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腰椎摊前后路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和比较。方法采用新鲜脊柱标本9具,制作成腰段不稳定骨折。采用前、后路内固定器分别加以固定,测定它们的生物力学性能,对照比较。结果腰椎骨折采用VentroFix前路脊柱内固定,在脊柱强度、刚度和稳定方面优于RF后路内固定器械(P〈0.01),前、后路脊柱内固定在脊住强度、刚度和稳定方面均明显优于损伤组(P〈0.01)。结论前、后路脊柱内固定均能有效的稳定损伤腰椎,但采用VentmFix前路脊柱内固定器作固定,具有更强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与其他 4种经椎弓根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获取实验依据.方法 10具新鲜健康成人 T11~ L3脊柱标本,分为 5组,分别使用 ARRIF, AF, RF, Dick钉、 Steffee钢板在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上测试内固定器的抗压缩、抗屈伸、抗侧弯、抗旋转能力.结果 ARRIF,AF,RF抗轴压较强(F=373,P< 0.01), ARRIF,AF抗屈伸较强(F=244, 440; P< 0.01), ARRIF,AF,Steffee钢板抗侧弯能力较强(F=436,P< 0.01), ARRIF, RF, Steffee钢板抗扭转能力较强(F=107~ 1 253,P< 0.01).结论 ARRIF在不同脊柱骨折模型中具有确实的三维固定作用,其他经椎弓根内固定器以 AF,RF三维固定作用较为确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静态三维钉板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比较,评价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的力学性能。方法:于2004-01/02在国防科技大学航空与航天材料学院进行力学实验。将11付成人股骨标本(苏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随机数字法分为两大组。骨折模型组(8付)和完整骨组(3付)。骨折模型组制备伴后部粉碎、Pauwels角70°的股骨颈大角度剪切骨折模型,再随机分为抗扭实验组(4付)和抗压实验组(4付),双侧分别以静态三维钉板系统或滑动鹅头钉固定,进行抗扭和抗压实验;完整骨组以同前固定后再取出,行破坏性抗压实验。抗扭实验的扭转轴与股骨干成25°,抗压实验的压力轴与股骨干成15°。观察①扭转实验中扭转相同角度时所需的扭矩,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张开相同程度时所需的扭距。②抗压实验中相同股骨头下沉位移时所需的载荷,相同载荷时股骨颈上部骨折线的张开位移,抗压极限载荷。③愈合模型抗压实验中抗压极限载荷。结果:①抗扭实验结果:在扭转30°以内时,扭矩随扭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出现分离。扭转相同角度所需的扭矩和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张开相同程度时所需的扭矩,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均大于滑动鹅头钉组(均P<0.05)。②抗压实验结果:比较股骨头下沉相同位移时所需的载荷、极限载荷以及相同载荷时的股骨颈上部骨折线的张开位移,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与滑动鹅头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愈合模型抗压实验结果: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的抗压极限载荷大于滑动鹅头钉组[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为(6001±2660)N,滑动鹅头钉组为(2926±1443)N,P<0.05]。结论:①对股骨颈骨折模型的固定,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的抗扭力优于滑动鹅头钉,轴向抗压力接近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拆除后骨强度的保留能力,静态三维钉板系统优于滑动鹅头钉。②静态三维钉板系统是一种具有较好生物力学性能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静态三维钉板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比较,评价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的力学性能。 方法:于2004—01/02在国防科技大学航空与航天材料学院进行力学实验。将11付成人股骨标本(苏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随机数字法分为两大组。骨折模型组(8付)和完整骨组(3付)。骨折模型组制备伴后部粉碎,Pauwels角70°的股骨颈大角度剪切骨折模型,再随机分为抗扭实验组(4付)和抗压实验组(4付),双侧分别以静态三维钉板系统或滑动鹅头钉固定,进行抗扭和抗压实验;完整骨组以同前固定后再取出,行破坏性抗压实验。抗扭实验的扭转轴与股骨干成25°,抗压实验的压力轴与股骨干成15°。观察①扭转实验中扭转相同角度时所需的扭矩,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张开相同程度时所需的扭距。②抗压实验中相同股骨头下沉位移时所需的载荷,相同载荷时股骨颈上部骨折线的张开位移,抗压极限载荷。③愈合模型抗压实验中抗压极限载荷。 结果:①抗扭实验结果:在扭转30°以内时,扭矩随扭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出现分离。扭转相同角度所需的扭矩和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张开相同程度时所需的扭矩,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均大于滑动鹅头钉组(均P〈0.05)。