建华 《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1):495-496
<正>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消渴病辨治为法。消渴的病因主要是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房劳过度有关;此外,瘀血对消渴的发生也占有重要位置,历代医家对此已有诸多论述,而在治疗中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可收到良好效果。1 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1.1 瘀血导致消渴论 瘀血是导致消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古人早有认识,如《灵  相似文献   

8.
消渴一证古以"多饮、多尿、多食、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包括现代所指的糖尿病、尿崩症及部分甲亢症等在内,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渊源流长,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有相关记载,至今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古文献,探讨有关消渴脉学的认识,从消渴脉之象;消渴之脉察病因、定病位;消渴之脉审病机;消渴之脉测预后;依消渴之脉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对消渴临床诊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益气通脉汤治疗糖尿病伴有冠心病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伴发冠心病较为常见,且难于防治,预后较差,常危及生命。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历代医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均有详细的论述,给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糖尿病伴发冠心病证治与单纯糖尿病不同,且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报道亦少,因此,我们自1987年以来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到,此病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治疗以自拟方益气  相似文献   

10.
食管静脉曲张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典型临床表现,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出发,对临床中所涉及到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进而指出瘀血证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病程中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本,兼顾扶正固本,并在此基础上对运用古方鳖甲煎丸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给出了辨证思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瘀血证形成与肝脾关系密切,且瘀血证贯穿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始终,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兼顾扶正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消渴一证古以“多饮、多尿、多食、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包括现代所指的糖尿病、尿崩症及部分甲亢症等在内,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渊源流长,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有相关记载,至今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古文献,探讨有关消渴脉学的认识,从消渴脉之象;消渴之脉察病因、定病位;消渴之脉审病机;消渴之脉测预后;依消渴之脉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对消渴临床诊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PDPN)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中医称之为"消渴痹症"。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试从中医病机认识和辨证施治的角度,综述PDPN在古代医籍中的认识,当代医家对PDPN中医病机认识,分别从瘀血痹阻,寒湿阻滞,湿热,本虚标实,气血两虚等阐述PDPN病机,当代PDPN中医分型辨证,分二型、三型、四型、五型辨证的异同,及分期论治的证型及治疗,予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病机证治与内湿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勇 《河南中医》2005,25(11):27-28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本病的病机、证候和治疗与例亏燥热息息相关,内湿、瘀血等因素亦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且对提高糖尿病疗效具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对糖尿病的病机、证候、治疗及与内湿的关系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临床综合症候群,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传统上多采用滋阴清热疗法进行治疗。随着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瘀血对糖尿病的发病、转归及预后的影响较大。因此,运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糖尿病受到广泛地推广,本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证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情况进行整理和介绍。通过对中国知网27篇近期文献进行分析,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传统按三消辩证论治;按阴阳气血失调分型论治,脏脏病机分型论治,以主要病邘分型论治等)、专方治疗以及治疗机制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证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必须遵从的根本原则,临床上治疗糖尿病不能拘泥于养阴清热之法,切不可仅见消渴就投以滋阴清热之品,糖尿病程长,并发症多,其病机需以整体观念动态把握,在以燥热、痰湿、瘀血标实为主要矛盾时,应先解决主要矛盾,既要辨病更要辨证。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法辨治糖尿病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糖尿病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症状相似,故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是从消渴病开始。一、糖尿病瘀血机理探讨 1.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瘀血证病机的认识古代文献中早就有瘀血与消渴证关系描述。《金匮要略》“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唐容川则认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流行病学调查文献基础上,综合历代有关消渴 (糖尿病)及胸痹 (冠心病)的文献研究发现,消渴病机有转化为胸痹的规律,两病之间存在共同的病机特点;其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滞、痰湿内停为标,其中阴虚与气虚互为因果,而瘀血、痰湿既是气阴两虚的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胸痹的中心环节. 故确立滋阴益气、活血祛瘀、化痰通痹的标本兼治法则,拟订降糖舒心方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祝谌予于1978年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瘀血,报道了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取得满意疗效.此后20年来,糖尿病瘀血研究及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一直是糖尿病研究的热点,认为在糖尿病各辨证分型中,即便是没有瘀血的存在,也应防患于未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1].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属消渴、水肿范畴,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肾精亏虚,阴虚燥热、脾虚、瘀血、毒损肾络为其主要病机。中医药根据其病因病机,因人而异,辨证分型治疗,能显著改善症状,疗效可观,未来应扩大研究样本,探索中医药治疗机制,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是以肾小球硬化症为主的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本病相当于中医“消渴”、“水肿”等范畴,中医治疗主要以分型分期辨证治疗及基本方加减治疗为主,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同时亦能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疗效有所提高。现将1991年以来中医治疗本病的文献综述如下。1 病机研究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虚实夹杂,主要以气阴亏虚为本,病位主要在肾、脾、肝,而以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如高彦彬等〔1〕认为:本病发病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消渴日久,阴损耗气,以致肾气虚损;后期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