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次注射等量外源性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rhEPO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方法新生7日龄Sprague-Dawley(SD)大鼠84只,按随机表随机平均分为4组:①假手术组;②缺氧缺血模型组;③rhEPO治疗1组;④rhEPO治疗2组。采用Rice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rhEPO治疗1组于缺氧缺血完成后即刻腹腔内注射rhEPO 3000U/Kg 1次,rhEPO治疗2组则于24h、48h各再重复1次,共3次;缺氧缺血组则于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手术后6h、24h、48h、72h取脑组织常规石腊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坏死,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采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凋亡阳性细胞数。结果①缺氧缺血组细胞凋亡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hEPO治疗后,细胞凋亡减少,与缺氧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EPO治疗2组48h、72h的凋亡细胞较治疗1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通过减少新生大鼠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起神经保护作用。本实验尚不能证明rhEPO多次注射比单次注射具有更强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日龄SD大鼠分成HIBD模型组(n=11)、rh-EPO治疗组(n=11)、假手术对照组(n=10)。用电镜观察缺氧缺血后24h三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特征;比较缺氧缺血后0、6、12、24h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自发左旋、夹尾左旋、夹尾尖叫发生率;利用跳台试验观察三组大鼠生后75天学习、记忆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大量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治疗组较模型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缺氧后0h,两组动物均出现自发左旋、夹尾左旋、夹尾尖叫现象(治疗组10/10,模型组9/9),缺氧后24h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现象发生率明显降低(治疗组1/10、模型组6/9,P=0.0198)。跳台试验发现模型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学习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均<0.01),记忆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均<0.01),治疗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rh-EPO可抑制HIBD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改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rh-EPO有望成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7日龄Wistar大鼠54只,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置于24 h、48 h、72 h处死.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盐水对照组SOD水平低、MDA水平高,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SOD水平高、MDA水平低,同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通过调节SOD活性,减少氧自由基所致损伤.这可能是其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HIBD组和EPO治疗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仅给予颈正中切口游离左侧颈总动脉后缝合切口,不进行缺氧缺血.HIBD组游离并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置于含8%O2的低氧环境中2 h制备而成.EPO治疗组,在建立HIBD模型后,即刻一次性给予人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 000 U/kg腹腔注射,用HE及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术后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6,12,24,48,72 h)Bcl-2、VEGF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Bcl-2、VEGF表达弱,HIBD组两者的表达都增加,在同一时间点EPO治疗组与假手术组、HIBD组比较,EPO治疗组两者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 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上调新生大鼠HIBD后脑组织Bcl-2、VEGF表达,可能是对脑缺氧缺血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观察HIBD对新生大鼠近期脑损伤程度和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SD新生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HIBD组,各组又分为6 h、24 h、72 h、7 d和42 d组,采取Rice法制作HIBD模型,分别在各组6 h、24 h、72 h、7 d时间点观察动物的神经行为变化,并断头取脑采取HE染色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日龄42 d时以Morris水迷宫试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HIBD后左脑海马区于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HI)后6 h出现细胞肿胀、细胞排列紊乱,24 h出现细胞变性、坏死。72 h时变性、坏死更趋明显,7 d海马区细胞呈现片状坏死软化。凋亡细胞于6 h出现,持续至7 d;生后42 d,HIBD组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动物下降。【结论】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是导致其远期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脑缺血所致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损害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治疗组术后给予EPO1000U/kg,持续5d。术后第8周时3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后断头取脑做组织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缺血组水迷宫表现同假手术组和EPO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EPO能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P<0.05)。EPO组神经细胞病理改变较轻,海马细胞凋亡率较低(P<0.01)。结论:EPO可能通过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以及抗凋亡作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81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健康足月儿43例作为正常组。对照组及治疗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EP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EPO每日200 IU/kg,每周3次,每6天查血常规1次,根据血常规结果调整EPO剂量,疗程为2周。所有患儿于生后的7、14、28 d进行新生儿行为测定(NBNA),生后的3个月和6个月进行婴幼儿智能发育评估(CDCC)。并于生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生后7 d的NBNA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均低于正常组(P<0.01);14、28 d时治疗组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3月龄CDCC评分(包括MDI、PDI评分)治疗组正常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于正常组(P<0.01)。6月龄CDCC评分治疗组正常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 DI评分正常者比例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DI评分正常者比例仍低正常组(P<0.05)。结论应用EP0治疗新生儿HIE疗效较好,优于对照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临床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生后72小时内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5例,随机分为EPO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EPO治疗组给予EPO 500U/kg/次,每周3次,共2周,其它治疗同对照组.于生后3天、5天、7天进行新生儿神经学评分;生后7天、14天、28天进行NBNA评分;生后3个月、6个月进行发育商(DQ)测定.结果 生后第7日治疗组的神经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后的NBNA评分及DQ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患儿无不良反应.结论 EPO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症状的早期恢复,并且对于脑损伤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远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hEPO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患儿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及观察组55例,治疗后1周及2周对分别两组患儿进行NBNA评分,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进行智能发育测试(CDCC)。