②抗压实验结果:比较股骨头下沉相同位移时所需的载荷、极限载荷以及相同载荷时的股骨颈上部骨折线的张开位移,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与滑动鹅头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愈合模型抗压实验结果: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的抗压极限载荷大于滑动鹅头钉组[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为(6001±2660)N,滑动鹅头钉组为(2926±1443)N,P〈0.05]。 结论:①对股骨颈骨折模型的固定,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的抗扭力优于滑动鹅头钉,轴向抗压力接近滑动鹅头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与其他4种经椎弓根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获取实验依据。方法:10具新鲜健康成人T11~L3脊柱标本,分为5组,分别使用ARRIF,AF,RF,Dick钉、Steffee钢板在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上测试内固定器的抗压缩、抗屈伸、抗侧弯、抗旋转能力。结果:ARRIF,AF,RF抗轴压较强(F=373,P&;lt;0.01),ARRIF,AF抗屈伸较强(F=244,44.0;P&;lt;0.01),ARRIF,AF,Steffee钢板抗侧弯能力较强(F=436,P&;lt;0.01),ARRIF,RF,Steffee钢板抗扭转能力较强(F=107~1253,P&;lt;0.01)。结论:ARRIF在不同脊柱骨折模型中具有确实的三维固定作用,其他经椎弓根内固定器以AF,RF三维固定作用较为确实。  相似文献   

6.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研制和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研制一套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械,并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分析其临床应用可行性以及与经皮椎体成形(PVP)技术联合的临床意义。【方法】自制实验不稳定性骨折模型,把实验分成正常组(A组)、骨折模型组(B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固定组(C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固定联合PVP技术组(D组),分别按顺序测试四组的三维稳定性,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三维稳定性明显优于B组(P<0.001),C组三维稳定性明显优于A组(P<0.001),C组与D组三维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P>0.5)。但是轴向压缩实验D组优于C组(P<0.001)。【结论】骨折模型B组是不稳定性骨折模型,满足实验的要求,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能为不稳定性骨折脊柱提供良好的三维稳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器材种类繁多,但均存在较多的生物力学缺陷。目的:研制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并了解其生物力学特性。设计:随机对照的开放性实验。地点和对象: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12具新鲜人尸体股骨干标本为测试材料。干预:根据股骨颈骨折的病理和生物力学特点,设计由主钉,辅钉,自锁钢板组成的钉板系统(self-locking screw plate svstem,SLSP)。分4组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测试:①SLSP。②3枚空心加压钉(there compressivescrews,TCS)。③Hansson钉(Hansson pin,HP)。④动力髋螺钉(Dvnamirhip screw,DHS)。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组内固定后股骨头的下沉位移(刚度)、水平位移(刚度)以及抗扭转强度和极限载荷。结果:上述4组固定在600N纵向载荷时的下沉位移分别为:(4.25&;#177;O.20),(5.58&;#177;0.41),(5.87&;#177;0.35),(6.40&;#177;O.43)mm。水平位移分别为:(1.78&;#177;0.25),(2.41&;#177;O.04),(2.42&;#177;O.25),(2.79&;#177;0.31)mm。SLSP与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O.01)。取等量扭矩1N&;#183;m时的扭角比较,SLSP组的扭角分别较TCS组、HP组和DHS组小15%。35%和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6.7,P<O.01)。SLSP的极限载荷和位移分别为(3830&;#177;66)N和(7.49&;#177;1.2)mm,其极限载荷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采用SLSP系统进行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头在下沉位移(刚度)、水平位移(刚度)以及抗扭转强度和极限载荷均高于其他3种固定形式。股骨颈自锁钉板系统通过自锁机制将钢板和螺钉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股骨颈内构成稳定的力学结构,能有效地对抗股骨颈骨折后的有害应力。  相似文献   

8.
