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结合本课题组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方法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生物转化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展望。目前,生物转化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而该技术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缺乏对某类中药活性成分系统的生物转化研究,因此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尤其是生物催化酶的研究将是生物转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此外,生物转化在中药活性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利用“微生物模型”研究中药活性的体内代谢,也将成为今后生物转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中药迎来现代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微生物转化定义为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或一系列酶对底物的催化或修饰反应。微生物转化可以将现代生物技术的优点和传统中药的优势融合在一起,通过氧化还原,糖基化,羟基化,水解等主要反应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修饰,产生新物质,增效减毒,降低成本,改善生物利用度等。尽管微生物转化拥有种类繁多,条件温和,酶系丰富等优势,但是也存在菌种选育困难,特异性差,盲目性大等缺点。笔者对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以及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整理对用于中药转化的微生物,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及微生物转化中药的反应机制进行了综述.微生物体内含有丰富的酶,酶能催化中药成分发生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羟基化反应和糖基化反应等生理生化反应,生成各类目标产物.微生物转化技术能增加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来源,增强中药的药效,减弱中药的毒副作用,把无效中药成分转化为有效成分,促进中药活性成分吸收,降低中药的生产成本,为中药组分代谢机制研究提供辅助手段,实现微生物转化技术应用于中药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于荣敏 《中草药》2006,37(9):1281-1288
生物活性成分是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以其公认的高效和高选择性的温和催化体系的特征正在中医药学等学科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讨了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与中药现代化的关系及其诸多应用(尤其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并进行了探索性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转化与生物催化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天然产物研究中。生物转化与生物催化技术在活性化合物合成及结构改造、修饰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天然产物是一巨大的先导化合物库,是创新药物研发的宝藏。以天然药物成分库为出发点,运用生物转化等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天然药物的全成分转化研究,辅之以药理筛选,对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在生物转化及天然药物发酵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不久,但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定积累。本专栏特邀果德安和余伯阳教授结合各自的研究成果,探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是指将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加入到生物转化体系中,利用生物转化体系中的生物催化剂(如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对所加入的多种成分同时进行生物转化,对中药中的多种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以期提高已有的活性、降低毒副作用、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发挥传统中药中多成分的整体协调作用,为中药深加工提供有效的方法,为药物合成提供新途径,为中药复方代谢机制研究提供模型。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的意义,并取得了些许进展,今后需加强以下领域的研究:中药多成分的整体协调作用机制、新型生物催化剂定向筛选、生物转化机理、生物转化过程的优化与放大等,从而充分利用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技术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发酵中药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药性基质中的成分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发生生物转化而能够增效减毒,中药发酵也是中药炮制、中药新剂型和中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青蒿在传统发酵中药炮制中常作为辅料,不仅可以抑制杂菌防止污染,而且一些成分在微生物作用下也会转化为新的活性化合物而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文章就青蒿在发酵中药中的应用及其主要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为探讨青蒿在发酵中药中的作用及成分转化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在中药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转化中药是指利用微生物产牛的酶系作用于中药底物,以期产牛新的活性成分.提高中药药效,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去除中药中的大分子杂质和将其作为研究约物代谢机制的辅助手段,综述了微生物在中药生物转化中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利用微生物以中药进行转化是中高药利用的一条新思路,也符合中药牛产现代化和产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的研究进展。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一成分的结构修饰、产生新的活性成分、改变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方面。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提取物、单味药、中药复方后使其生物活性发生明显改变。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正成为中药创新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技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的历史很长,包括酿曲、酿醋、制酱、酿酒等技术。目前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通过与中药的加工炮制技术结合而成,结合当今的微生物反应和生物技术,生成药用产物。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可以达到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降低毒性,促进机体对药用活性成分的吸收,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研究型教学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认为在中医药学内忧外困之时,只有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才能使中医学崛起。而中医药学的教育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源泉与基石,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传统教学转型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作用,是一种培养具有继承、创新的中医人才有益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药浸膏是中药制剂的重要中间体,其干燥工艺是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干燥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是中药制造工业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统计,综述了目前中药浸膏常用干燥方式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浸膏干燥工艺的相关特性、适应范围等,探讨了其在推广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特性中药浸膏所适合的干燥方式进行了总结,最后阐述了我国中药浸膏干燥发展新趋势,为研究并开发适用于中药浸膏的高效干燥技术提供有益参考,并为相关设备的优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红军  李邦东  李军  李建文  杨官娥 《中草药》2014,45(13):1966-1970
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光合细菌对中药进行生物转化处理已成为微生物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搜集光合细菌生物转化中药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光合细菌转化中药的药理药效学、药效物质基础和转化机制,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  王萌  朱彦  刘洋  郝彧 《中草药》2015,46(23):3581-3591
中药是传统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近年来中医药在特定优势病种上取得的功效使其作为补充及替代医学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药物应用的两大准则,针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仅仅强调其治疗作用是不够的,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由于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认识存在不足,自行、盲目、长期、大量服用中药导致的中药药源性损伤事件近期逐年增多,尤其是服用中药后引起的肾脏损伤。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引起肾损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对中药肾毒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针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归纳并展望了较为前沿的中药肾毒性评价方法,并分析了其优势和可行性,以期为中药肾毒性的早期发现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药配伍理论研究问题瞻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中药配伍是指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配合应用。配伍应是指有规律、有制度的配合、搭配。规律、制度即配伍理论。对中药配伍理论完成体系、全面的科学探索,应是迎接新世纪中药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包括: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分类、引申,中药配伍的药效学、药剂学、化学效果的现代科学研究。最后,提出关于中药配伍理论研究组织与分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中药灭菌工艺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少俊  伍振峰  王雅琪  岳鹏飞  张帅杰  杨明 《中草药》2015,46(18):2667-2673
灭菌操作作为影响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关键操作单元,直接影响着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稳定性。从有关中药及其制剂灭菌技术的分类、原理、应用现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中药及其制剂灭菌工艺方法很多,包括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辐射灭菌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等,但是存在较多问题,对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影响非常大。应根据中药及其制剂的性质特征选择适合该中药或剂型的灭菌工艺,加速中药及其制剂灭菌新技术研发和转化。  相似文献   

17.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阳长明 《中草药》2017,48(16):3253-3258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中药新药研究和申报的主要类别和方向,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药特色的主要方面。结合多年的审评工作实践,浅谈对中药复方新药研究路径、研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工作的要求,认为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过程是一个质量设计、质量完善的过程,阐述了中药复方新药药学分阶段要求的审评认识;指出对中药复方新药研发路径、研发规律、研发策略乃至审评策略的讨论,有利于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审评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新药研发能力,促进中药新药创新研究,加快中药新药上市。  相似文献   

19.
化学模式识别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燕  王淼  阳志强  王延年  马跃平  高慧媛 《中草药》2021,52(17):5369-5377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对中药材进行有效炮制,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疗效,保证用药安全。但中药成分复杂,其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这正是导致中药炮制前后性味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如何揭示这些复杂化学成分变化,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化学计量学作为一门以数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可将多变量的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而化学模式识别作为化学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在炮制研究中广泛应用。针对化学模式识别在筛选炮制工艺、检测中药炮制前后药效物质成分变化,涉及药性改变、减毒增效、引药归经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论述,并初步探讨化学模式识别应用于中药炮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转化医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药炮制学科的主要任务、研究方向,以及炮制学科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继承与创新并重为原则,推动基础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共同发展,保证饮片临床合理应用,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是推动炮制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