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NBNA评分及智能发育测试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应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干预后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干预效应.方法 于制备新生大鼠左脑的HIBD模型后30min,应用腹腔注射NS398 20mg/kg,同时建立未注射HIBD组及假手术组,于HIBD后28d,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及穿梭箱实验测试大鼠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28d后HIBD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低于假手术组;NS398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优于HIBD组.结论 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可以改善HIBD新生鼠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参麦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参麦注射液干预组、胞二磷胆碱干预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5组.前3组均在成模后当日开始每组每只分别给予参麦注射液、胞二磷胆碱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干预,1次·d-1,连续14d.其余两组不做处理.应用Y-型电迷宫对各组第60及90日龄实验大鼠测试学习能力,并于24h后(第61、91日龄)复测,检测各实验大鼠24h记忆保持能力.结果:经过参麦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分别干预后,其学习能力及24h记忆能力与生理盐水干预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参麦注射液组与胞二磷胆碱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均可改善大鼠HIBD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干预后不同时段脑原位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于制备新生大鼠左脑的HIBD模型前30min,腹腔注射NS39820mg/kg,同时设未注射组及假手术组对照,应用TUNEL染色方法及图像分析软件研究于HI后24h、7d脑皮层及海马TUNE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变化。结果假手术组组脑组织中偶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未注射组缺氧缺血(HI)后24h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较多,至HI后7d明显减少;NS398干预组染色阳性细胞数较未注射组明显减少。结论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于HIBD新生鼠,可以有效减少HI后凋亡细胞,提示NS398对发育期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存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部药物位点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学习和记忆的影响.方法:选择40 d龄Wistar大鼠27只构建HIBD模型,20 d后随机分为A、B、C 3组(n=9),同时设D组(不构建模型)为正常对照(n=9).A组采用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固定于额顶叶处注射,1次/d,共25 d;B组采用功能训练(鲍巴斯法);C组不给予处理.50 d后4组动物开始水迷宫实验,观察4组动物搜索站台的潜伏期,评价学习记忆情况.结果:A组训练2 d后搜索站台的潜伏期短,游泳有规律,路线清晰.B组和C组训练2 d后搜索站台的潜伏期长,游泳轨迹杂乱.D组游泳轨迹清晰,潜伏期短.4组大鼠第1~5 d水迷宫试验的潜伏期,B、C组均大于A、D组(P均<0.05),A、D组间及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药物注射疗法可改善脑损伤后的脑功能,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麻黄碱(ephedrine,EPH)埘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海马神经细胞调亡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新生SD大鼠(7日龄)按随机数宁表法分为麻黄碱组(EPH组)、对照组(Con组)和假于术组(Sham组).分别于HIBD后6、12 h,1、3、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符组大鼠bcl-2蚩白和bax蛋白在海马区的表达,HIBD后4周 Morris水迷宫测试其学爿记忆能力.结果 EPH组bcl-2表达较Con组显著增高,1 d时达到高峰,3 d后逐渐下降;bax蛋门表达较Con组明显降低,1 d时最低;各组平均潜伏时间均逐渐缩短,EPH组3-5 d时平均潜伏时间较Con组明显缩短.EPH组穿越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百分比均高于Con组.结论 麻黄碱可使新牛大鼠HIBD后海马bel-2蛋白表达增加和bax蛋白表达减少,并能提高远期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Nogo-A蛋白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 方法 将 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实验组(n=48),实验组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根据处死动物的时间点不同再随机分为HIBD后1,4,7,10,14,21 d共6个亚组,每组8只;对照组也在相应的时间点取材,每个时间点8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ogo-A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 结果 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Nogo-A蛋白平均灰度值在实验组术后第1,4,7,10,14,21天较对照组均降低,同一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日龄的增加,Nogo-A蛋白平均灰度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结论 Nogo-A蛋白广泛表达于大脑皮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其表达增强,且长时间持续于高水平,可能是造成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在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组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1)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HIBD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7日龄SD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并暴露于8%氧气环境2 .5h制作HIBD模型,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动态定量监测大脑皮质、海马区脑组织中MCP 1在HIBD后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假手术组为对照组。结果 HIBD后6h右侧脑组织MCP 1mRNA表达至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5 )。12h组仍高于对照组(P <0 .0 5 ) ,2 4~72h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P >0 .0 5 )。结论 HIBD后MCP 1mRNA表达显著升高,推测MCP 1参与了缺氧缺血脑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氧预处理人牙髓干细胞移植(H-hDPSCs)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7 d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常氧培养hDPSC移植组(N-hDPSCs组)及低氧预处理hDPSC移植组(H-hDPSCs组),每组11只。采用经典的Rice-Vannucci法复制HIBD模型。模型复制后7 d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模型复制后3周,滑竿实验、Y迷宫实验及模型复制后4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运动及空间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后采用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表达;采用髓鞘碱性蛋白(MBP)及神经纤维丝蛋白重链(NF200)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纹状体及胼胝体区髓鞘及神经纤维的表达。结果 HIBD组模型复制后7 d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增殖NSCs数较假手术组少(P <0.05),N-hDPSCs组、H-hDPSCs组较HIBD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分化情况,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实验大鼠的远期行为学变化.方法: 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bFGF干预组,建立HIBD模型(假手术组不予缺氧处理),分别于术后5、10、14、21 d取脑,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并应用Y-迷宫法进行行为学测定.结果: 缺氧缺血组及bFGF干预组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于术后10、14 d较5 d时有所升高(P<0.05),21 d下降至5 d时的水平.与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组比较,bFGF干预组于HIBD后各个时间点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均有所增加(P<0.05).Y-迷宫测试显示bFGF干预组学习记忆能力较缺氧缺血组有所提高(P<0.05).结论: 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存在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现象,bFGF能够促进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并可以改善大鼠后期行为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