肱骨髁上骨折张力带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决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多样性和繁杂性,进行的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随访结果分析,寻找一种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采用经防腐处理的儿童离体上肢10具,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钢针张力带,交叉钢针,牵引固定,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经纵向及偏轴加载后测出各种固定时骨折的稳定性及内固定物的抗弯及抗旋转强度;同时,总结1984/2003应用保守及手术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648例,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张力带钢针最稳定,承载最大,其次是交叉钢针、牵引、石膏夹板固定最差。在纵向加载(抗弯)能力中,钢针张力带内固定位移最小交叉钢针次之,经统计学检验,P&;lt;0.001,在偏轴加载(抗旋转)能力中,交叉钢针优于张力带钢针单明显优于其他固定P&;lt;0.001临床随访病例中张力带钢针优良率最高,达94.3%,其次是交叉钢针,牵引,石膏,夹板,此与力学结果相符。结论:对于手术的患者,应首选钢针张力带内固定,因其结构稳固。具有加压作用,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同步进行。闭式贯穿钢针内固定功能恢复时间较长,亦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牵引,石膏夹板稳定性差,骨折易再移位,选择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科固定器械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的应用,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便在临床中发挥固定器械的优点,克服固定器械的不足,取得最佳的医疗康复水平。方法: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根据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对骨折固定常见的4种器械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生物力学评价观点,结果:生物力学观点认为,带锁髓内钉和C型滑杆式骨科固定器具有较多的生物力学优点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足。虽然内固定加压钢板和单边外固定器其生物力学优点不如上述两种固定器械多,但有着其方面如使用方便,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结论:骨科固定器的设计影响因素较多,研制既满足生物力学的科学要求,又满足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固定器械是十分困难的。注重了发挥某一方面的优点,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另一方面的不足。所以任一种固定器械在具有突出优点的同时,也必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对临床上使用的固定器械和固定方法进行经常地一些研究和评价,以便充分发挥固定器械的优苣。取得最佳的医疗康复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的研制及临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器械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安全且有效,介绍自行研制的火炬内固定器械及在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中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通过器械生物力学测试,临床治疗14例患者(骨折10例、滑脱4例),对复位及固定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胸腰椎骨折均满意复位,腰椎滑脱中3例退行性滑脱未完全复位,1例崩裂性滑脱复位满意,随访均无高度丢失、断钉、松动、椎体滑移加重等并发症。结论:该器械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固定坚强、稳定,但对腰椎滑脱的治疗有一定局限性,其分离复位间距的适当量化对评价手术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6例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情况分别采用后外侧入路(42例)及后内侧入路(44例)途径进行骨折复位并实施内固定。结果手术后病人整体恢复情况良好,骨折基本愈合,术后病人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优良率为84.9%,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83.7%。病人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14.95、15.43,P〈0.05)。结论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固定牢固等优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995~2001年作者收治的112例50~70岁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2组,A组为内固定术治疗62例,B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50例。随访36~75个月,术后1、3、5年功能评估。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2组在合并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伤后入院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A组35.5%,B组10%)、扶双拐下地活动时间(A组90 d,B组14~21 d)及功能评价(术后3~5年B组优于A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髓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点为:减少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问题;早期下床活动,短期内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但存在假体磨损,假体松动等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神经后支射频消融与神经阻滞治疗老年腰椎压缩骨折疼痛近期、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病人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腰神经后支射频治疗,对照组给予腰神经后支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d及治疗后1d、5d、3个月、6个月,对病人行总体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F=23.770、414.821,q=9.969~46.117,P〈0.01);对照组术后1、5d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F=21.004、354.325,q=5.064~40.039,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5d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6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t=4.814~26.612,P〈0.05)。结论腰神经后支射频治疗老年腰椎压缩骨折疼痛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非甾体消炎药治疗轻至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轻至中度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0例仅口服非甾体消炎药;试验组24例,口服加巴喷丁+非甾体消炎药物。加巴喷丁剂量从300 mg/d逐步滴定至1800 mg/d。随访期间,每月分别统计腰腿痛评分、行走距离、副作用等。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周。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步行距离增加(P<0.01),腰腿痛评分下降(P<0.05),感觉功能障碍恢复(P<0.05)。试验组3人出现嗜睡、头晕、共济失调等副作用。但是患者能耐受副作用,或体息后得到缓解。结论:短期服用加巴喷丁能够安全和有效地改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60例经临床表现及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CT引导下21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病变腰椎间盘,实施盘内及椎旁间隙臭氧注射术.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采用改良的MacNab法评价术后七天、术后六月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七天、六个月显效率分别为61.7%、65%,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1.7%,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臭氧盘内外注射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例病人术后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手术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CT及X线片,椎体高度复位满意,椎管减压彻底。术后平均随防13.5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现椎体高度明显丢失,内固定无松动和移位,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在指征明确的情况下,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胸外伤肋骨骨折施行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并评估其疗效。方法总结我科2009—2011年因胸外伤肋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治疗27例病人的适应证并分析其疗效。结果内固定术适应证:①严重肋骨骨折并发内脏损伤;②胸部严重变形,胸壁软化,出现连枷胸;③骨折端错位明显;④肋骨骨折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疼痛,并且伴有血气胸;⑤病人无严重其他疾病,耐受手术。本组病人全部康复出院,无死亡及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所有病人生活均能自理,部分病人恢复正常工作。结论严重胸外伤肋骨骨折选择适当的适应证行内固定术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就5年来13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治疗情况分析,认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骨折类型、原有疾病的种类及程度、耐受麻醉情况等综合考虑能否手术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手术方法选择以DHS内固定为佳,同时做好困手术期的治疗是降低并发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